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美贸易战打得滋滋冒火星,中俄生意做得似乎甜如蜜,可第一季度中美贸易额不降反增,中俄贸易额却同比下降,现实和数据给人一种很割裂的感觉,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中美贸易这一块,首先海关总署目前发布的只是第一季度的数据,核算截止日是3月底。这段时间,特朗普很多对华关税政策还没落地,所以对中美贸易的冲击相对有限。
而且很多中美企业都知道,贸易战马上要来,大家都趁着加征关税前的这个有利窗口期,把原本应该在后面进出口的商品,前置完成了。
因此,尽管第一季度中美已经在打贸易战,可贸易额不降反增。
再说说中俄贸易不增反降,这也很正常。
相比盘子更大的中美贸易,中俄贸易的结构相对要简单一些,其中能源贸易占到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俄罗斯这边,对华出口的商品基本是以能源为主,像石油和天然气。
因此,国际能源价格的走势,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很大。
正好第一季度,国际油价先扬后抑,处在一个相对低位的区间内,如此一来,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也会跟着降一点,双方的能源贸易额自然也就下降了。
从能源需求端来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说法,1月到2月,受节假日和低温天气影响,全国工业生产总体处在淡季,对像石油和天然气这样的能源需求就会减少一些。
而这一点,直接反映在中俄能源贸易数据上。
根据塔斯社公布的数据,今年头两个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1547万吨石油,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2.6%。
能源贸易一降,中俄贸易额整体下降,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导致中俄贸易不增反降的第二个原因,与地缘政治的干扰密不可分。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不断升级对俄罗斯的制裁大招。
在此过程中,西方国家以所谓的“援助俄罗斯”为由,对不少其他国家的实体,也实施了制裁,这其中就有不少中国实体。
去年12月,美国将136家中国实体纳入了“实体清单”;今年3月,这份清单里面,又增加了54家中国实体。
不可否认,美国对中国实体的打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实体与俄罗斯开展贸易的意愿。
原因很简单,很多中国实体并非单单只是同俄罗斯做生意,跟美国也有大量的业务往来,一旦遭到了美国制裁,在美国的业务必然受限甚至可能完全开展不下去了,而这些中国实体在美国的业务收入,很多都要高于和俄罗斯做生意的收入,权衡利弊之下,不少中国实体被迫只能减少乃至暂停与俄罗斯的经贸业务,以规避被美国制裁的风险。
事实上,对于中俄贸易不增反降,没必要过于敏感,两国经贸合作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当盘子做得够大的时候,必定会有回调。
这就跟我们的收入一样,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上涨,一段时间的收入停滞甚至下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中俄贸易结构没有太大调整升级的情况下,眼下很有可能来到了一个瓶颈期。
在瓶颈期突破之前,中俄贸易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
另外,随着美俄关系逐步缓和,俄罗斯和西方国家近乎中断三年的贸易,也会慢慢恢复。
或许第一季度中俄贸易不增反降,不是什么偶然,而是中俄贸易回调的必然,我们不必大惊小怪。
更没有必要因为这三个月的数据,就断定中俄贸易“盛极而衰”,从长远看,由于中俄贸易之间巨大的互补性,因此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未来俄乌冲突结束,俄罗斯从战时经济转向正常经济,对各种中国商品的需求,必然会迎来一大波增长。
同时,随着中俄边境口岸越来越开放,贸易途径越来越便利,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将会迎来大幅增加。
或许用不了太长时间,中俄贸易就会突破瓶颈期,转入下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政治互信持续增强的大方向,是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