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说起沙漠治理,估计不少人都有耳闻,可要是跟你讲有人在沙漠里头种粮食,你是不是觉得特别新奇,甚至有点难以置信?
如今全球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土地大片大片荒漠化,这严重威胁到了粮食供应,就在大家为此头疼的时候,中国专家偏要迎难而上。
他们跑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开启了 “沙漠变良田” 的创举,过去荒无人烟的沙地,现在居然长满了沉甸甸的麦穗,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沙漠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也能种粮?
在中国人的认知里,粮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过去的 “民以食为天”,到现在的 “粮食安全大于天”,这份对粮食的重视,从来都没变过 。
这几年全球气候变化愈发剧烈,一个让人揪心的消息频频传来 —— 粮食减产,就拿去年来说,全国粮食总产量跟前一年相比,减少了127.4万吨。
虽说咱们国家粮食储备总量还能维持,但这个减产数字就像一记警钟,在我们耳边敲响,毕竟粮食关乎到每一个人的温饱,要是哪一天粮食不够吃了,那社会可就要乱套了。
为了让粮食产量蹭蹭涨,专家们绞尽脑汁,各种办法试了个遍,其中增加可用耕地的面积,简单粗暴又容易想到。
但现实却很残酷,现有的耕地就那么多,周围不是城市建筑,就是难以开垦的山地,想大幅增加耕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片看似毫无希望的地方 —— 沙漠。
说起沙漠,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毛之地,沙漠气候干旱,几乎不下雨,植物很难存活,从全球范围来看,沙漠面积占了地球总面积的2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
在咱们国家,70 万平方千米的沙漠与超 50 万平方千米的戈壁构成广袤荒漠。这些地方大多聚集在西北,占据当地很大一片土地。
那里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盐碱化十分严重,别说是粮食作物,就连耐旱的仙人掌,在部分地区都难以生长。
但这么大片土地闲置着实在可惜,专家们决定迎难而上,尝试在沙漠种粮,他们选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作为试验点。
这区域几乎都是沙漠,碱性土壤问题很严重,碱性土壤总共61万亩,一年降水量才42.3毫米,蒸发量却有2349毫米,种植难度简直突破想象,但专家们一点没打退堂鼓,直接开始想办法攻克难题。
沙漠变粮田
为在沙漠种粮,专家们逐一解决技术难题,一开始就是 “锁沙” 问题,沙漠沙子流动性强,种子易被掩埋,难以发芽。
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专家们确定了两个方向,第一通过增施有机质的方式,改变沙地的贫瘠状况,这就像给沙地开 “营养大餐”,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富含养分的 “沃土” ,为作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按照土壤学的标准,粘土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砂土的有机质含量超过3%,就可以算得上是有机质土了,只要管理得当,这种土的肥力特别足,种啥长啥。
还有个办法,能借助固沙保水剂,它属于高分子聚合物,有着独特三维网状构造,这特殊构造让它吸水性超强,1 克固沙保水剂,最多能吸 500 克水,最低也能吸 400 克水。
它不仅能把水分牢牢锁住,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吸附肥料,让肥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解决了锁沙问题,接下来就是缺水难题。
沙漠缺水是出了名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专家们引入了滴灌技术,滴灌就像给植物打点滴,能把水和肥料精准地送到植物根部。
有了这项技术,水利用率直接拉到 95%,同时实现水肥一体化,极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就算是干旱的沙漠,植物也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与养分。
选种对沙漠种植来说至关重要,为攻克难题,专家们仔细比对研究成功找出 “新冬 20”、京麦 189 等杂交小麦品种,这些品种适应干旱环境,还不怕盐碱地。
“新冬 20” 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特别强,京麦 189 则是科研人员花了 20 多年研发出来的,在喀什的部分地区,京麦 189 的测产结果能达到 600 多公斤,表现十分出色。
一切准备就绪后,工作人员平整7000亩沙漠后进行播种,种子顺利发芽、抽穗,测产结果显示,沙漠小麦亩产达294公斤且品质优良,为优质强筋小麦,收割后的麦秸秆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能防风固沙。
在莎车县种植 “京麦183” 同样成果显著,不仅产量更高,还能降低土壤盐碱度。
墨玉县农民赵明受麦盖提县成功案例启发,承包8000亩沙漠种粮,虽头一年因经验不足亩产仅180斤,但他不断学习改进,四年后亩产达1200斤,沙地耕作层达30公分厚。
随着沙漠麦田面积不断扩大,若我国能将大片沙漠改造成麦田,不仅能缓解耕地紧张,提升粮食安全水平,甚至有望从粮食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
中国在沙漠种粮和沙漠治理方面的成功,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或许能让更多沙漠变成绿洲,为人类创造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
参考资料
大众日报2024-06-25“沙漠小麦”亩产294公斤,如何做到的?
环球网2024-06-23 :黄沙→绿洲 沙漠种麦人教你如何种麦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