1969年深秋,鄂西北的群山笼罩在蒙蒙细雨中。53岁的湖北省军区参谋长熊心乐站在十堰张湾的山岗上,望着脚下蜿蜒的小河流,放眼散落在各个山沟里的芦席棚工地。
这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出任"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为新中国打造第二个汽车工业基地。

二汽建设初期
一、从长征路到创业路。
熊心乐的革命生涯早已镌刻着开拓者的印记。1935年,19岁的红军战士背着沉重的电台走过雪山草地;1947年,他随部强渡黄河开辟大别山根据地;1950年代,他主持修建的营房至今仍在荆楚大地守望。这些经历都成为他日后主持三线建设的独特财富。
1969年10月,经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将军提议,武汉军区、湖北省委和一机部同意熊心乐负责组织指挥二汽工程建设。
孔庆德与熊心乐是上下级,也是战友关系。两位老战友在军用地图前细察鄂西北那片土地,"老熊啊,这可比打仗还难。"孔庆德的手指划过鄂西北的等高线,"中央决定在这里建二汽,你要把近十万建设大军拢成拳头。" 熊心乐摸着腰间的旧枪伤,不由得想起了长征路上被炸毁的兵工厂。

十堰市档案馆记录资料
二、山沟里的指挥部。
在六堰田沟的临时指挥部,熊心乐分别与“102指挥部”来自包头、北京、沈阳的建设者见面安排工作。
总指挥部下设六个分部,分别承担二汽27个专业厂、东风轮胎厂和河道、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在1970年建设高峰期,熊心乐协调铁道兵抢修老白公路,指挥工程兵爆破山体时创新使用"松动爆破法"。
当丹江口水电站供电不足时,他亲自带队考察堵河水利资源,促成黄龙滩水电站加速开建。这些决策为二汽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

有关“熊指挥长”的文字印记
三、被遗忘的奠基者。
在张湾片区的建设工地上,熊心乐与"铁娘子突击队"的故事感人至深。当女工们抱怨芦席棚漏雨时,熊指挥长带着有关人员连夜搭起防水油毡,第二天却因感冒高烧不退。正是这种作风,让来自上海的技术员、东北的老工人和本地的民工凝聚成特殊战斗集体。
历史文献中的缺失令人扼腕。在二汽第一台EQ240越野卡车下线时,是否有人想起过熊心乐这个指挥长?十堰城市建设的档案中,以及二汽厂志记录里,是否缺失了这位总指挥长的原始批文?
站在今天的东风商用车公司大楼前,饶斌和孟少农塑像仿佛在诉说往事。那些在芦席棚里绘制蓝图的夜晚,那些用扁担挑出厂房地基的民工,那位戴着旧军帽穿梭在工地的退伍老兵,都已成为十堰城市基因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博物馆追寻城市记忆时,理应为这位"没有勋章的奠基者"留下应有的位置——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补白,更是对创业精神的传承。熊心乐们用生命汗水丈量过的山沟,如今已化作中国制造的脊梁。
有关熊心乐的公开资料很少,他的后人情况不详。他有个儿子叫熊鄂春。

熊心乐(AI重现)
熊心乐同志简历:
熊心乐,1916年10月出生,湖北红安人。
1930年2月,参加工农红军。历任战士、干事、指导员、科长、师政治部秘书长。
1935年3月,参加长征。后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7年后,历任作战股长、团参谋长、分区参谋长、支队参谋长。参加过“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
1946年后,历任旅参谋长、纵队参谋处长,分区参谋长。后率部南渡黄河打游击战,参加开辟桐柏山、大别山根据地。
1950年后,历任孝感、黄冈军分区副司令员,湖北省军区营建委主任,湖北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其间,1969年至1972年,任红卫地区(二汽)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
1987年4月在武昌去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