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老太被儿子双双“抛弃”,看完真相我沉默了……

阿峰聊娱乐 2023-06-23 08:57:00

看了一个新闻,我感触颇深。

河北一位75岁的大妈向电视台求助,她声称自己的大儿子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希望借助电视台的力量,让儿子回心转意。

然而,当记者赶到她家,了解整个事件后,却发现,真相颠覆了自己的想象。

大妈有两个儿子。

年轻的时候,大妈十分偏爱小儿子,因为小儿子情商高,嘴巴又甜,说话很讨她的欢心。

而大儿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是被父母忽视的那个。

后来,大妈把所有的家产都留给了小儿子,对大儿子不管不顾。

结果,小儿子不赡养她了,走投无路的大妈只好逼着大儿子给她养老,料理她的后半生。

这件事,让很多网友十分愤怒。

“就这个母亲的偏心程度,大儿子还能认她就算不错了。”

这个新闻,让我想起了昨晚跟儿子一起看的一档电视节目。

节目嘉宾是来自河北邢台的宝妈孙丹丹,她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欢欢,在她看来,性格内向,不爱跟人交流。

而小女儿婉婉,性格活泼好动,嘴巴很甜。

加上小女儿现在还需要大人照顾,所以,不管是从情感方面,还是在生活上,妈妈都与小女儿的关系更加亲密一些。

久而久之,大女儿,就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小细节。

两个孩子在吃饭,小女儿婉婉用了姐姐的勺子。

这引发了姐姐的不满,她大声说:“这是我的,我的!”

其实,这看似是在“告状”,却是欢欢在向妈妈释放求助信号,希望妈妈能帮自己“主持公道”。

但妈妈的反应是什么呢?

她对小女儿说:“不理她,你吃自己的。”

得不到回应后,欢欢坐在一旁的地上,一直沉默着。

而这样的情形,在他们家里时有发生。

妈妈带两个女儿外出,她一直抱着小女儿。

大女儿在旁边小声地喊着“妈妈,妈妈”,她想要牵妈妈的手,但妈妈一直没有给她回应。

后来,两个女儿一起拍艺术照。妈妈一直陪伴在小女儿的身边,逗她笑,陪她玩。

但对大女儿,她任由她一个人和工作人员互动,没有表示任何关心。

大女儿看着妈妈和妹妹亲密的样子,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羡慕,让人心疼。

那一刻,观察团的主持人都动容了。

或许,他们对那个被忽略的大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也正是这些细枝末节,一点点积累起来,导致大女儿的性格变成了他们不喜欢的样子:

沉默寡言,不爱沟通,有想法也不说出来。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她在最需要关注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正面回应。

于是,她只能通过哭闹、喊叫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

时间久了,她和所有不受重视的孩子一样,性格越来越不讨爸妈的喜欢。

那些时常被父母忽略的孩子,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

“你是大的,要让着小的啊!”

“都已经这么大了,还一天到晚老是哭,哭能解决问题吗?”

这种训斥的话,在那个不被关爱的孩子耳边不断回响。

他们在这个家里,遭受了太多无形的不公。

他们是孩子,无法将这种不公、不平衡的感受宣之于口,只能更多表现在性格上。

但,他们的内心是痛苦的,是压抑的。

看过很多类似的家庭案例。

10多岁的哥哥因不满母亲偏心弟弟,竟将7岁的弟弟虐待致死。

3岁的孩子因为妈妈生了二胎,落差很大,趁大人不注意,将三个螺丝钉喂到了弟弟的口中。

这些耸人听闻的悲剧事件,让人不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傅首尔有句话说得很好:

当孩子手上有100颗糖的时候,Ta又怎么会介意分享?

而当孩子手上只有2颗糖的时候,你又凭什么要求Ta大方?

二胎和多胎家庭里,那个不被爱的老大,才是最应该被关注的。

只有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他们才会帮助父母,一起去将这份爱分享给弟弟妹妹们。

育儿师的出现,给孙丹丹家里的“失衡”问题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她刚来到这个家,宝妈孙丹丹就将两个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出去买菜了。

一开始,小女儿因为不适应妈妈不在家的情形,开始哭泣。

但育儿师懂得示弱,让更加熟悉环境的姐姐欢欢带着她们玩。

在父母面前胆小的欢欢,似乎一下子找到了主场,她不再对妹妹有“敌意”,而是带着她一起玩耍。

那些欢声笑语,增加了两姐妹之间的情感流动。

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家长的身份是十分微妙的。

你得是裁判,在他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一碗水端平,不能有任何的偏袒和私心;

你要当“傻瓜”,在突发情况面前,要懂得求助于孩子,让他们齐心协力自己解决问题;

你还要当两个人情感的纽带,当孩子之间心生间隙的时候,要懂得穿插其中,让孩子们的心结打开,情感流动起来。

这就要求家长可能要放更多的心思在孩子们的身上。

短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佩服育儿师。

家里来客人了,对方小孩很喜欢大女儿欢欢的一个玩具。

妈妈二话不说,就让客人直接搬走。因为妈妈觉得,放在家里很长时间也不玩,还不如送给别人去玩。

但是欢欢不同意。

妈妈当时就有些生气。

而育儿师却对欢欢说:“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你有权利去处置它。”

她鼓励欢欢从客人手里拿回东西,最后,欢欢照做,不再哭闹。

这个片段,很多人看后内心是爽快的。

因为育儿师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

即使玩具放在这里,自己不玩,但它始终是自己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不经过本人的同意就随意处置它,哪怕这个人是父母。

这样的时刻,才真正让孩子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

视频中,第二个家庭来自长沙,家里有一个不到3岁的男孩。

育儿师发现,孩子说话口齿不清楚,语言系统还没有跟得上。

后来,经过细致观察才发现,是因为这个家里的大人们,总是将孩子的食物准备得很精细,肉类都剪得十分细碎,才喂给孩子吃。

但实际上,孩子只有通过咀嚼,才能促进口腔中的肌肉发育,说话才会更加清晰。

观察团的教育专家韩一红女士,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反脆弱”。

什么叫反脆弱呢?

她举了个例子:

有一个两岁半的宝宝,不会走楼梯,每次上楼梯都是摇摇晃晃的,跟其他的孩子有明显的差距。

后来才发现,是因为孩子的奶奶每次到了楼梯那里就抱着,不让他走一步。

其实,孩子在两岁半之前,有一个运动的发展阶段。

让孩子在合适的时候学会爬,对孩子的前庭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很多家长就是将孩子保护得太细致了。

该让他们咀嚼的时候,把食物剪得很细碎喂给他,该让他们多动多爬的时候,又担心他们摔跤,搂着抱着。

这样,反而将孩子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错过了他们成长发育的好时机。

坦然地直面一个生命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其实比过度保护更加尊重孩子。

为人父母,的确是不需要考试。

但在成为父母之前,如果我们能学习一些育儿知识,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就不必走那么多的弯路。

这才是一对合格的父母,给予孩子起跑线上最好的爱。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有句话,让我十分触动: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童年的两样东西——归属感的确认和自己的重要性。

归属感就是,不管在哪里,我永远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管我走多远,我永远知道,家里有人在等我。

而自己的重要性,是父母一点一滴的关爱和尊重浇灌出来的。

“不管我经历怎样的人生,父母都会无条件爱我,包容我,他们很需要我。”

在足够的关爱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富足的,无论他经历怎样的风暴,内心都不会崩溃,因为他们知道,永远有一个避风的港口在等待自己。

所以,父母的教育真的很重要。

这些细小的关心、爱护和尊重,直接影响了一个孩子未来人生的走向。

爱,从来不在遥远的山水迢迢处,而是在此刻,那些随处可见的细微中。

愿我们在成为父母这堂课里,越来越优秀。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本文图源网络。

0 阅读:1

阿峰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