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似乎成了生命的“伴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就是今天,自私也是我们的教育涉及的一个主角,要求我们的孩子不要自私。扪心自问,谁无私?是家长无私?还是教师无私?还是高居道德制高点的人们无私?
不必讳言,自私是人的天性,甚至属于所有动物。两千多年前的智者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自私具有普遍性。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内容简介:智者在这篇文章中,以天地、圣人为例,讲了自私的普遍性。告诉我们,tm之所以万古长存流芳百世,不是因为tm无私,而是客观条件成就了tm。
解读:天地永存。为什么天地能永久存在?是因为ta不能生出天地,所以能够万古长存。圣人成名的时候,他们的身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是身体之外的精神让他们名垂千古。
言下之意,不是天地不想有后代,是客观条件决定了它们没有后代。“圣人”在世的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当圣人,而是圣人指的不是身体,流芳百世的只能是思想是精神。
两个反问句结束全文,“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答案不言而喻。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无私吗?才“故能成其私”,成就了他们的千秋伟业?
意在告诉我们,天地、圣人都有私心,普通人有私心也是情理中的事。
老子一方面告诉我们自私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自私带来的困扰、危害、甚至灾难,无处不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到失去都会心起“波澜”,过多地在意自身的得失是人们最大的弱点,甚至是一种灾难。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于天下”:如果用这种对自己“高度负责”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人,就可以赢得大家的信任。(第十三章)
这句话还是比较“空”,老子还有更好更实际的办法——德,它可以为所有善良的语言行为“保驾护航”。
老子的德——方式方法,它的精髓就是共赢。“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现在的到远古都如此,德不改初衷始终一,目的是皆大欢喜——共赢。(第二十一章)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有了这一生存法宝,所有的慷慨付出,助人为乐……都会换来会心一笑,起码不至于被“践踏、蹂躏”。
自私没错,前提是不要影响他人。如果你的自私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困扰,甚至灾难,这就是愚蠢,这就是缺德。德——方式方法,是人们语言行为的准则,也是自私的底线。
天地之私,千古长存;圣人之私,百世流芳;普通人之私,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