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响林:返乡创业实现甜蜜梦想,带动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嘉祥说农业 2025-01-18 13:22:52

“我们的生姜红糖益脾胃、散风寒,这边的是玫瑰红糖,它有助于理气解郁。”1月13日,在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的直播桌前,靖响林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着她最新研发出来的红糖品种,像这样的直播推广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

靖响林,武汉点溪园生态景观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回到新洲区凤凰镇毛冲村创业,使当地中断了50年的传统纯手工红糖制作工艺恢复传承,同时带动村里农户增收和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甘蔗种植在我们这里是一代传一代的。”从靖响林记得事情起,她的爷爷奶奶就在种植甘蔗。当时村里的每家每户都会在自留地或者菜园里种上一点,给自家的小孩吃。在冬季收割之后,各家就开始用甘蔗熬糖。

靖响林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制糖的逐渐普及,机械设备的高效规模化生产对家庭作坊式的制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费时费力的传统手工制糖逐渐没落。在工业制糖的技术下,甘蔗汁经过多次提炼后变成了赤砂糖,这种赤砂糖的颜色近似传统红糖,甜度变高杂质变少,使用场景也随之变多。

然而,正是传统红糖在制作中保留的未经筛除的果糖、葡萄糖、微量元素等物质,让红糖富含营养的同时,赋予了它口味上的独特。这是靖响林始终无法忘记的小时候的味道,她对传统红糖的美好记忆,是赤砂糖无法取代的。

爷爷做过红糖,爸爸做过红糖,到了靖响林这代人,她不希望传统制糖工艺就这么失传了。靖响林发现,近年来大众对养生的需求愈来愈高,传统红糖正好吻合大众倡导的健康理念。把传统红糖定义为养生品,靖响林看到了传统红糖广阔的市场前景。

找准思路的靖响林说干就干,2016年,她毅然回到老家毛冲村,流转200多亩土地种植甘蔗,建立“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随后走访云南,广西等地的传统制糖厂,考察各地制糖工艺,同时招募会制糖的工人,结合毛冲村有制糖经验的老人的口述,一步一步拼凑起传统红糖制作的工艺流程。

在制糖间的缓坡上,内嵌着直径从大到小的九口连环锅,锅下柴火不断,在小火熬煮下,不断被搅拌的红糖从大锅缓缓流入小锅,在历经“五榨三滤两浮一沉”的工序后,红糖沉淀数个小时,最终倒入模具成型。

2016年11月,经过不断尝试,靖响林成功制作出纯手工红糖。第一批生产出来的“点溪园古法红糖”面世后即刻被抢购一空。2018年,“点溪园古法红糖”成功卖进了中百仓储、中百便民超市等实体店,同年进驻各大电商平台。

随着红糖的热卖,为了满足不同人的喜好,靖响林又紧锣密鼓地开始研制红糖的衍生产品,如生姜红糖、茉莉花红糖、红枣红糖、玫瑰红糖、陈皮红糖等。对于不喜欢“喝”红糖的人,还推出了红糖麻花、红糖小米酥等一系列可以“吃”的红糖小吃。

靖响林和她的红糖小镇干得有声有色,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家住毛冲村的姜华英在这里已经上班快两年了,因为离家近,她不仅可以照顾家里,还能给自己带来一份收入,“我们的老板对我们员工都蛮好,我在这里上班我觉得蛮开心的。”

截至目前,红糖小镇年用工达9000人次,人均增收7000多元。从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收割,一直到红糖的生产分装,附近的村民不出远门就有工可做,留守妇女更是可以顾家赚钱“两不误”。

与此同时,靖响林积极扩展“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的旅游功能。从春季的种甘蔗、采艾叶,到冬季的打糍粑、摊豆丝,每年四个季度分别设计举办不同的亲子体验项目。一边是种有茉莉、玫瑰、粉黛乱子草等植物的2000米赏花步道,另一边是粉墙黛瓦、干净素雅的徽派民宿,如今的红糖小镇已经是市民游客体验“红糖文化”和“生态农业”的旅游热门地。

谈及未来的发展,靖响林准备研发更多红糖休闲类小吃,提升民宿服务品质,同时增设趣味游乐设施,“全力打造吃喝玩乐购一站式服务基地。”她希望红糖小镇品牌影响力继续扩大,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来源: 武汉广播电视台

0 阅读:0
嘉祥说农业

嘉祥说农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