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这篇小品文里,隙中窥月,喻读书仅窥见一斑,未能识全貌;庭中望月,喻读书已能把握整体,只是立足点还不够高;台上玩月,喻读书已能取舍自如,尽得其精华。
为什么有的人,青少年时期读书,就能跨越“窥月”,直接达到中年时的“庭中望月”,甚至老年时的“台上玩月”?
主要原因就是悟性高,顿悟早。
那些顿悟性高、悟早的人,跨越了时间线性。他们聪慧过人,有着巨大的智力能量和潜力,他们赢在人类智力的起跑线上。
但这类人只是少部分人。按老辈人说法,是老天赏饭赏得早,上辈子修来的。
经常劝朋友,如果孩子实在不会读书,那就放下书本,去做读书以外的事,或做对读书要求不那么高的事。
条条道路通罗马,有的孩子的读书之缘,就在罗马城内,这是天设地造的“不公”。
读书与成功是两回事,读书好不等于成功;读书与赚钱是两回事,读书好不等于会赚钱;赚钱与聪明也是两回事,会赚钱不等于聪明,反之亦然。
但是,要把书读好,一定得聪明,其关键是要有“悟性”。
《幽梦影》还提出这样观点:阅历深浅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人生阶段的“看月”体悟。
阅历浅深,是用时间代价换来的,想一想无情岁月,觉得挺残酷的。进入耄耋之年,纵有“台上玩月”的深透,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多大指导意义了。
一般说来,年纪越大,阅历越深。然而阅历深,并不意味着眼界一定深广;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年龄越大就会越聪明,智慧未必随着年岁渐长而增加,年纪大照样会做蠢事,尤其是在老经验不适用的新领域。
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随着阅历而有所“渐悟”,虽然一切为时已晚,但聊胜于无。
在读书这件事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器晚成,只有鸡汤式的自我鼓励,凝含半生努力的不间断地励志,虽说作用不大,但聊胜于无。
在读书这件事上,不是勤学苦读有几分,天资悟性就能发挥几分。极端强调勤学苦读,很多时候都是误人子弟,这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样,违背了客观规律。
埋头挖井,打得深却不出水,那就是该换个地方打井了。
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人,并不都悟性高天资好,有许多天资差甚至愚钝的人,经过勤奋努力,遇上运气红利,同样取得骄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