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
很简单的道理。宝钗有“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之志,宝玉却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好读书、最反感“仕途经济”。怎么看,他们俩也是“三观不合”,哪里会心甘情愿嫁给他呢?

一定会有人用“宝钗暗恋宝玉”来反驳我了。是的,宝钗喜欢宝玉,不管是中午晚上常常去找宝玉也好,还是宝玉挨打后的“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半句话也好,或者“这话也不可对第二个人讲”也好,都可以看出宝钗那点儿情不自禁的小情愫。

可是,爱他,就一定要嫁他吗?宝钗又不是恋爱脑!虽然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产生了感情,可择偶、婚姻,还是要认真衡量的。宝玉并不是宝钗的理想对象。
一定又会有人说用宝玉的“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的身份说事儿了:宝玉是国公公子,宝钗只是个商家女,身份地位差距极大,他怎么就不是她的高攀对象了?

还真不是。古代说是“士农工商”,商业受到压制,商人受到歧视,可商人和商人之间也大有不同。薛家是皇商,不是武大郎那样挑着担子卖炊饼的小商贩。在“护官符”上,薛家是有一席之地的。而且,“雨村尚未看完”就被打断了,说明“护官符”上不止贾史王薛这四家。在金陵一省,排到第四名的,地位能有多低?同列在前四名,差距能有多大?

再举一个旁证。宝钗的堂妹宝琴,与梅翰林的儿子订了婚。虽然有人说梅家悔婚,可悔婚的前提也是曾经订过婚吧?难道订婚的时候,薛家就不是商人了?难道梅翰林都不嫌弃宝琴是商家女,现代读者倒嫌弃了?

贾家薛家门第差距,并不像有些读者想象的那么大。而且宝玉又出了名的不好读书、不求上进。宝钗择偶,当然是希望能嫁个好的,宝玉并不是她的理想对象。所以到七十回时,宝黛爱情已经明朗,贾府的衰败也很显著,宝钗还能写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她没把自己和宝玉、和贾府绑定在一起,她希望、也自以为能够,有一个比宝玉更理想的未来。

至于八十回后波谲云诡、变乱丛生,宝玉和宝钗都失去了理想,不得不委曲求全、将就在一起,那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