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低迷之际,进口却越来越多,这是个大问题

雯燕评趣事 2024-11-16 07:04:32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个矛盾体。一边是国内连续多年获得丰产,一边却是进口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当下国内粮食价格处于极度低迷之际,这种矛盾就显得更加尖锐。

丰产之下的粮食进口

2024年之初,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口粮、玉米和大豆生产,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公斤以上。日前,农业农村部预估,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将首次突破7亿吨,实现了既定目标。

粮食产量从4亿吨跨越至7亿吨,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这是亿万农民对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的卓越贡献。

但“口粮”自给自足并不等于自产粮食足以养活全体人口。“口粮”通常仅指小麦和大米,而大豆和玉米、高粱等更广泛的粮食仍需要大量进口。

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自此之后,粮食进口量不但常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21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64亿吨!

随着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即粮食自给率已从2000年的93.6%下降至目前的65%左右,也意味着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粮食需要依赖进口。

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粮食?

在大量进口粮食的事实面前,消费者心中最大的疑惑是:粮食真的够吃吗?答案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吃饱,确实够吃,但如果是为了“吃好”,还真不够!换句话说,中国在主食如小麦、大米方面的供应不会遇到重大问题,粮食安全的最大风险在于饲料用粮的供应。

这从粮食进口构成中就表现得非常明显。2023年,我国共进口粮食1.62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为9861万吨,玉米进口量为2714万吨,二者就占据了粮食总进口量的77.6%。

过去30年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的带动下,国民对饮食的消费习惯,特别是对油、肉、蛋、奶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催生了庞大的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这就需要以亿吨计的油籽和饲料用粮。

摆在面前的选择无非就两种:自给自足和进口。在自然资源禀赋的限制下,要想实现油籽和饲料用粮自给自足在目前根本就不现实。

我们不妨以2023年主要粮食和食品进口为例,来算一笔明细账。将这些粮食和食品进口,如果折算成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耕地面积,则需要大约10亿亩。

前提是,我国耕地面积满打满算也仅有18亿亩。如果不进口,5000万吨植物油、7亿头猪、70亿只鸡、40亿只鸭、5亿只鹅从何而来?

当然,这只是一笔总账,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在保障口粮小麦和大米绝对安全面前,肉类和家禽的生产消耗大量资源,放弃大豆种植可以说是战略选择,目的是专注于口粮自给自足,以确保热量供应。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入世贸组织后,大豆进口配额被取消,关税税率降至3%,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购买了全球大豆总出口量的60%以上。

但是否需要如此庞大的进口量却值得商榷!这是因为,粮食大量进口,除了满足国内油、肉蛋奶需求这个主要原因外,其它原因也不容忽视。

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扩大工业出口、缩小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我国拥有全面而多样的产业链,庞大的工业产能出口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份,但与我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中,包含众多发展中国家,不能指望从他们那里购买芯片或其他高科技产品。另外,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口其农产品也是平衡贸易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个原因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对于粮食进出口的调控权利只有一半。简单说,只能调控出口而难以调控进口。

在入世协议中,除了有配额规定外,在协议中还规定了非国营贸易的比例,小麦为10%、玉米为40%、大米为50%。

由于进口粮食生产成本低和出口补贴的原因,价格也远低于国内同类粮食价格,加工企业从经济效益出发自然会申请配额和选择进口粮食作为原料。这就导致进口越调越多,甚至到了今天结构性失衡的地步。

因此,粮食进口越来越多,是饮食结构变化导致大豆和玉米等供需缺口扩大、平衡贸易关系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粮食价格“剪刀差”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连年丰收、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大规模进口导致国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甚至亏损,对农民和畜牧业生产者的收入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尽管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免受低价进口粮食的冲击,对小麦、玉米和大米三种主要粮食实施了进口关税配额,规定配额内的关税为1%,超出配额的关税为65%。

但到目前为止,根据海关数据显示,小麦进口配额为960万吨,已连续三年超额,玉米进口配额为720万吨,已连续五年超额。因此亟需找到方法,来更好地平衡多方的利益,特别是国内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

国内粮食价格低迷,粮食进口却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大问题,值得重视。

0 阅读:34

雯燕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