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稀土矿开采停滞,小国永磁原料或改变电车行情

壹零社科技宅 2024-11-03 03:48:43

从被贱卖到成为“王炸”,稀土或是当下全球大变局最好的见证。

01

缅甸稀土矿开采停滞

据华泰证券,缅甸当地稀土矿开采已停滞,边境关闭,我国稀土原料进口受阻。消息层面,缅甸克钦独立军近日宣布,已经控制该国稀土矿区,但未透露如何处置采矿活动。加拿大稀土和电池金属研究企业阿达姆斯情报公司(Adamas Intelligence)发布投资提示称,反叛武装控制该地区可能影响稀土精矿出口。

看到这个新闻时,不少人脑子都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一直说我国才是稀土出口大国吗,为何缅甸稀土开采停滞,会对我国产生影响?

这个故事或许要从中国稀土卖出“白菜价”说起,而这曾是不少国人心中的痛。

全球稀土资源储量高度集中,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或地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截至2022年,全球稀土资源总储量约为1.3亿吨。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国,储量为44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约33.8%。越南、巴西和俄罗斯的稀土储量分别为2200万吨和2100万吨,占比分别为约16.9%和16.2%,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稀土储量合计占全球总储量的83%以上。

然而,和储量并不对等的是供应量。

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巡视员、稀土办公室主任的贾银松曾表示:“关于中国稀土的地位,首先中国稀土的资源是丰富的,但是对于资源的储量和比重,在国际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地调局公布的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是3600万吨,约占世界储量的36%,但是并没有说明数据的来源。我们认为不够确切。对资源的储量,我们也是高度重视的,国土资源矿产部门进行了专门的核查,公布了2009年的数据,是1859万吨,按此计算,约占23%。

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储量长期供应全球90%以上的市场需求,所以说它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严重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价格扭曲。”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内稀土生产工艺和技术十分落后,那段时间美国垄断了全球稀土的供给,我国只能低价向国外出口稀土矿,然后再高价进口稀土制品。一些国家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中国对于如此重要的矿资源,只能把它当作一种最原始的原料贱卖给掌握核心开发利用技术的国家。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约10倍,但平均价格却下降到当初的六成左右。这种贱卖现象导致了稀土资源的大量流失和环境破坏,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稀土元素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在高科技产业、国防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稀土资源的流失不仅削弱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也威胁到了国家的战略安全。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稀土元素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如果继续以贱卖的方式消耗稀土资源,我们将失去在高科技产业中的主动权,甚至可能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一方面出台政策控制稀土生产,另一方面则积极发展稀土深加工技术。

直到1974年,我国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徐光宪发明了稀土“串级萃取技术“,分离系数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一发明使得中国不仅一举突破了技术封锁,还凭此占据了行业领先地位,研发出了世界顶尖的稀土提取技术。

此后,徐光宪院士继续对“串级萃取法“进行改进,最终打造出一套经济高效的稀土提取方法,与其他两种提取方法相比,“串级萃取法“的生产成本降低了3/4。

徐光宪院士的这一重大发明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真理。此后,中国就凭借这一发明从过去的稀土出口大国,一跃成为了稀土应用大国,增强了我国稀土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夺回了一度被莫利公司等国际巨头所牢牢掌控的稀土市场。

而经过此后多年的发展,我国是全球稀土产业链最完备的国家,尤其在冶炼分离领域具备极大话语权。稀土产业链上游为开采和冶炼分离,中游为精深加工,下游是以新能源汽车电机为代表的应用领域稀土矿开采和冶炼分离指标均为配额制,正是基于此上游具备准入壁垒。

钕铁硼永磁材料属于中游精深加工环节,由于终端产品各异导致磁材也为非标品,相关企业在产品和客户结构上均存在不小差异。

整个产业链终端应用包括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风力发电、节能电梯和工业电机等,当前新能源汽车构成了增长的基本盘,往后看工业电机和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新的增长点,持续带动产业维持较高增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具备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尤其在技术方面有着较强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逐渐的,我国从稀土原料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缅甸是全球第三大稀土原矿产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稀土原料来源。

历史上,缅甸并不是一个稀土大国。全球稀土储量排名前10里也找不到缅甸的身影。但自2018年以来,缅甸被称为“稀土小强”。据USGS数据显示,2023年缅甸稀土原矿产量占比11%。缅甸成为我国重要的稀土原料来源之一。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 1-9月,我国从缅甸进口 3.1万吨稀土氧化物,同比下降3%,占同期氧化物总进口量的 74.9%;同期,我国从缅甸进口8537 吨稀土化合物,同比减少57.5%,占比达 49%。

而据 MM调研,当前国内冶炼分离厂尚有 2 个月原料库存。若原料库存消耗殆尽,中重稀土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上涨,进而影响我国稀土产业链上的企业。

对于缅甸稀土开采停滞,中国稀土相关人士表示,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体相关信息。目前,公司有自采矿,能保证自身所需。北方稀土相关人士则表示,原来有进口矿,现在就相当于供给量少了。对于该事件是否会影响稀土价格,北方稀土上述人士称,供给少了,原料端或许会紧平衡。

02

中国在矿产供应链的地位源于加工和制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面临历史性重构,逆全球化思潮不断加剧,战略性(关键)矿产呈现出竞争品类高度重叠、地缘布局争夺加剧、资源保护主义抬头等特征。

近年来,这种竞争之所以迅速白热化,直接原因就是快速增长的需求和缓慢增长的供应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任何国家或经济体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三稀”金属,不仅稀缺,且难以替代。对于这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矿产,中国通常称之为战略性矿产,美欧通常称之为关键矿产。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需求国,但在金属矿产供应链的强大地位主要源于加 工和制造,而不是原材料优势。

21世纪初,欧美出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将大量的金属冶炼加工转移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资源所在国的产业链本土化进程加快。当前的全球秩序重构不是简单的去全球化,而是以价值观为基础来划分阵营,在同盟者范围内构筑新的全球化、对异己者采取去全球化的策略,强化同盟和资源所在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展资源供给渠道,减少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依赖。

随着全球政治局势的变迁,全球经济开始走向脱钩断链,这意味着全球贸易、经济合作、海外投资等都将受到脱钩断链的影响。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又加大了对战略性(关键)矿产的需求。2023年两会,中国政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 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03

第三代稀土永磁全线提速

稀土作为“工业味精”,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稀土作为“工业味精”’,其“单耗少应用散”,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在稀土产业链中,永磁材料领域占比超越了稀土功能材料总量的六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工控等关键领域。此外,随着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厂商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有望进一步推动稀土永磁材料的强劲需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25年,全球稀土永磁材料总产量将达到31.0万吨,行业空间十分广阔。

永磁体是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物体,经过磁化后能持久地保持自身磁场。迄今为止,稀土永磁材料已经历了三代实际应用的演变,磁性能不断迭代优化。前两代稀土永磁材料统称为钐钴永磁材料,第三代是以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代表。钕铁硼永磁材料凭借其出色的磁性能和综合性能,成为了当前最顶尖的磁性材料。

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指其内禀矫顽力与磁能积之和大于 60 的钕铁硼永磁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主要用于风力发电机、节能变频空调、节能电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

复盘历史,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消费电子→风电一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应用场景持续突破,往后看节能环保、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也为永磁材料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可以见得,应用领域的持续深化和新应用领域的不断出现为稀土行业注入了长期成长动力,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动力在“万物电驱”时代有望更加强劲。

当前需求增量主要来源于新能源汽车。从高性能钕铁硼需求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占比已从2018 年的 13%提升至 2023 年的 42%,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增量已经成为稀土需求增加的主要驱动。假设 2026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约 2400 万辆以上,预计 2026 年新能源车对稀土永磁需求量将达到8万吨以上。伴随着需求结构逐步由新能源主导,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稀土大方向上的成长性。

此外,人形机器人有望打开磁材中长期成长空间。

人形机器人全身约 40个关节,关键部位使用的电机具有低转速、大扭矩、过载能力强、响应快、体积小等优点,钕铁硼作为综合素质最优的第三代稀土永磁体,可以很好的满足机器人电机需求,高性能磁材或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材料。往后看伴随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高性能磁材空间广阔。

因此,谁在稀土永磁领域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谁就能在这些新兴行业中斩获先机。

1 阅读:59

壹零社科技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