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福州思儿亭的民间传说

小郑一八 2025-02-02 13:32:36

在福州,有一座有名的亭子,叫做“思儿亭”。思儿亭位于原思儿亭自然村,原属茶园村管辖。“思儿亭”原名“四明亭”,原亭已经毁坏,后在福州新店镇重建,现在的思儿亭为4角,长11.8米,宽11.5米。石木结构,由12根宽35厘米、高370厘米石柱支撑,攒尖屋顶。

有关思儿亭的名字来历,在福州有一个传说: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肆虐福建沿海,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四处征讨,所向披靡,倭寇闻风丧胆。戚家军之所以威震敌胆,不仅因为将士们爱国爱民,更在于戚继光治军严明,令行禁止,军纪如山。

一日,探子急报:大股倭寇流窜至连江汤岭,企图以此为跳板进犯福州,大肆劫掠。戚继光与众将商议后,决定趁敌立足未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汤岭,彻底粉碎倭寇的阴谋。他当即命令儿子戚印率先锋部队火速进军,自己则亲率大军随后策应。

临行前,戚继光当众宣布军令:“命你为先锋,火速进军汤岭剿寇。途中无论遇到任何情况,必须一往无前,许进不许退!违者,斩!”军令如山,字字铿锵。

戚印领命,率部疾行于高山峻岭之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行至半途,山间骤然浓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行军极为困难。戚印担心遭遇埋伏,一时犹豫,竟下令部队停止前进,自己快马返回向父亲请示。

戚继光见儿子独自折返,心中一震,脸色骤变。他深知,军令既出,岂能因私废公?若因父子之情而徇私枉法,军纪何在?威信何存?他当即厉声喝道:“戚印临阵违令,擅自折返,按军法当斩!”此言一出,众将皆惊,纷纷跪地求情,称戚印并非临阵脱逃,而是为请示军情,情有可原。

戚继光目光如炬,沉声道:“军令如山,岂容儿戏?戚印身为先锋,肩负重任,却因一时犹豫贻误战机。若人人如此,军令何以执行?平倭大业何以完成?”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我戚家军转战闽浙,为的是保家卫国,歼灭倭寇。若因私废公,军纪废弛,何以服众?何以成事?”

就在此时,前方传来急报:因先锋部队停滞不前,倭寇已趁机逃窜入海。戚继光闻言,心如刀绞,但仍毅然下令:“斩!”戚印被依法处斩,全军震动。戚家军将士深感军令之严,战斗意志愈发高昂,迅速进军汤岭,全歼残敌,大获全胜。

凯旋途中,戚继光途经斩子之地,不禁潸然泪下。福州百姓为纪念戚继光大义灭亲、执法如山的壮举,特在东关门外建“思儿亭”,并赋诗一首:

“执法如山纪律明,

出师矢志灭胡尘;

斩子为民兼为国,

千秋共仰思儿亭。”

戚继光斩子立威,不仅彰显了戚家军令行禁止的铁血军纪,更激发了全军上下同仇敌忾、誓死抗倭的战斗意志。正是这种严明的纪律与无畏的精神,铸就了戚家军“战无不胜”的威名,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虽然后来有关文史专家通过查阅史料发现:戚继光入闽抗倭时,并无成年儿子。但这一传说体现了福州人民对于戚继光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戴与敬仰。

0 阅读:7
小郑一八

小郑一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