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阶级分化明显,人们的生活情况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你看有的人住的房子特别大特别豪华,有的人却住在漏风漏雨的茅草屋中。
还有的人自己都吃不起饭,但有的人却给家里的宠物喂肉吃。
可见,一个家庭的贫富是能从一些外在的表象看出来的。
有这么一句话,小编觉得这话总结的很到位,它是这样讲“家兴出恶犬,家败生瓦松”。
可能有人就问了,这话啥意思呢?好奇的宝子们就跟着往下看看吧!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前半句说的是,家庭兴旺了,就会有凶狠的狗出现。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家庭兴旺跟恶犬有啥关系?
我们都知道,古代社会的治安不是很好,杀人放火的事情常有发生,一些普通老百姓也因为吃不饱饭而被迫沦为盗匪。
这些强盗们专门盯着有钱人,有时候他们会在夜里去富商家里抢劫。
所以,那些有钱人为了预防和对抗这些强盗,就会养不少恶犬,用来威慑恐吓惦记自己财富的强盗。
除了这些强盗,恶狗还能吓跑那些梁上君子。
这些小偷们总是趁着夜色,从墙头翻进院子里,即使夜间有巡逻的家丁和护卫队,也无法在黑暗中看清楚小偷的身影。
可是狗狗就不一样了,它们的嗅觉特别灵敏,一下就能闻到陌生人的味道,然后汪汪叫,提醒主人。
这恶犬的叫声不仅嘹亮,听起来还凶狠,因此小偷们听见恶犬叫声就跑了。
那普通人家也有养狗的,他们的狗看到小偷也会汪汪大叫,为啥那就不是恶犬呢?
这是因为狗的性格和主人的性格是一样的,在旧社会里,普通人没有权没有势,他们看到比自己有势力有钱的人就会低头哈腰,卑躬屈膝,这就导致了狗的性格也是如此。
当家里来了小偷或者盗匪的时候,普通人家的狗就会被这些人威慑到,悄悄的缩在狗窝不敢出来。
“家兴出恶犬”这句话还有第二层意思,那就是说有的人和恶犬一样。
在过去,有钱人家会雇佣一些人来干活,这些人有的负责管家,有的负责看院子,还有的负责打手。
这些人会仗着主人的势力作威作福,诠释了“狗仗人势”。
同时,这类人还会雇佣仆人和家丁,这些跟随他们的人也会“狗仗人势”,按照主人的命令去攻击压迫普通人。
电视剧《大宅门》大家都看过吧,白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家里也有一些下人,比如管家王喜光。
在白家得势时,王喜光仗着白家的权势和自己的地位,在外面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他经常欺压百姓,克扣下人的工钱,中饱私囊,还利用白家的关系,为自己谋取私利。
一旦有对他稍不满的人,王喜光就进行打压和报复,尽显“恶犬”之态。
这些“恶犬”远比那些凶狠的狗要可恶,他们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一个家族的名誉,更会因此得罪了大人物而导致家族衰败。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家庭要是衰败了,就会长出瓦松这种植物。
瓦松是一种长在屋顶上的植物,这种植物的生命力特别顽强。
要说瓦松是如何长在屋顶上的,可能是因为鸟类飞到屋顶,误将种子带到了上面,也可能是种子随风飘到了屋顶上。
我们都知道屋顶上有瓦片,这些瓦片相互叠压铺设,形成了一层防水层,有效阻挡雨水渗透,保护屋内的木制梁柱,大大延长了房屋的寿命。
这些瓦片的下方只有一层土壤,瓦松的种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看着天然的雨水和微薄的尘土就能存活,可见生命力的顽强。
瓦松虽然被人们歌颂它的生命力,可是农村人却十分讨厌这种植物。
因为瓦松的存在,它会不断的生根,然后将瓦片与瓦片之间的缝隙弄的很大。
时间久了,雨水就会慢慢渗透到屋顶中泥土层,然后把挨着的房梁都泡烂了。
因此,居住着人的房子,人们会定期清理房顶的瓦松。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房子上面有很多瓦松,却没有人去清理,那就说明这个房子可能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或者是这个家里只有一些老弱病残,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攀爬到屋顶清理瓦松。
这两种情况,都代表着家庭衰败,因此就有了“家败生瓦松”的说法。
“家败生瓦松”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家里的人互相推卸责任,一个人不去上屋顶清理瓦松,另一个人也不去。
时间长了,大家坐视不理,瓦松就越长越多。这样肯定是不对的,家庭的一砖一瓦,都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维护。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屋顶的瓦松都不想清理,那么他们又能干成什么大事呢?
而且像清理瓦松这样简单的工作都不想去做,将来交给你难度大一些的工作,你可能也会嫌弃工作太难而不做。
总之,想要家庭兴旺不衰败,从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家里所有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家庭,只有齐心协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无论是打扫房屋、操持家务,还是努力工作赚钱、应对突发的意外事情,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才能让家庭在飘摇动荡的社会里稳定发展。
“家兴出恶犬,家败生瓦松”这句俗语表面是在说家道兴旺和家道衰败的景象,实际上也是在告诉人们,要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
家道兴旺的家庭想要家族长久的兴盛不衰,就要管好家里的人,只有人有了德行,不行“恶犬”之事,那么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
同时,家庭衰败是因为家人的不维护,不论是家庭的外在环境还是精神层面,都要维护,这样才不显示衰败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