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为什么不集中全力灭秦?

星红岁月本人 2025-02-07 14:06:31

战国初期,魏国是第一个霸主。

强大的魏国一度重创秦国,占领整个河西及关中东部,秦魏之间的险要全部为魏国所掌控!

当时的魏国,如果决心全力灭秦,机会是很大的。

同时,当时的魏国虽强,但魏毕竟地处中原,处四战之地,地缘环境是不利的,也确实有必要向西吞并秦国,然后坐西望东,雄视天下。

那么,魏国为何不趁其强盛,一举灭秦呢?

攻秦,是魏的第一个扩张重点

早在魏正式成为诸侯之前,魏就将攻秦作为重点了。

前419年,魏国趁秦国在义渠作战,在河西的少梁筑城,开始了对秦的扩张。

随即,秦国反扑,双方在少梁连番激战。

到前417年,再筑少梁城,在河西占据基地。

前412年,魏再次在河西发起攻势,夺取繁庞城。

前409年,魏再攻河西,击败秦军,修筑两城。

前408年,吴起为将,自少梁南伐,攻取秦五城,随即渡过渭水后到达郑地,在先后攻占的临晋、洛因信、合阳筑城,迫使秦人退守洛水,又筑长城以拒魏。

由此,魏国全据河西之地,取得了对秦作战的阶段性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魏猛攻秦的阶段,魏国同时承受了楚、齐的巨大压力!

前413年,就在魏军与秦军在华山激战时,楚国大举攻魏,攻至上洛!

同年,齐国也攻魏,大败魏军。

面对齐、楚的进攻,魏国没有做出强烈反应,而一直集中力量于攻秦,可见当时魏国攻秦的决心。

既然如此,既然已经拿下河西及关中东部,为何魏国不一鼓作气再西进了?为何又停下来了呢?

齐、楚的威胁,使魏不得不转身东向

前面提到,魏在攻秦时期,身后就遭受过齐、楚的进攻。

当时,魏国为了集中力量全取河西,暂无暇东顾,因此没有做出大的反应。

然而,这样的威胁,可以暂时不顾,却不能长期不顾,任其发展。

尤其是:随着形势发展,齐、楚的威胁,已不仅仅只是“边境冲突”,而是已经对魏国存亡构成了重大威胁!

前414年,中山复国。中山国为了应对重大威胁赵、魏,遂与齐联合,因此,齐国的影响力大增!

此时,赵国经历十余年的内乱,元气大伤,在齐-中山联盟打击下,连遭重创!

当时,魏国的精华地带,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以安邑为中心的河东地区,一个是以邺为中心的河内地区。

经过西门豹等人的治理后,河内的经济已经非常发达,是魏国的重要经济基地。

但是,河内与魏国中心河东之间联系不便,算是孤悬于外,一旦受到威胁,魏国紧急救应十分困难。

所以,如果河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魏国或需长期在河内驻扎大军,陷入守势,或长期冒着丢掉的风险!

而齐-中山联盟的发展,赵国无力抵抗,则使魏国的河内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魏国必须转兵东向,灭中山国,粉碎齐-中山联盟!

同样,南面的楚国,自春秋时期就是晋的大敌,经过扩张后,已经控制了包括大梁(后来魏国都城)在内的河南地区大片土地。

楚国同样有能力夺取魏国在河南地区的飞地,进而进一步打击韩、魏等三晋势力。

因此,只有以强有力的反击,击败楚军,也是魏国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此时的魏国来说,他需要通过扩张,将河东以外的地区拓展相连,才能巩固国防,获得相对安全。

于是,在夺取河西后,魏国转兵东向,开始了对东面的用兵。

前408-前406年,魏灭中山;前405-前404年,伐齐;前400年-前393年,伐楚。

客观来说,这些军事行动虽然后来受到一些诟病(尤其越过赵国灭中山),但实际上,这对魏国改善不利地缘态势,巩固国防,加强国力确实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伐楚作战中,拿下了大片肥沃土地,不但极大改善了魏国在东部的国防纵深,更极大充实了魏国的国力!

灭秦最佳时机到来

魏国长期对齐、楚作战,没有再将重心放在对秦上。

然而,历史,到底幸运地给了魏国一次机会。

前389年,秦国发动主力攻打魏国阴晋,企图夺回河西之地。

吴起率领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士兵(尚未立过军功的将士,说明吴起没有动用你魏国的主力),以及魏武侯加强的战车五百乘、骑兵三千,一战打破秦军(史书说有50万人)!

随即,吴起率军迅猛反击,势如破竹攻入关中!

前387年,吴起又在今陕西华县一带再破秦军,向秦国腹地推进!

此时,魏国要灭秦,可以说是非常有把握的!

这个时候,说什么魏国在其他方向的威胁都没有任何意义,毕竟,人家吴起所率的是自己组织起来的,此前没有立过军功的新军,你魏国最多也就是加强了骑兵3000、战车500乘而已嘛!

而军力上,秦军主力遭遇新败,地利上,魏军已经攻入关中,秦已经无险可依···

这个时候,魏国几乎具备了灭秦的一切条件!

但是,魏国的进攻,戛然而止了!

干什么呢?为什么不打了呢?

内部矛盾,君臣之疑

为什么不打了,谁也不知道,史书似乎也没有明确记载。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大约就在这一年,吴起离开了魏国。

史书称,吴起是因为公叔座的谗言而离开的,并且拉出与魏国贵族一系列故事来。

其实,魏武侯即便不是雄主,也不是昏庸之悲,哪里至于如此轻信谗言呢?

这个时候的吴起,似乎不需要什么谗言来迫害了。

吴起动用的,是自己在河西一手招募、训练出来的部队!

吴起威震天下,魏武侯是难免忌惮的。

何况,吴起的性格也令人畏惧。

早年,为了拜将,杀妻!不择手段如此!

同样是顶级军事家。贫贱时,韩信遇到一个人羞辱,愿忍胯下之辱,而吴起遇到一群人羞辱,果断拔刀···

魏文侯、武侯因吴起军事才能而用之,但对他当然天然是有戒心的!

此时,吴起威震天下,对魏武侯来说,或许是比看起来已经被打趴下的秦国更危险的敌人!

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魏国此次不趁胜灭秦,很可能就是因为魏武侯对吴起的猜忌!

而攻秦魏军,系吴起一手带出来的,与吴起关系紧密,自然也不适合继续承担攻秦任务。

总之,此次最佳灭秦机会,就此错过!

三晋关系渐破裂,使对赵、魏的控制成为中心任务

那么,在完成与吴起矛盾的调整后,魏国为何不继续攻秦了呢?

因为:魏国更大的危险来了。

三晋关系的渐行渐远,使赵、韩成为魏国面临的最大威胁。

魏与赵韩,皆出于自晋国,关系紧密。在分晋过程中,彼此的领土构成错综复杂。

尤其是韩国,几乎从中间把魏国分为两半!而魏国赖以维系东西联系的狭窄孔道,也正在赵韩魏交界之处。

所以,虽然赵韩国力不及齐楚,但是,一旦关系劈裂,赵韩将天然是魏国最大的威胁!

在三晋联合作战期间,魏国以盟主的姿态得利最大,韩赵,尤其赵国得利少,他们早已不满。何况,魏国又以霸主的身份,保护卫等中等诸侯,束缚了赵韩的扩张,又使赵韩急切希望摆脱魏国的控制。

由此,三晋分裂,已经不可避免。

前386年,也就是破秦次年,魏国支持赵国的“反对派”攻邯郸,企图加强对赵国的控制,不克,魏赵关系濒临破裂。

此后,赵、韩,时与齐合作,时与楚合作,一起对抗魏国。

由此,魏国此后,逐渐将重心放在对赵、韩,以及支持赵、韩的齐、楚对抗上。

魏国的重心,不可避免的转向了东方!

最后一此图秦企图

魏惠王时期,魏国一度再次产生了图秦的企图。

在魏国与齐、楚、赵搞来搞去期间,秦国渐渐强大,一步步收复河西之地,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

此时,魏惠王调整方略,先后与齐、赵媾和,反击秦国,围攻定阳,迫使秦孝公与之修好。

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战国策.齐五》

魏国再次图秦作为重点!

秦孝公因此“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商鞅认识到: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搞不过!

于是,商鞅出使魏国,企图以外交手段忽悠魏惠王。

商鞅见到魏王,主动服软,表示秦国愿意支持魏的王业!然后,魏国可以以燕、秦为朋友,以赵、韩为争取对象,“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

魏惠王早有称王的打算,商鞅的话,完全迎合了魏惠王的野心。

于是,魏惠王加冕称王,会盟诸侯于逢泽。秦国为了“支持”魏国,也派人参与会盟,认魏为盟主!

于是,魏国再次取消了攻秦的打算,再次把齐、楚作为主要对手!

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战国策.齐五》

接下来,魏国在齐、秦的东西打击下,霸业衰落了。

魏国要灭秦,再也没有机会了!

接下来,是秦国欺负魏国的时候了···

主观失误是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魏国强盛时,没有坚决灭秦,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失误是主要的。

客观原因有三。

1、实力没有压倒性优势。

战国初期,“均势”仍是主流。

魏国虽然最强,但其对其他任何一个大国都仍然没有压倒性优势。

以秦魏之间的作战看,大部分时间里,双方是互有胜负,魏国只是稍占优势。

只有在吴起时期,凭借吴起卓越的军事才能,魏国才拥有过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

而魏既不能全力信任吴起,自然魏国也只有在全力以赴的情况下,冒着背后的巨大风险,才可能考虑灭秦。

2、地缘劣势,使魏国不可能不顾一切地西进灭秦。

魏处四战之地,其实力对齐、楚也不从来没有压倒性优势。

加之其奇葩的领土“造型”,魏国要应付齐、楚的威胁,同样需要全力以赴。

因此,魏国要灭秦,需要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其决心是很难下的!

3、三晋的微妙关系,使魏国必须始终将与赵、韩的关系放在优先地位。

魏国的强大,是以三晋联合为基础的。

因此,赵、韩遇到重大问题,魏国不可能不去干涉。

同样,当赵、魏可能与魏关系破裂时,魏国又不可能不将重心放在对赵、韩的控制和防范上!

如此,魏要全力灭秦,是需要下极大决心,甚至要冒丢失部分领土危险的。

尽管如此,如我们所见,魏国仍然是拥有灭秦机会的,尤其是在魏武侯时期。

但是,魏国放弃这样的机会,主观上的失误是主要原因。

这个主观原因的关键是:过时的霸业思想。

魏国君王,始终还是延续着春秋时期晋国的霸业思想。

魏武侯时期,魏国大败秦军,有了很好的灭秦条件。

当时,魏与赵韩关系虽然渐行渐远,但仍然有暂且缝补的可能。

但是,魏武侯因为对卫国的霸主义务,与赵国直接开战,从而陷入与齐、楚、赵的连环战,无法再考虑对秦作战。

魏惠王时期,魏国在与齐、赵媾和后,同样有了全力对秦的机会。

但是,这一次,魏惠王就因为商鞅支持其“行王服”,搞霸业,而与秦交好,再次将重心转向“图齐、楚”。

这种不合时宜的霸业思想,使魏国一次次把重心从处西部偏僻的秦国身上移开,陷入与东部各大国之间漫长的角逐!

当然,这个“历史局限性”,倒也不怪完全魏国;齐国后来也是霸业思想;秦国则直到以司马错灭巴、蜀时才逐渐摆脱传统的霸业思想···

虽然魏国要灭秦,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是,如果魏国真的下定决心,是有条件克服困难,一举灭秦的。尤其是,吴起为将时期,历史甚至意外地给过魏国这样的绝佳机会!

魏国计不出此,虽然在客观上有无奈之处,但主要还是其传统的霸业思想作祟。

后来的历史表明:魏国未在其强大时,全力灭秦,从而改变其处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是其重大失策。

不过,既然是“后来的历史表明”,那当时的魏国君臣自然是看不到的,他们自然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历史局限性”所困扰。

所以,魏国不趁强大时灭秦,咱们可以替他惋惜,但不必嘲笑。

0 阅读:23
星红岁月本人

星红岁月本人

谢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