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冰天雪地
就越是热气腾腾
2月7日晚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举行
本届亚冬会
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
多所高校走出实验室
带着科研成果
为亚冬会助力
还有更多高校参与
亚冬会的设计、服务等环节
为冰雪运动的发展
注入生机活力
一起来看看
都有哪些高校的身影吧~
清华大学
“雪韵丁香” “滨滨”“妮妮”
从亚冬会主火炬塔的设计
到会徽、吉祥物以及
色彩系统、核心图形及体育图标的创作
再到志愿服务公益形象大使
开幕式执旗手
处处可见清华人的身影
主火炬塔设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35158aeeb3133330b0a6cc8a8d462e.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fad5ca79401e014370e5b39c3ff17d.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1ff19c7092567cb04cc1e7e3b0d34a.png)
2月7日晚,亚冬会开幕式现场点燃主火炬塔,圣火将持续燃烧至亚冬会闭幕。美术学院马赛教授团队打造的“雪韵丁香”主火炬塔惊艳亮相。耀眼的火焰伴随着璀璨的光影效果,照亮了冰城的冬夜,也激扬起冰雪梦想的中国力量。
从设计理念到落地实施,“雪韵丁香”主火炬塔以冰雪为媒,以丁香为情,将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色与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有机结合,成为一座凝聚文化与科技的艺术杰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48a895e030991c5f53e4a681539cbe.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f61ca80ace5545291f54199462390d.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2f80d9dfe5af7c632c159ed04e539e.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da4061743eeea938c2acff7af397f5e.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7abdb07e43ac804a66adbbdfa7b720f.gif)
火炬塔采用"同心圆"结构,塔身整体呈双锥体结构,高28.55米;几何化的雪花与丁香花纹样精心排布于塔体上下两端;色彩设计结合了自然与东方古韵的色彩元素;火炬头内部的燃烧喷头由56个如同花蕊般的金色钛合金喷口组成,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的万众一心;燃烧喷头周边环绕的纵向棱缝造型,代表着携手共进的团结精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6c4eca8e4e71c994a31fac9cc114beb.gif)
火炬塔底部灯光系统采用7080颗LED点光源组成,顶部花瓣配有总长120米的软灯带勾勒出丁香轮廓。同时,在火炬塔周身配有大投光灯和小投光灯,以高效节能的照明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营造出晶莹剔透的光影效果,宛如在冰雪世界中托起一朵傲然绽放的五瓣丁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586048710219c7a286cdf9034a34cf.png)
赛后,火炬头将换身为永久的灯光装置,继续为哈尔滨的夜空增添光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a1b079265a25d2852f4b01b848daf2.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986e66698368fe69e930a37a82fee1.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ba282049cedecf529fa1f8d63282c0.gif)
“雪韵丁香”主火炬塔项目调研、实施阶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e1a137bc02d92f955e612941f390238.png)
马赛教授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会徽设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16c4b3f5c75a1e978e9663da048cfb.jpg)
本届亚冬会会徽“超越”由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精心设计。会徽由主体图形、文字标志、亚奥理事会太阳标志三部分组成。图形巧妙融合短道速滑运动员奋力冲刺的姿态、哈尔滨市花丁香花、舞动的飘带、汉字“九”的造型与亚奥理事会太阳图标等元素,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结合,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起挑战。
会徽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色调渐变,逼真模拟阳光照射在冰面后折射的斑斓光影,寓意冰雪运动的无限魅力。此外,外部轮廓线条构成一个草书的“合”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合”文化,传递出中国人民期待与亚洲各国友人欢聚一堂、团结合作、携手进步的美好愿望。
吉祥物设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eae4fce495c58c2dcf1ee575537588.jpg)
“滨滨”和“妮妮”原型是2023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两只小东北虎,寓意“哈尔滨欢迎您”。该吉祥物由美术学院陈磊教授团队设计。
滑冰的“滨滨”身穿冬季运动服、脚穿冰刀,代表冰上运动的吉祥物;滑单板的“妮妮”身穿中国民间传统毛领节庆红袄,代表雪上运动的吉祥物。
吉祥物面部特征参考了北方特色的传统民俗玩具布老虎;耳朵和额头上的装饰借鉴了哈尔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正剪纸”的视觉语言;头顶标志性的“王”字虎纹和花袄上的纹饰使用了“雪花”的造型;手套上有哈尔滨市花丁香花的图案。整体图案将“东北虎”拟人化并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设计,彰显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活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e990a03fc7619a9e18ac7a9f6d299c.jpg)
陈磊教授和团队部分成员讨论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
火炬“澎湃” 点燃未来
由北科大教师张俊海设计的
火炬“澎湃”
在开幕式现场点燃主火炬塔!
火焰燃烧,丁香盛放
点燃梦想,点燃未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c7bef05b909eb2c37f0357ef2c6185.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4617b46d94aa4a6086c1d9e2db6343.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2b4a59b588f912c89cc61228921a37.png)
2023年末接到设计任务后
张俊海老师以“不忘初心”为设计原则
高效圆满地完成了设计工作
“澎湃”火炬整体高度约735毫米
顶部直径约115毫米
手持部位直径约50毫米
顶部出火口位置采用
雪花镂空造型与丁香花
立体浮雕造型结合
上部燃烧舱外壁选取镂空雪花
作为造型元素
外壳设计为一朵蓬勃盛开的丁香花
采用透明冰晶到雪花白渐变
内芯色彩采用中国红到丁香紫渐变
火炬在点燃时呈现出冰与火交融的效果
火炬点燃,冰火交融
冰雪同梦,亚洲同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4992afd09292510df9cba2ae942437.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0b8b8613b48e729703337f75e88f0e.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制出我国首台自动化的切冰设备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本届亚冬会开幕式的分会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67a499d34c337d1d1ae71c7f39d4bd0.jpg)
受限于季节气候条件,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景观的建造工期只有15天到20天,从松花江采出的不规则“毛冰”,单块重量就有500~800公斤,如何把它们高效地切割成符合使用标准的“冰砌块”,成为一大挑战。往年都得靠切冰师傅们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挥汗如雨”,而现在,他们有了新的“帮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bb00f8262fcc66893bdd2dbb572f41.jpg)
在冰雪大世界的梦幻冰雪馆有这样的一个实验室,在这里我国首台自动化的切冰设备已经完成了技术验证,并且在今年投入了试运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d5b044bb5ece55f8deb5f076fd37b2.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秉银:这么多年来建冰雕设施用的冰一直都是人工在切,使用手工锯,切割质量切割效率都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对智能自动化生产标准冰砌块的需求十分迫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98ae388fac8dbcbc9a7176b738f2df.jpg)
经过持续攻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于2024年5月成功研制出“型冰机”的原理样机,在这间零下20摄氏度的实验室里上演了“冰与铁”的较量。传统切冰就像用菜刀雕玉,全凭老师傅的技术。而这台“大家伙”,有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实时监测,还有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能确保切出的每一块冰尺寸精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72e411dd330accd87305bcba201eb5.jpg)
不仅切得好,而且切得快,从前3个人10—15分钟的工作量,现在只需1分钟,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哈尔滨工程大学
科技助力 彰显创新力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872f2231edaa0d4941edfe560cfbc8c.jpg)
图为亚冬会火炬。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0月30日
亚冬会火炬“澎湃”正式发布
“澎湃”整体造型
采用绽放的丁香花
外壳设计
采用的是从底部的雪白色
到顶部的冰透明质感体现
为了呈现出最佳效果
参与火炬外壳设计制作的
哈工程材化学院孙高辉教授团队
配合火炬设计师
耗时4个月
筛选出可用的透明特种功能材料
从火炬外壳透明度
耐高低温交变
阻燃技术等要求
对材料进行改进和升级
保证了火炬整体稳定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bf83428946e68f8ca0d17ee06472fe.jpg)
而在此前亚冬会火种采集仪式上
机电学院杜兆群教授团队
为火种采集研发核心装置
冰透镜
以冰燃火
是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深情致敬
更是科技与冰雪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b89c2605645af3be379e356d2b79ae5.jpg)
智能学院管练武副教授团队
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化技术等
融合到冰雪装备中
研发的冰雪运动人体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
以四季滑雪机为平台
结合滑雪场实景
构建虚拟滑雪场景
以专业滑雪运动员
构建滑雪人物模型
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
滑雪者肢体精细动作
为日常训练及技能评估与指导
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助力冰雪装备升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2746ca5234a16c5b3450853baee4ed.png)
本届亚冬会因“馆”制宜
为保证改造升级的场馆能够安全投入使用
航建学院贺征教授团队
研发治污喷剂应用于场馆建设
喷剂以高压喷涂的方式
使物体表面快速形成
一层20微米到30微米厚的保护层
将污染物牢牢“锁死”在材料内部
像是为物体穿上一件“隐形防护服”
这款喷剂已应用于亚冬会部分宾馆
团队成员谷德林
作为第九届亚冬会
场馆建设部环保专班专家
在一线工作6个月
全力保障场馆建设
东华大学
打造亚冬会“幻境冰蓝”主题颁奖礼服
东华大学携手中国东方航空打造亚冬会“幻境冰蓝”主题颁奖礼服,亚奥理事会官员、赛会技术官员的多款正装和丝巾领带配饰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6e02d419b5bf761470d121c3f8c3b9.jpg)
“幻境冰蓝”主题亚冬会颁奖礼服
祥云藏山映水、步摇摇曳礼仪、冰晶舞动热血……如何让冰雪“尔滨”和时尚“魔都”碰撞出全新的火花?
由东华大学亚冬会服装设计与制作团队研发的颁奖礼服“幻境冰蓝”,灵感来源于哈尔滨冰雪盛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妙融合了滑雪的流畅动感、卷轴如意帽的雅致意蕴、步摇发簪的灵动以及代表了吉祥好运、顺利成功的祥云腰带。
剪裁上借鉴中式传统服饰的流畅线条与立体剪裁技术。发饰设计上,引入步摇元素,设计成轻盈的蓝色雪花发替,随着佩戴者的步伐轻轻晃动,既彰显女性柔美,又暗含运动员步伐的坚定与力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eb13a60c3e0121b010879da0da7089.jpg)
冰雪主题系列服装秀演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礼服的前襟、袖口,采用手工雪花形状纽扣,模拟雪花的精致外型,契合了亚冬会的环境与特性。蓝色象征着纯净和高贵、信任和可靠,代表着天空、海洋、冰川,表达友谊和信念的持久,与体育运动精神一脉相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e62dc5401621b4a7c6c5b361f3d0f8.jpg)
东华大学设计团队讨论结构细节
396道精细缝制工艺、40余版迭代融会设计、多项创新科技面料的设计研发成果应用……在传承中华古韵的同时,此次东华大学与中国东方航空的设计合作还融入了多项创新科技,为卓越品质护航。
从兼具保暖和透气属性的羊毛正装,到实现高性能防风防水防绒的保障御寒服,文化、时尚、科技在服装中交融贯通,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科技赋能下的创新突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交叉学科转型升级之“能”,更体现了新质设计未来发展之“新”。
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联合研发植物彩色冰
当植物和冰雪通过科技碰撞在一起,将会带来什么?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师范大学冰雪创意设计研学实践基地有了新的发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4f85f2f434c877a18bcfeef7e489c5.jpg)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鑫:天然植物彩色冰是首次拿出实验室来应用它,可以看到它的波段非常柔和,因为提取的都是纯植物的天然色素,你看它完全不掉色。这是传统用丙烯颜料冻制的冰块,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掉色还是非常严重的。
据介绍,目前国际上使用彩色冰雪雕的国家非常少,即使有,也均使用工业色素,易掉色而且不环保。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东北林业大学团队联合研发出了植物彩色冰,为冰雕艺术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f75d5d770bd41dd26c0d92a31b0830.jpg)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帅:这是我们从蝶豆花中提取的色素制成的蓝色的冰,紫色的是我们从玫瑰花中提取的。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包括一些茶叶里面,从一些树木的叶子里面得到茶色的、绿色的冰,我们通过调控色素在水中的比例,实现了彩冰颜色多元化的这样一个呈现效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399dd1ef5ad4ddceeebea94fc23977.png)
色素溶入水中冻成冰,不就是彩冰吗?而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专家告诉我们,在植物色素溶水冻成冰,尤其是大尺寸的彩冰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色素分子在冰中分布不均匀,导致颜色深浅不一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实验设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9c8c31de990a7fb174d58704f2ac752.jpg)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文帅:我们加入一些环境友好型的、植物级的分子,帮助这些色素在冰中非常好地分散,才达到目前我们这种效果。整个过程体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这是我们一个最核心的理念,我们开发的这些试剂是环境友好的,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冰融化掉,它会变成营养物质沉积到土壤里,滋生花草的生长。
科技不仅有“色彩”,还有“温度”。受限于季节气候条件,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冰景观的建造工期只有15天到20天,从松花江采出的不规则“毛冰”,单块重量就有500~800公斤,如何把它们高效地切割成符合使用标准的“冰砌块”,成为一大挑战。往年都得靠切冰师傅们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挥汗如雨”,而现在,他们有了新的“帮手”。
北京理工大学
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硬核升级
北京理工大学
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
与中国联通等相关单位
联合研发的
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
将为赛事通信提供强有力支持
在亚冬会的筹备测试中,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展现了一项令人瞩目的黑科技——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
科研团队模拟冰球馆赛事现场环境,场馆内运动员的呐喊声、观众的欢呼与现场广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其复杂的通信场景,传统通信手段在这种通信流量大且背景十分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应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6b9b40f43a90fb54436b8f7b90bd04.gif)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研发的AI端到端语义通信系统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双机高清话音通信的突破,并在5G网络和高轨卫星通信中实验成功。
该系统可部署于场馆与应急车辆,实现了低带宽传输和抗噪声通话两大技术突破。即便在体育场馆人员密集、环境嘈杂的恶劣条件情况下,系统也能实时解析语音信号、有效过滤背景噪声,实现清晰、稳定的通话,为体育赛事和应急调度提供全新通信保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88b6ac5c525392a74a5cb36f15035d.jpg)
科研人员在亚冬会冰球馆中测试抗噪声语义通信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在团队负责人匡镜明教授的带领下,长期以来深耕于无线通信关键技术、语音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并积极与通信领域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成果显著。
团队骨干费泽松教授、王晶副教授等带领科研小组开展长期技术攻关,引入人工智能赋能无线传输和语音编译码技术,经过五年的打磨和攻坚,提出了“抗噪声语义通信技术”,并自主开发抗干扰“AI语音通话系统”,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及数万次算法迭代,最终在条件严苛的亚冬会赛场成功实现通话测试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c12c041fcac8d13a88678e54d46c70.png)
团队代表费泽松教授带领科研小组前往亚冬会冰球馆对该项技术进行了实地测试,并接受了央视总台记者现场采访
让我们一起为哈尔滨亚冬会
加油助威!
为出彩的高校科研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