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争议最大的一首元宵词,迄今问世了850多年,却从未被超越

诗愿侃天地 2025-02-11 05:12:40

当元宵的第一声烟花冲破了寂静的夜空,当元宵的花灯再一次点亮了你的双眼,你会想起哪一句诗词?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因为在描绘元宵佳节的诗词中,没有人能够绕得开这一首词,除非这个人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或者不是中国人。

而写下这首词的人,就是有着“词中之龙”称号的辛弃疾。他的这首词也被认为是古今最经典的一首元宵词,问世851年,从未被超越。全词如下: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约在公元1174年左右,已经回到南宋怀抱的辛弃疾正在南宋都城临安任司农寺主簿一职。

在元宵节这一天,夜色还来不及笼罩临安,城墙上、树梢上、屋檐下……一切能挂花灯的地方便都挂满了花灯。

这使得整个临安城犹如白昼一般,东风一来,所有的花灯都随风摇曳,仿佛吹开了千树万树银花一般。

如此绝美的临安城,惹得人潮涌动,赏灯之人更是络绎不绝,就连闺阁中的那些官宦子女、富家千金也挤进了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人海之中。

在这茫茫人海之中,时不时地有富贵人家的宝马雕车穿行在人群之中,一路上还留下一缕缕馥郁香气,久久萦绕不散。

随着悠扬的凤箫声在空中传来,无数的鱼龙彩灯翩翩起舞,赏玩花灯的无数游人更是沉浸在这箫声与舞姿中,一时忘却了疲倦。

辛弃疾漫步在这热闹的人群之中,一群群女子不时地从他的身边经过,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光彩照人。

她们如风一样从身旁飘过,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幽香,人都已经消失在人群中,欢声笑语却依稀可闻。

但是,尽管眼前女子众多,且个个美貌如花,然而辛弃疾的心中却毫无波澜。因为她们虽美,却都不是他心中等待的那个人。

眼看灯火将尽,却仍然看不到他期待的那个身影,他不由得着急了起来。他在人群中寻找了千百遍,却始终未能觅到她的一丝踪影。

夜色渐浓,无比失望的他正要离开。他不舍地回头看了看这即将落幕的夜,却发现在灯火快要燃尽的地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正静静伫立,那不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吗?

于是,灵感迸发的他,写下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流芳百世的词句,而他也仅凭这一句词,便让后人为之倾倒了851年。

那么,在这首《青玉案》中,辛弃疾心心念念并让世人倾倒了851年的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到底是谁呢?其身历来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有人说,所谓“那人”,其实就是词人心中朝思暮想的佳人;而有人却说,“那人”即是词人自己;更有人将其说成是宋孝宗赵昚,甚至还有人说“那人”是北宋旧都汴梁。

那么,“那人”到底是谁呢?其实当我们深入探究辛弃疾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以及他个人志向与追求时,我们或许就会有所发现。

宋朝建立之后,天下尚未一统,胸怀大志的赵匡胤便匆匆辞世。而他之后的统治者,却没有一个人能完成他统一河山的遗愿。

不能完成不说,北方日益强大了的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还不断地威胁着宋朝的统治,逐步蚕食着宋朝的领土。

到了南宋之时,宋朝就只能苟安于东南的一隅之地了。南宋的统治者同样不能收复失去的土地,只能是再三地割地求和。

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他自幼便目睹了宋朝百姓在金人的残暴统治下生活,更亲眼目睹了宋朝百姓遭受了无尽的压迫与剥削。

因此,辛弃疾从小便继承了古人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志向,并学习文武艺,以便将来能为国效力。

公元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他们铁蹄之下的汉人终于忍无可忍,纷纷起义抗争。年仅21岁的辛弃疾便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其中。

他迅速召集2000勇士,举起义的大旗,誓死反抗金人的暴政。在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后,他终于回到了南宋的怀抱。

回到了祖国怀抱的辛弃疾,看到的南宋却是羸弱不堪、风雨飘摇。然而,辛弃疾并未因此沉沦,他反而立志收复失地,恢复宋朝的千里江山。

为此,辛弃疾频频上书朝廷,剖析时局。向朝廷进献自己的抗敌良策,倾诉自己满腔的爱国情怀。

遗憾的是,他的一腔报国之心,却只换回了南宋统治者的冷眼相待,甚至还招来了投降派的诘难与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的辛弃疾,在元宵节的这天夜里,来到临安街头,一时感慨无限,思绪万千……

他想到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想到了如今仍处于金人铁蹄下的宋朝百姓,想到了自己难以实现的凌云壮志以及矢志不渝的报国大梦……

于是,他挥毫泼墨,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隐喻了自己虽然仕途坎坷,但仍坚守高洁,拒绝沉沦世俗的高尚情操。

所以,当我们在品读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时,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虽然是辛弃疾对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描绘。

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词中隐藏着辛弃疾那壮志未酬的悲凉,以及那繁华背后的孤独与落寞,如同灯火阑珊处的一抹暗影,引人深思。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有人将辛弃疾词中的“那人”理解为北宋都城汴京,我觉得实在是一种合理的解读。

因为汴京是一座承载着宋朝辉煌与沧桑的古城,它不仅代表了词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更寄托了他对江山及天下百姓的深切关怀。

这份对他人、对国家的爱,正是词人情感的又一维度。因此,那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或许正是汴京,是词人心中永恒的牵挂与向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0 阅读:175
诗愿侃天地

诗愿侃天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