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202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9.4350亿人,比2023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亿人,减少1222万人。人口城镇化率67%,比上年提高0.84%。
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26%,比上年48.3%,提高0.96%。说明城镇化没有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还有2.96亿农民工在城里没有完全市民化。
2023年末中国城市个数达到694个,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达到6.7313亿人。其中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
其中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共有11个,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天津、武汉、西安、苏州、郑州。
千万人口城市2020年达到18座,创1987年来历史最高记录。自2021年开始,到2024年,连续四年千万人口城市均为17座,其中竟有2座人口负增长。
因2024年各市的人口数据没有更新,按照全国人口增量的数据变化来看,千万人口城市依然为17座,排名基本上不会改变,人口负增长的城市依然为2座。
2023年17座千万人口城市排名看,为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天津、西安、郑州、苏州、杭州、石家庄、临沂、长沙、东莞、青岛。
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的城市15座,分别是苏州、深圳、广州、东莞、杭州、青岛、成都、郑州、长沙、武汉、西安、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其中上海是GDP总量最高的城市,破5万亿,唯一GDP总量达到5万亿的城市。而重庆是人口总量最多的城市,破3000万,唯一人口总量超过3000万的城市。
按城市群、区域分布看,长三角3座(上海、苏州、杭州)、大湾区3座(深圳、广州、东莞)京津冀3座(北京、天津、石家庄)、成渝2座(重庆、成都)。
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中部地区3座(武汉、郑州、长沙)、山东半岛城市群2座(临沂、青岛),关中平原城市群1座(西安),人口呈现南增北减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中部地区的数量一致,形成三角态势。全国19个城市群中,有13个城市群没有一个城市人口达到千万级。
千万人口城市增量来看,前十名分别是郑州、长沙、杭州、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西安、东莞、苏州,意味着南方区域在人口吸引和人才引进政策加大。
后七名为武汉、青岛、北京、天津、石家庄、临沂、重庆,其中临沂、重庆人口负增长,分别为减少4.93万、21.91万,说明北方区域人口呈现净流出趋势。
临沂、重庆人口负增长背后,与就业、收入环境、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和人才吸引政策的减弱、经济发展放缓、支柱产业和资源的退化等有直接的关系。
千万人口城市梯队看,第一梯队为重庆3191万,人口唯一突破3000万的城市。第二梯队为上海2487万、北京2185万、成都2140万,以2000万为标准线。
第三梯队为广州1882万、深圳1779万,以1700万为标准线。第四梯队为武汉1377万、天津1364万、西安1307万、郑州1300万,以1300万为标准线。
第五梯队为苏州1295万、杭州1252万,标准线为1200万,第六梯队为石家庄1123万,临沂1094万,长沙1064万、东莞1048万、青岛1037万,标准线1000万。
准千万人口城市梯队看,第一梯队为900万以上城市,分别为哈尔滨、合肥、温州、宁波、佛山、南京、南阳、济南、潍坊、沈阳、邯郸、长春、保定、徐州。
第二梯队为到800万以上城市,为赣州、泉州、昆明、周口、菏泽、福州、济宁、阜阳。毫无疑问,南方城市依然超过北方城市,区域和结构性特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