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第18讲:不知这些,“龙光射牛斗之墟”只是几个文字

嘤兀 2023-11-28 15:11:43

为什么说“龙光射牛斗之墟”,就是“物华天宝”了?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出自《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着这一句简单讲讲这个典故,以及典故中的星辰和宝剑的一些知识。

先说典故,据《晋书•张华传》记载:

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

张华命雷焕为丰城县令寻剑,丰城市今江西省丰城市,古属豫章郡。

终于在牢狱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

剑出土后,牛、斗二星之间的紫气就没有了。

借着这个典故,我们简单聊一聊星辰的知识。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七曜的运行,也就是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七颗星星的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

由东方青龙宫、南方朱雀宫、西方白虎宫、北方玄武宫,每宫又有七宿,由此组成二十八星宿。

其中,“宿”一般是由几颗星星组合而成。

宫和宿的关系是这样的——据汉代纬书《尚书考灵曜》记载:

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

故东方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jī)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

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七宿,其形如鹑(chún)鸟,曰‘前朱雀’。

西方奎(kuí)、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

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其中:

青龙宫出现在春末夏初的夜空,所以称为东青龙。

玄武宫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所以称为北玄武。

白虎宫出现在深秋初冬的夜空,所以称为西白虎。

朱雀宫出现在隆冬早春的夜空,所以称为南朱雀。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为四象,分别代表了东四南北四个方向,这是古人对星宿的信仰。

而典故中的“斗”、“牛”二星就是玄武宫的星宿名称。

斗宿:

属木,为獬(xiè)。为北方之首宿,因其星群组合状如斗而得名,古人又称“天庙”,是属于天子的星。天子之星常人是不可轻易冒犯的,故多凶。其易明代表天下太平,国富民安。

人们一般看到“斗宿”,就会联想到“北斗七星”。

这里必须说明一下,这里的斗宿是南斗六星。

北斗七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辰组成,分别代指“天、地、人、时、音、律、星”等天地秩序。

南斗六星是由“天府、天梁、天机、天同、天相、七杀”等六颗星辰组成,分别代指“命、禄、寿、益算、度厄、上生”等人生命运。

星象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变化无穷。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也不是一两个概念就能说明白的。

比如斗宿多凶,每颗星星又代表了“命、禄、寿”等极好的命运。

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讲了。

牛宿:

属金,为牛。为北方第二宿,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神话中是天帝饲养牛群牲畜的场所。牛宿多凶。其星明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收,安乐和利。

关于星象的知识,我们就说到这,接下来讲两把剑的故事。

龙泉剑又名龙渊剑,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代表诚信高洁,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

相传:

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

终于在龙泉,凿开茨(cí)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环列的七个池中,是名七星。

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高山望深渊,缥缈深邃,若有巨龙盤卧。故名龙渊。

称为七星龙渊,简称龙渊剑。

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名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龙泉”,简称“龙泉剑”。

相传李渊死后随李渊葬于献陵,也有传说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其实在传说中,两人在打造龙泉剑的时候,还铸造了太阿剑。将天地间的诸侯威道,凝聚在此剑之中。

据《越绝书》记载:

强大的晋国想要从楚国国君手中得到太阿剑,围困楚国都城三年。

楚王宁死不屈,用太阿剑自刎之时,太阿剑感受楚王心中威严,大发神威。

战场之上,飞沙走石,遮天蔽日。

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军覆没。

这两把剑都在传说中来,又在传说中消失不见。

却说雷焕挖出两把剑后,一把送给了张华,一把自己留了下来。

张华在赵王司马伦政变中遇害,放在玉匣中的宝剑也不知所踪。

雷焕去世后,他的儿子带着剑去到延平津,剑无故堕水。急忙令人下水寻剑,只见二龙长数丈盘交。

明白了这些故事再去读“龙光射牛斗之墟”,是不是能深刻感受到,传说中的神剑,能将剑气冲到代表天子之星的南斗,有如此神迹的豫章郡,真是物华天宝!

王勃用一个典故,将滕王阁的所在地,提升到与历史比肩的高度,让我们在品味经典典故的同时,深深感受到滕王阁的超凡脱俗。

那么下一句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能不能配得上这一句呢?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探寻文化之美。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