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弃”的农历:中国农历,为啥被西方公历取代了?

喵哟师 2023-02-04 17:22:20

春节前后,中国大江南北的人们大都喜欢用“腊月二十几”“正月初几”来表述日期,这仿佛成为农历年俗的一部分。

可元宵节过后,当人们回归工作状态,大家又会约定俗成般的放下农历,纷纷回到公历表述中去。农历的存在感瞬间一落千丈,公历再度在人们的生活中唱了主角。

其实中国推广使用公历的时间不过百余年。近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公历随同列强入侵的脚步进入东亚。

▲中国历法历史悠久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外交的需求以及随着国门打开,西方化精英群体的产生,公历在中国社会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曾试图废除农历,独尊公历。

农历虽然没被彻底废除,但在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兴衰起落中,沿用数千年的中国农历迅速被公历替代。

历经数千年发展完善的中国农历,背后有些怎样的文化密码?西方的公历又是如何在短短百年间强势取代中国传统农历的呢?

▲农历被边缘化了

一、历法肇始

历法是人类度量时间,对年月日进行划分的重要依据。古时候交通不便,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难以进行全方位的天文知识交流,因而依据各自的科技水平,通过不同的参照物编订历法。

总的来说,人类发展至今使用过的历法可分为三大类——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

太阳历顾名思义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绕行太阳一圈的时间为一年,全年大约365天,分为12个月。当下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就是太阳历的代表。

▲地球公转一圈是一太阳年

阴历则是以月亮为参照,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个月,满12个月为一年,长度约为354天。目前中东地区广泛使用的伊斯兰历就是典型的阴历。

阴阳合历则是通过太阳确定全年长度,再通过月亮确定月日的长度。中国农历、藏历、印度历都属于阴阳合历。

▲月相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繁荣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中国农历为农事生产提供遵循,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夏商时期产生了干支纪年。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产生60个不同的组合,60年轮回一次,称为一甲子,干支的内容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经发现。

夏商周各有历法,外加《黄帝历》《颛顼历》和《鲁历》并称古六历,是中国农历的最初版本。

▲黄帝

及至汉代,汉武帝于公元前104年颁行《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这一传统延续至今,进而带动农历新年习俗的发展演变。

汉朝的强盛与稳定让《太初历》得以长时间被使用,确立了中国农历的基本模式。《太初历》还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系统,通过立杆测影的方式确定各个节气的日期,方便指导农事生产。

▲二十四节气

除了《太初历》,汉武帝在纪年问题上还有另外一项创举——设立年号。

在汉武帝之前,为了防止干支纪年60年一轮回造成的纪年重名,古人发明了“帝王纪年”。即利用统治者在位时间来标记年份,例如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等。

▲干支纪年

汉武帝在帝王纪年的基础上开辟了年号纪年,帝王取两到四个字的“祥瑞”名称用以纪年,例如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等。

年号制度的政治意义是强化皇帝独尊的地位,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哪怕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抑或是越南、朝鲜(19世纪末开始)都使用年号纪年,日本更是把这种制度沿用至今。

▲日本仍在使用年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法方面颇有创新,祖冲之等古代学者的成果也让中国农历对年月日长度的计算变得更为准确。

隋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日本、朝鲜半岛纷纷遣使来华学习文化思想、衣冠制度。中国农历也借助这股东风先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汉字文化圈内的通用历法。

▲汉字文化圈

两宋时期,统治北中国的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依据唐宋历法编修本朝农历。元朝统一中国后,为解决南北方历法不一致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元世祖忽必烈诏令编制新历。

郭守敬等人通过不断的天文观测并创制简仪、高表等17种天文仪器,终于在1280年编成了《授时历》,次年《授时历》颁行天下。

▲《授时历》

中国传统历法和纪年方式不断发展完善,西方在此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端,其最早采用阴历,对之后的罗马历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征服埃及,将埃及使用的更为精确的阳历引入罗马。由于凯撒的名字是尤里乌斯(Julius)亦被译为儒略,故而这种历法被称为儒略历。

▲凯撒

凯撒推行的阳历每年365天,每4年置闰一次(366天)。罗马本采用埃及历传统,将1、3、5、9、10、12这六个月份定为大月(31天,小月30天),凯撒要求将自己出生的7月也改为大月。

这意味着必须从别的月份减一天,罗马给死刑犯行刑大都在2月,2月被认为不吉利因而被减了一天。凯撒养子屋大维上台称帝后,要求将自己的生月8月也改为大月,因而2月又扣除了一天,变成了今天月份的模样。

▲屋大维

公元1世纪前后,基督教信仰出现在西亚,并逐步向罗马帝国其他地区传播。基督教的一神论与罗马帝国的多神论格格不入,被视为异端。

罗马帝国的儒略历最早以罗马建城的年份为纪元元年(今公元前753年)。而基督徒为了纪念殉教的耶稣,将耶稣复活的这一年定为公元元年,意味着进入新纪元。

▲耶稣受难

倡导社会公平的基督教影响力不断扩大,罗马帝国3世纪统治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穷苦民众皈依基督。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本人亦成为首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将7日的星期制引入儒略历。在排斥其他宗教的同时公开采取扶植、庇护基督教的措施,比如周六周日要休息和作“礼拜”,儒略历逐步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渗透。

▲罗马帝国将儒略历发扬光大

二、西方舶来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世界随之分裂为天主、东正两大教会,都采用《儒略历》为教历。

天主教会利用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机会,为法兰克、哥特等“蛮族国家”统治者提供信仰认证,确保其政权的合法性。

▲罗马帝国分裂

天主教廷的教权迅速增强,甚至凌驾于西欧各国的王权之上,儒略历在西欧地区的最终解释权也落到天主教廷手中。

随着天主教势力的扩张,儒略历的覆盖范围深入到波罗的海东岸、巴尔干半岛内陆等地区,但儒略历的缺点也在不断显现。

▲天主教廷实力强大

1个太阳年时间(地球公转的时间)约为365.242天,而儒略历则为365.25天,这意味着使用儒略历每100年就比实际日期慢1日,至16世纪下半叶,后移的日数已达14日,对儒略历的修正变得迫切起来。

1582年,在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的推动下,儒略历的置闰方法做了重大调整,从每400年置闰100次缩减为97次。新的历法为凸现罗马教廷的权威,被用教皇的名字命名,称格雷高里历,简称格里历。

▲格雷高里十三世

1582年10月4日,教皇格雷高里十三世宣布推行格里历,第二天日期为10月15日,直接将儒略历缺失的时间找补回来10天。较之儒略历,误差从100年1日提升至3300年1日。

格里历诞生时,欧洲的宗教版图剧烈动荡。原本天主教、东正教东西对立的局面被打破,不甘心被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等地发起了宗教改革,他们并创立新教并脱离天主教会控制,与前两者三足鼎立。

▲基督教的“三国演义”

是否推行新历成了新教和天主两大阵营主要区别之一,格里历公布一年内就被维护教廷权威、抵制“异端邪说”的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法国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邦采纳。

新教国家不愿接受天主教廷推行的历法,但又不得不承认格里历比儒略历更为精确。

眼见“皈依”格里历的国家越来越多,再坚持陈旧的儒略历将在贸易、外交、节庆等选择性很强的时间点上造成严重的误解,格里历更为精准的误差也对新教国家产生巨大吸引力。

▲新教国家逐步接受《格里历》

于是乎,信仰改革宗和新教的德意志新教诸邦于1699年采用格里历,当时欧洲综合实力最强大的英国及其殖民地则在1752年全面接收使用格里历。

随着格里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就成为如今全球通用的公历。

▲殖民帝国将《格里历》推向海外

至于俄罗斯、希腊、东南欧等崇奉正教的欧洲国家,他们历史上同天主教廷并无隶属关系,对天主教廷的新历法缺乏兴趣,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坚持使用儒略历。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发生公历1917年11月7日俄国革命,因为俄国当时使用的儒略历是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

格里历颁行的同时,西方的天文技术在突飞猛进,借助地理大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美洲等历史事件,格雷高里历借助传教士、殖民者、军队、学者之手传播向世界其他地方。

▲《格里历》进入列强殖民地

17世纪初,西洋历法和天文知识传入中国。在此之前中国农历对地球公转的时长计算更精准,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西方历法在天文计算上的精度后来者居上。

明末官方首次借鉴西方天文知识编订历法——《崇祯历书》,该历因明朝灭亡没能推广。清朝入主中原后将《崇祯历书》的内容加以改进完善,改名《时宪历》推广使用。

西方历法和天文科技对中国农历的发展完善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时宪历》编修过程中大量运用西方数学知识和观测工具,对水火木星的运动轨迹有了更为准确的预报。

▲北京古天文台

此后《时宪历》传入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在19世纪末以前,中国农历仍是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法准则”。

19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及其殖民统治过的美洲大陆、非洲、大洋洲殖民地纷纷使用格里历。未纳入格里历(公历)影响范围的只有东欧使用儒略历的东正教国家、西亚北非使用伊斯兰历的伊斯兰国家,以及东亚使用中国农历、藏历等阴阳合历的中日等国。

▲藏历新年

其中伊斯兰历以先知穆罕默德进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历法元年元旦(公历为622年7月16日)。

19世纪中叶后,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东亚原有政治秩序。清朝晚期,中西方不断的外交往来、文化交流让西方历法(公历)逐步渗透进入中国。不平等条约上的时间分别是公历年代和清朝皇帝的年号,但公历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中国。

到19世纪末,一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以及上海、广州等较大的开埠口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用公历同西方人打交道。

▲19世纪末的上海

东亚的其他国家也在被殖民侵略的民族危机中苦苦挣扎。1868年后,日本通过推翻幕府、明治维新,走上了强国之路。

传统农历为了补足与地球实际公转的时间差,需要时不时的置闰,经常会有全年13个月的情况。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减少第13个月的额外公务员工资支出,同时为了进一步融入西方社会,于1873年果断废除农历改行公历。

▲日本脱亚入欧

法国在1885年从中国手中抢走越南的宗主权后,虽然没有废除越南使用千余年的农历,但却大力宣传推广公历,挤压农历的存在空间。

1896年,日本挟甲午战争之新胜控制了朝鲜,强迫朝鲜废除中国农历改行公历。而对农历最致命的一击,是中国人自己送上的。

▲甲午战争

三、中华根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爆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声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大量资产阶级革命者曾留学日本,他们认为日本采用公历是其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也应如此摆脱农历对中国社会的束缚,因而对公历大加推崇。

虽然孙中山等人保留黄帝纪元,并在废除帝制后模仿年号制度设立“民国纪年”,但他们认为推行公历才是最重要的。

▲孙中山

孙中山改行新历的做法过于急躁,民间反对声音不断,即便是支持孙中山的江浙商人们,也以“改历仓促”为由,坚持用农历作为核对账目的日期依据。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延续了孙中山在历法方面的政策,加大对公历的推广力度,削弱传统农历的地位,强化同西方社会的“文化对接”,意图借此模仿日本,实现西方式的富强。

▲袁世凯

袁世凯还计划一次性废除中国农历新年,改为过公历新年。这引起了巨大的反抗浪潮,被要求在公历新年关张休息的商铺饭店等,即便面临罚款也坚持营业;而农历新年这天从城市到农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农历新年的生命力并未被公历削弱。

1914年1月,袁世凯接受了内务总长朱启钤提出的《定四时节假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农历新年暂时得以保留,自此改名春节;农历新年曾使用的官方名称——元旦,变成了公历新年的名字。

▲民国新年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外交失败,消息传至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起,影响到了人们对农历的取舍。

巴黎和会的失败让国人认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没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撑,战胜国的名号无非是个虚名。学生和改革人士高呼“革除陋俗”的口号,要求向西方看齐。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后,使用公历、过公历新年被看作是进步的象征,传统农历和过春节则被赋予了很多负面意义。

但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不休,流离失所的民众很难有心思去思考到底该用哪个历法。中央权威的丧失也让推行公历只能在有限的地域内开展。

▲军阀混战

中国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绝大多数国民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业联系紧密的农历自然不会被轻易舍弃。

1926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北伐军势如破竹,接连击溃吴佩孚、孙传芳并重创张作霖。北伐军统帅蒋介石趁势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

国民政府以改革者自居,他们延续了北洋政府的历法政策,坚定推行公历。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送给蒋介石一份报告,他们认为改用公历已十余年,但农历在社会中仍影响巨大。

为了让公历成为全国通用且唯一的历法,内政部向蒋介石呈报了八条建议,希望推广公历、压制农历。包括“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严令南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将一切旧历年节之娱乐、赛会等一律加以指导改良,按照国历日期举行”。

▲蒋介石

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日本改行公历的政策也让蒋介石深以为然。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宋美龄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她也支持推行公历。

1928年12月8日,国民政府颁发通令,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废除旧历,禁过旧年”。此前的北洋政府只是不允许公务人员过春节,而国民政府则希望把春节习俗从中国民间连根拔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疲于应付,已无心监督“农历新年禁令”的实施情况。蒋介石最终同意从1934年1月起解除禁令。

▲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在全民抗战的背景下,春节和农历又被赋予了抗战动员的全新意义,废除春节和农历的行动不了了之。但民国时期的三十余年,公历在中国的适用范围确实大大扩展了。

中国农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战时重庆的农历新年

但在近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人推广使用的格里历(公历),通过列强的坚船利炮来到中国。意图救国的知识分子将废除农历、使用公历作为强国兴邦的重要抓手,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农历的地位在短短百年间迅速式微,公历则崛起成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与国际接轨仍旧采用公元纪年,但农历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春节、清明、中秋等建立在中国农历基础上的节庆相继成为法定节假日。让传统农历重新焕发生机。

▲开国大典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从落后农业国到强大工业国,短短百年间就接纳了公历,这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历仍旧在中国、韩国、越南、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保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伊斯兰历、藏历等历法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儒略历也在苏格兰、希腊的个别地区继续存在。一个国家在通行公历的基础上保留旧历并不鲜见,前者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后者则是对民族历法文化的深刻眷恋。

▲农历仍存续在中国人的文化根脉中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