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神剧中,有这样一幕:一群革命战士紧张地在战壕中巡逻,忽然,有人端出几样菜肴,大家用羡慕的眼光望着,竟然是白面卷饼和油酥火烧,这让人不禁疑惑,在物资如此匮乏的战争年代,这些美食从何而来?
烙饼卷大葱:白面稀缺时代的奢侈午餐烙饼卷大葱这道菜,在抗战神剧中,它常作为战士们的家常午餐。
很多观众在观剧时看到,敌后武工队的几位主角围坐在一起,摆开的是热气腾腾的白面烙饼、以及蘸着甜面酱的大葱。
这场景在银幕上反复出现,仿佛这很平常。
回到现实,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在那个面袋可以作为珍贵物资的年代,白面能够如此大方随意地出现在饭桌上,确实让人难以理解。
面粉的价值在当时不言而喻,一斤白面甚至可以在黑市兑换到相当数量的其他食物,而甜面酱则更是奢侈品。
用上酱料这种加工品,就好像如今的我们在吃米饭时要用进口酱油添味一样奢侈。
在战火频仍的岁月里,能喝上一碗稀粥已是不易,何况这般奢侈。
导演或许是用此来渲染角色的人物关系,却忽视了细节的真实性。
油酥火烧:战地女兵们的奇葩“家常便饭”剧中还有这样的画面:几个女兵一边整理装备,一边在闲聊,闲聊着手里那香喷喷的油酥火烧,一脸嫌弃。
不过,仔细想来,油酥火烧可是用精白面粉和油制作的小点心,在当时真的能成为“家常便饭”吗?
这个情景设定在抗战剧中往往成为槽点。
在现实中,如果某次战斗,缴获了敌人的补给,里面包括珍贵如油酥火烧这样的物资,这绝对足以让整个队伍欢呼雀跃。
剧中只是淡淡描绘女兵的嫌弃,这不免让人困惑。
西瓜和白面饼:战场上的特殊解渴选择还有一次,士兵们伏在干枯的玉米地里,吐槽白面饼太硬,竟然还想吃西瓜。
这一要求让人哭笑不得,尤其是在北方,秋季的天气已进入寒凉,而剧中的场景显然是完全干枯的玉米地。
瓜果这类需大量水源和时间的食品,不可能像风一般出现在每个战士的饭袋里。
这种情节,显然在迎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凸显士兵们的个性化需求。
实际场景中,连白面饼都是奢侈品,这些要求显得格外不切实际。
鸡蛋靶子:抗战剧中的另类浪费更为夸张的是,有场射击训练,竟是用鸡蛋作为靶子。
想想那个时代,鸡蛋即便不如现在般是随处可得的早餐,至少会是珍贵的蛋白质。
而剧中的战士,却在用它做射击靶,这种刻意营造幽默感的桥段,与真实抗战场景相去甚远。
这些细节让人感慨,电视剧为了增强休闲娱乐,只是忽略了那些无名英雄们真正面临的艰苦岁月。
或许编剧希望通过这些镜头给观众带来轻松愉悦,抛开真实的艰辛,只会失去历史教育的意义。
抗战神剧中这些“逆天伙食”情节,有意无意地让观众轻视了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
在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中,食物是多么的珍贵。
当我们坐在家中轻松欣赏这些神剧时,也可以由此反思,那些连白面、鸡蛋都难以温饱的年代里的先辈们,是带着怎样的坚韧与信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伟业。
这样的回顾,不是为了批判影视剧的创作自由,而是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的真实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