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清江到过淮”――清江浦的崛起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
明代的淮安府是军队驻防的重点城市,驻有淮安卫、大河卫以及督漕总兵官所率相当数量的护漕兵丁。清初,又置淮扬(海)道于淮安,领淮安府、扬州府和海州。
漕运事关“国脉”,明、清两朝更是视为国家稳定之根本要务。明清两代在淮安设有漕运总督,总管天下漕粮。初为总漕、总兵分设,同理漕务,称“文武二院”,但总兵居总漕之上。后裁撤总兵,由漕运总督单独管理所有漕运事宜,官职为从一品或正二品。
此外,明清的淮安地处黄淮运交汇的咽喉之所,是治理黄、淮、运的关键之地,明代总漕常兼总河。清康熙十七年(1678),河道总督迁至清江浦,雍正七年(1729),分设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总督),驻节清江浦,并裁撤山东的河道总督署。与漕运总督一样,河道总督也由正二品以上的大员担任,负责原江南省的黄、淮、运的河道治理,其中治黄是根本,“济运”是目的。明清统治者奉行“蓄清刷黄”之策,并修筑高家堰,一以贯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最有战略价值的漕运总督居于淮安府城,而全国最有钱花的民用衙门河运总督则居于淮安清江浦。前文已述,今淮安市主城区的兴起缘于清江浦河的开凿,今市区(主要是清浦城区)本为山阳县的“闲旷之地”,之后便成为“侨民宿贾,巨室鳞次”的通都大埠,“清江浦”成为这一通埠的名称,清江浦河则与淮扬运河一起,被称为“里运河”。之后,南河总督、清河县城先后迁至清江浦,再加上其“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冲区位,本是山阳属地济济无名的清江浦后来居上。到清乾隆年间,清江浦达到全盛时期,“人口猛增到数十万”,其与淮安府城为核心组合成的两淮城镇群扼河、漕、盐、榷、驿的机杼,为“南北之孔道,漕运之襟喉”,“漕舟云集,贡艘星驰”,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岸四大都市”,在当时的封建中国,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大城市。至今,在苏北盐阜、淮北海灌沭泗涟乡村,仍流传着“走过清江到过淮(清即清江浦,淮即淮安府城)”的俗语以形容一个人走南闯北见识广,淮安尤其是清江浦的繁华和影响力其时可见一斑。
清代的淮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