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婆媳矛盾”的源头只有一个:很多女人,都中招了

花影绘事 2024-12-09 20:24:39

导读:婆媳矛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产生矛盾的深层次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源头只是一个,很多女人都中招了。

婚姻成立之初,儿媳把婆婆当作妈,爱屋及乌的愿意去尊敬和孝顺她,关心公婆的饮食起居和身心健康,努力的融入家庭环境,寻求自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大多数的婆婆,会看在儿子的面子上,对儿媳心存期待和关爱,试着把媳妇当女儿一样疼爱,期待着家庭和谐,人丁兴旺的完美状态。

却又心思明镜般的留白情感,认为媳妇的心暖不热。

婆媳关系是两个女人的事与愿违,她们潜意识里就强化自己在丈夫或是儿子心中的地位。

想着证明自己,打压和挑剔对方,无限的放大对方的缺点和不满意的情绪。

导致婆媳之间细微的表情、动作或者言语都会引起家庭矛盾,并随着情绪和恩怨的积蓄,要么互看不顺眼,要么某个在不固定的时间掀起轩然大波,在无形中上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碰撞和摩擦必不可少。

婆媳之间的爱是因男人而起,她们之间的矛盾也因男人而起,而她们之间的竞争和看不惯却是同性之间的明争暗斗,是对爱的占有欲和家庭话语权的争夺,是女人之间的较量和排他性的情感。

上大学时,韩国电视剧《看了又看》的热度还挺高的,每天晚上舍友看得津津有味,甚至为了女主银珠打抱不平。

银珠善良可爱、漂亮贤惠、精明能干,又不矫情,可在自己家得不到宠爱,处处被忽视。

到了婆家对长辈孝顺关心,独揽了所有家务,一日三餐,侍奉公婆,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却还是处处受到婆婆的为难和百般嫌弃,得不到爱护和认可。

剧中老奶奶的一句话点破了婆媳关系的重点。

那是因为银珠讨人喜欢又聪明能干,努力的想证明自己,不嫌累不抱怨,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于是婆婆打心底把儿媳妇当作了竞争的对象。

婆婆认为银珠太好强又能干,自己侍奉婆婆多年得都不到欢心、认可,也没有得到家人的夸赞和满意,而儿媳妇轻易的做到了,还处处完胜自己,又抢走了自己养出来的优秀的儿子,这让她觉得被比下去了,心里很不舒服。

其实女人结婚后处境很矛盾,如果什么家务都不会做,要被婆家人嫌弃,可是太精明能干,做得太好了,又会被嫉妒,遭到同性的婆婆的挑剔和嫌弃。

银珠努力的学习和讨好家人,可婆媳关系的不融洽和得不到爱护与认可,成为了银珠的心结。

长久的压抑和不容易让她借酒消愁,酒后向婆婆吐露了心声,倾诉了自己悲惨的童年和家庭不公的待遇,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和希望得到婆婆的认可。

最后,婆婆在那刻深受感动,展现了母性的同情和理解,以往的心结被打开了,决定好好待媳妇。

婆媳之间暗自的较量和竞争,将人性最脆弱的一面在婆媳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方试图取悦,获得认可和自我安全感,一方严防死守,打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试图通过束缚对方,维护自己的领地和安全。

这种意识形态的情感和认知让家庭关系失衡和矛盾丛生,反复内耗着家庭的元气,也让婆媳关系陷入了困境。

婆婆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是与生俱来,宽厚无私的,媳妇对丈夫是深情和挚爱,可以为其付出一切。

婆媳因爱着同一个男人而聚在一个屋檐下,只有两者才加身会让一个男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爱着同一个人就该同心同德的努力,打破传统的服从和孝顺的观念,学会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彼此,尝试与对方进行轻松有效的互动,关注彼此的需求与感受,真诚的对待彼此,降低对彼此的期待和要求,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平和的心态,齐心协力的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家庭氛围。

婆媳关系总是很微妙,不要自作聪明的相互调侃和攻击。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两个同性别却不同姓的人都是家的凝聚力,是一个整体,根本不需要竞争,任何一个人好都是为家增力。

只有坦诚和睦的相处,才能双赢,才能让家庭和谐幸福。

婆媳之间更不要随意发起竞争,媳妇需要认真的提升自我和经营生活,努力的寻求事业上的突破和发展,婆婆则需要着手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为子女解决后顾之忧。

彼此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谨守本分、懂得让贤、善待彼此,相互尊重与理解,形成一种更平等的家庭关系,让双方都能够分享和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与理解,家庭才能属实和谐、兴盛。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本文话题讨论:婆媳关系很压抑时,你会怎么办?欢迎留言讨论。

1 阅读:90

评论列表

蜗牛双

蜗牛双

3
2024-12-20 15:40

只有有家庭教育的说自己娃。家教差的,经不住姑子自私搅屎加眼药水做的好有更好,你虚弱需要帮忙的就搅屎自私反正不想出力总要有挡箭牌办自己事。。有样学样都会。不是娃小,又没护的爹妈。谁稀罕讨好。都是为了后代考虑。

蜗牛双 回复 12-20 18:55
拿娃儿,亲人做挡箭牌。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最好。自己可以做自己事。搅屎精敏

花影绘事

花影绘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