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菠萝的印象里,以往千元价位的进阶级耳机,充其量也就多动铁单元或者圈铁混合结构而已就基本已经到头了,再往上用到3种以上发声单元、时常被烧油们称为“堆料”的耳机,最少也要3、4000元了吧?
结果TRI最近升级之后重出江湖的TRI i3 MK3算是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真·千元出头,就直接堆了动圈、动铁、平板这3种发声单元,配置简直是想跟别家的旗舰看齐了。
现在的千元耳机已经卷成这样了吗?
单就外观颜值来说,i3 MK3也算不上太卷,毕竟这年头外壳大家都很卷,全铝合金CNC切削成型,外加电镀着色工艺,放在疫情之前可能很惊艳,但现在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不过i3 MK3选择紫色,加上可以没有在耳机面板上留logo的做法,还是挺特别的。加之喷砂表面最大好处就是不沾指纹,作为处女座的菠萝很喜欢。
看了一下TRI官方给出的3代i3的升级路线,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虽说从第一代的i3就已经引入了10mm平板发声单元,但最初是作为中频使用的,一直到了i3 MK3才突然选择改成高频单元。反而在我认知里一直觉得应该更擅长高频的动铁单元却负责起了i3 MK3的中频。这多少有点“反其道而行之”。
不过i3 MK3选了Sonion声扬的2356中高频动铁单元,鱼9的556用的就是单颗2356,声音完全可以匹敌原装ER4SR,可见这颗单元本身并不简单。至于说10mm口径的平板发声单元,主要优势还是在于减少了分割震动带来的失真,从而在高瞬态反应时能更准确一些。
与之相配的,i3 MK3采用3分频3导管结构,而且导管内部还特意添加了不同规格的娄氏声学阻尼。不过这倒没有给i3 MK3增加太多的驱动门槛,整体还是保持着对便携前端相当友好的易驱动效果。即便是跟一起到手的TRI天龙座相比,i3 MK3所需要的前端增益档位基本没啥变化,只不过因为音色更细腻,所以对前端设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菠萝我没有继续用ONIX ALPHA小尾巴来驱动,而是升级成飞傲Q15,以及xDuoo TA-22台机解码耳放来伺候。
相比起天龙座来说,i3 MK3的声音显得更加大气和全面,尤其是声场的规模明显被扩大了不少。风格方面,i3 MK3的中下盘扎实,特别是鼓声的演绎十分饱满,因此氛围浓郁。同时它的高频也显示出相当不错的素质,无论是对于人声的齿音,又或者是小提琴的泛音,都十分自然流畅,不显突兀、刺激,这恐怕是替换成平板发声单元的功劳吧?但总得来说,i3 MK3依然是一种相对内敛、平和的表现方式,这或许听起来显得不那么“旗舰”,也不那么“堆料”,反而是更务实、适合进阶者的一种声底风格。
其实在我看来,我是觉得i3 MK3还不够“堆料”,中频部分其实还有提升的空间。毕竟依靠单动铁单元撑起整个中频,虽然人声结像、解析等方面都已经算出色,但还是稍显缺了点“肉”,显得不够饱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了i3 MK3对于不同类型歌手及歌曲风格的发挥,相对靠前的人声结像,容易跟伴奏挤在一起,这多少会影响听感。所以如果能考虑多增加1、2颗同型号的动铁单元并联,中频会因此变得更饱满、扎实,也不需要依靠低频动圈单元去补足,这样应该会更好听一些。
不过我也觉得对于一款仅千元出头的耳机来说,这要求似乎太苛刻了点。毕竟2356动铁单元也不便宜,TRI i3 MK3本身的配置已经比很多对手更卷了。而且目前的i3 MK3也足够耐听,似乎暂时没必要急于去再做升级……假如MK4出来后还能保持目前的价位,那恐怕真的要卷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