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玻璃半小时收费9.9元”“月嫂速成班三天包拿证”……近年来,家政行业在“内卷式”竞争下乱象频出。一边是消费者投诉服务品质低劣、偷工减料,另一边是培训机构以“低价速成”为噱头疯狂招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沦为“走过场”。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让家政行业陷入“越卷越差、越差越卷”的泥潭。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后,电商、光伏、汽车等行业纷纷行动,但家政行业却成为“法外之地”——服务标准模糊、监管缺位、培训乱象丛生。这场关乎亿万家庭福祉的行业整治,已刻不容缓。
1. 价格战下的“服务降级”
为争夺市场,部分家政公司以“全网最低价”为诱饵,实则通过压缩服务时间、以次充好等方式降低成本。例如,某平台标榜“深度清洁3小时99元”,实则派单新手员工,清洁剂稀释使用,甚至将“擦玻璃”简化为“擦窗框”,消费者投诉后却因“低价无质保”条款维权无门。
更严重的是,低价竞争导致从业人员收入被挤压。据调查,部分保洁员单日接单量高达10单,但时薪不足20元,疲于奔命中服务质量自然难以保障。
2. 培训乱象:从“卷收费”到“卷造假”
职业技能培训本应提升行业专业性,却因内卷沦为“割韭菜”工具:
招生内卷:培训机构为争夺生源,招生成本飙升,某机构甚至将60%的营收投入广告,导致实际教学投入不足;
认证注水:一些机构与评价机构“合作”,只需缴费即可获得“高级育婴师”“金牌管家”等证书,培训课程缩水至三天,实操考核形同虚设;
虚假承诺:宣称“包就业”的机构与家政公司勾结,学员上岗后才发现薪资远低于承诺,甚至遭遇克扣。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让真正专业的家政人员难以生存,消费者更是“花钱买罪受”。
家政行业内卷的根源,是多方主体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的“共谋”:
1、企业短视:部分家政平台为快速扩张,以低价吸引流量,忽视服务质量和长期口碑,甚至默许“刷单”“虚假评价”等行为;
2. 地方保护:一些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企业,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导致“三无”家政公司泛滥;
3. 标准缺失:全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定价规范,消费者维权时面临“无据可依”的困境;
4. 监管滞后: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多头管理,人社、市场监管、教育部门职责交叉,给造假行为留下灰色空间。
正如专家所言:“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将‘竞争’异化为‘互害’,最终无人受益。”
1. 政府:筑起监管“防火墙”
制定强制性标准:明确家政服务时长、清洁剂用量、服务验收流程等细节,推行服务合同范本,让消费者维权有据可依;
整治培训乱象: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平台,公开培训机构资质和通过率,对“卖证”行为顶格处罚;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各地违规补贴政策,建立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杜绝“劣质企业换个地方重生”。
2. 企业:以“品质突围”替代“低价内卷”
差异化服务:细分市场需求,如推出“银发专属保洁”“过敏家庭深度除螨”等高端服务,通过专业化提升溢价空间;
透明化运营:公开服务人员培训记录、服务流程视频,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重建消费者信任;
善待从业人员:建立阶梯薪资和职业晋升体系,减少人员流失,从源头保障服务稳定性。
3. 行业:自律与协作并重
共建“黑名单”: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失信企业和培训机构名单,形成行业自律威慑;
推动技术赋能:利用智能设备记录服务过程,开发“服务品质区块链存证”系统,让每一单服务可追溯。
结语:让家政行业回归“服务本质”整治家政行业内卷,不仅关乎行业健康发展,更关乎社会信任与民生幸福。当企业停止“互害式”竞争,当监管筑牢“底线”,当消费者愿意为优质服务“买单”,家政行业才能真正从“卷价格”走向“卷价值”,让“到家服务”成为“安心服务”。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的竞争。” 家政行业,是时候告别野蛮生长,拥抱一场真正的品质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