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渠故里刘窑村的北山口

醉翁刘尧 2025-04-12 14:24:47

刘开渠故里刘窑村的北山口

刘长权(淮北)

在淮北大地之上,坐落着一个充满故事的刘窑村。这个村庄的地理位置独特且透着神秘,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无尽的传奇。从古老的传承来看,刘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在古代,这里曾是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交融碰撞的地带。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礼仪文化等,随着人口的迁徙和贸易往来逐渐传播到这里,与当地原有的文化相互渗透。

刘窑村的西边是云龙山的余脉。那山脉宛如一条巨龙,以磅礴的气势向着瓦子口延伸而去。当延伸至瓦子口时,山脉像是施展了奇妙的魔法一般,如同蛟龙潜水,潜入地下。而后,又在刘窑村重新浮出地面,接着便向南蜿蜒曲折地伸展,一直通向相城。这种山脉的走势在当地的文化传说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山脉如龙,象征着祥瑞和守护,而云龙山余脉延伸至刘窑村周边,被视作是大自然给予这片土地的庇佑。刘窑村与瓦子口之间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地理态势,其间有一个大山口,俗称为瓦江口。南至刘窑北山头的三顶山,北至瓦子口王彦章的船篙眼大约五华里。这个山口意义非凡,恰似一把巨大的锁钥,扼守着徐州萧县通往河南永城的要道,是名副其实的咽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数不清的军队和行人从这里穿梭往来,它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水路的交通便利,在文化艺术方面,也给刘窑村带来独特的传承。这里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例如传统的剪纸艺术,村里的老人们用一双双巧手,将生活中的点滴、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以及古老的传说故事,通过剪纸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线条流畅、图案精美,有的描绘着丰收的景象,有的展现着神话中的人物,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当地的戏曲表演,它融合了周边地区戏曲的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韵味的表演风格。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在简单而充满乡土气息的舞台上,用悠扬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讲述着这里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多都取材于当地的历史传说或者百姓的日常生活。

例如,淮海战役,那是一场震天动地的大战役。当时,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军的残兵败将在徐州战败之后,犹如丧家之犬般狼狈不堪。他们慌不择路地经由这个山口朝着河南永城的陈官庄逃窜。不难想象当时的场景:残兵败将们个个面容疲惫,眼神中满是惶恐。他们脚步匆匆地从山口经过,杂乱的脚步声、马蹄声以及粗重的喘息声,仿佛至今还在山口回荡,那声音像是在诉说着战争年代的残酷与慌乱,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动荡的历史之中。在村民的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村民们口口相传着当时的所见所闻,这些故事成为了刘窑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时刻提醒着人们和平的来之不易。

再如更为久远的残唐五代时期,这里还发生了王彦章摆渡的故事。彼时,岱河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静静流淌在大地之上,贯通南北,运粮河也在此处与岱河交汇。两河相汇之处,仿若一个天然的水世界,水面宽阔得如同一片小型的湖泊,河水像是被赋予了无穷的力量,湍急地奔腾着,卷起层层白色的浪花。

王彦章,这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印记的传奇人物,就在此处的渡口开启了他的故事篇章。那渡口,是用坚实的木桩打入河底,再铺上厚实的木板搭建而成。渡口边,一艘艘简陋的木船停靠在岸边,船身的木板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有些斑驳,却依旧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坚韧的气息。船桨是精心挑选的粗木制成,握柄处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十分光滑。

王彦章身形魁梧,虎背熊腰,他那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仿佛是用青铜铸就的勇士。他常年穿着一身粗布衣衫,补丁叠着补丁,却干净整洁。他的眼神深邃而坚定,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河面上,王彦章就已经来到渡口。他先是仔细检查每一艘船的状况,用手轻轻敲击船身,听听是否有异常的声响;检查船桨是否牢固,绳索有没有磨损。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静静地站在渡口,等待着需要摆渡的行人或货物。

他摆渡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与货物,无论是行色匆匆的旅人,还是满载货物的商旅,他都一视同仁地将他们安全送到对岸。遇到那些赶路心切的旅人,他会加快划桨的速度,手臂上的肌肉如同小丘般隆起,每一次划动都充满力量,船桨破水前行,在水面上划出一道深深的水痕。而当遇到满载货物的商船时,他则会更加谨慎,根据货物的重量和船只的吃水深度,巧妙地调整划船的节奏,确保船只平稳地行驶在湍急的河面上。

那渡口,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一道风景,也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希望与等待。年轻的学子告别家乡,踏上求取功名的道路,他们站在船头,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王彦章会送上几句鼓励的话语;远行归来的商人,看到渡口熟悉的身影,脸上洋溢着归家的喜悦,王彦章也会露出憨厚的笑容。

然而,这里虽水路交通便利,却也有着巨大的隐患,因为它是黄河泛滥时洪水的必经之地。一旦黄河之水汹涌而至,那滔天的洪水就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凶猛巨兽,无情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洪水奔腾而过,所到之处,农田瞬间被淹没,房屋不堪一击地被冲毁,百姓们流离失所,这片土地也因此遭受了无尽的灾难。也在这片土地的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痛印记。在洪水来临的前夕,王彦章会帮助村民们将一些重要的物资搬到高处,他用自己强壮的身体扛起一袋袋粮食,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村庄和高地之间,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脚步从未停歇。当洪水真正到来时,他望着被淹没的渡口和船只,眼中满是无奈和痛心,他暗暗发誓,洪水退去后,一定要重新修建渡口,让这里再次恢复生机。

但还有一个故事传说版本,唐朝李克用执政时,瓦子口名曰古瓦圳,后改为瓦江口,现名瓦子口。据说,该处地势低洼,北山头瓦子口至南山头刘窑村有5华里的水面,常年水深约三丈。大力士王彦章在此摆渡。有一天十三太保李存孝为其母病买药从此渡过。船行至河中心停驶,王彦章向其索船资,李存孝拒不付钱,并说他是黑渡口撑船。王彦章用他的铁船篙向李肩背猛击一篙,李存孝一挺肩,篙弯而缩短。王彦章令其赔偿,李存孝将篙用手一捋,篙复直且长出三尺。王彦章畏惧,急忙跳入水中潜逃。至今,仍留有摆渡的24个平行石穴眼痕迹船篙眼,以资考证。

刘窑村就像一本生动的史书,北山口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这里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传说、每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这个村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是刘窑村的瑰宝,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也是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的魅力所在。这些故事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下去,随着时间的流转,或许会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但永远不变的是它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烙印以及对人们心灵的滋养。

无论是山脉的起伏、山口的交通意义,还是战争的痕迹、古老的传说,都共同构成了刘窑村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景观,让这个古老的村庄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个人简介:刘长权,号醉翁,笔名刘尧醉翁,男 ,汉族,中学语文老师,已退休。 1954年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刘窑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江淮诗书画院女子诗词学会顾问,淮北市诗词学会学术指导,淮北市杜集区刘开渠故居诗词书画社社长。诗词赋发表于中华诗词网络平台及各诗词网站,散见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安徽卷》、《江淮诗书画研究》《淮北日报》、《淮北文史》、《春风十万里文学》、淮北市诗词学会会刊等。星瑞集团2021年国庆诗词征文大赛”《鹧鸪天•唱支山歌给党听》荣获三等奖。

0 阅读:4
醉翁刘尧

醉翁刘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