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学同学聊天,许久未联系,同学居然都生二胎了!
我问同学“你不是当时坚决不生二胎吗?怎么突然就想通了!同学说:我这不是提早预防吗?将来万一有个学习好的走出去了,身边还能留下一个笨的在身边陪着,晚年不至于太孤独。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过得一个文章,文章主旨是安慰那些“学渣父母”们。怎么说呢?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尤其是特别优秀的孩子不会甘心窝在小城镇,总会走出去,甚至走出国门,别说跟亲戚之间不来往了,可能跟父母都不怎么来往了。那学习成绩不好的就不用担心了,只要他不是不学无术,不是吃喝嫖赌,基本上也能靠脚踏实地养活自己,并且能够守在父母身边,给父母尽孝。
当时地下网友们评论:“成绩差的孩子后代多,成绩好的孩子断香火”。这条评论很多人都点赞,当时我觉得这样的回答太愚昧了吧!这不是鼓吹封建思想吗?但后来自己当了妈妈,并且我也远在异乡,母亲生病头疼脑热的,我总不能在身边尽孝,只是偶尔买点营养品寄回家。但真正让我感受到是老家一个邻居,邻居家儿子在上海念书,在那样繁华的地方待惯了怎么还能愿意回我们这个小乡村呢?邻居家条件其实不错,在城里有一间商铺,这些年靠着经营商铺省吃俭用在城里买了两套房子,本来是准备将来儿子结婚用的,可儿子一心向往大城市。无奈之下,邻居把两套房子卖了,商铺也盘了出去,东拼西凑,给儿子在上海买了一套小房子,就这儿子还背着贷款。夫妻俩又搬到农村住了,前些年身体还好,夫妻俩又承包了几十亩地,说是趁着还能干活多攒点。去年夏天下雨,老爷子摔了一跤,在医院住了十来天,期间都是女儿忙前忙后,老爷子说:这点小事儿,不用麻烦儿子!从那之后身子骨就差了点,老两口也不再干地里的农活了。每次看到别人家吃饭热热闹闹的,老爷子就说:真后悔啊,当时总想着供孩子读书,走出这个农村,这下好了,定居上海,到现在还没成个家,我还没见到孙子呢,现在想想,还不如让他在家种地呢!舅舅家也是这个情况,表姐那会儿学习很好,舅妈逢人就说自家姑娘有出息,将来肯定不会像咱们似的种地当农村妇女。表姐确实优秀,研究生毕业之后应聘到一所大学当老师,可是自从表姐结婚后我就再也没见过表姐了。舅妈见得也少,15年表姐生孩子,舅妈满心欢喜过去伺候月子,伺候表姐,可是人家公婆早就到位了,双方老人住一起终究是不方便,才过了半个月舅妈就买票回来了。去年表姐本来说要回来一趟,可临时有事回不来了,舅妈得知表姐不能回来,伤心家生气在家里躺了十几天,逢人就说:养这个女儿有什么用?一年到头见不了一面,都几年没回来过了,还不如不让她上学,找个近一点的婆家,骑着电车就回来了。丨西方文化影响,崇尚个人主义这代孩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讲究个人主义,不同于我们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家族兴衰”,西方文化更重视个人主义。丁克文化就诞生于西方,它存在并发展了多年,已经有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那些学习好的孩子更容易被影响,有个朋友,是家里的独子,他特别喜欢崇尚美国那种自由的文化制度。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留在广东,虽然按照父母的意愿娶了老家一个女孩儿,但夫妻俩感情淡,这么多年了依然没有孩子。丨越优秀越注重自我价值对于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家族兴衰与自己无关,更不打算“自己栽树、后人乘凉”,一旦孩子阻碍了他们的道路,就会被毫不犹豫的放弃。比起光宗耀祖、绵延子嗣,他们更重视自我价值,追求个人生活质量,认为孩子是负担,不愿为孩子牺牲。尤其是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白领们,选择留在大城市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意也不打算为孩子付出所有。因此,他们最多只要一个孩子,或者干脆“断香火”当丁克,以便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我们这代人总说:养育子女是为了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是为了把子女留在身边。但是我们父母那一辈总是希望孩子在身边,更希望多子多孙,这样才像家的样子。或许我们到了晚年也会这样,也会希望子女离自己近一点,希望子女早日成家立业,毕到了晚年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