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这是《周易·坤卦》开篇所说的话,其意思颇为晦涩难懂。打小听到这句话时我就很纳闷,东北人那可是豪爽仗义的,咋就说“丧朋”呢?我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学者们的看法各不相同。
阅读李硕所著的《翦商》,该书指出,《周易》的爻辞乃是周文王消灭商朝时的占卜记录,不少言辞都带有反叛的味道,并且“利涉大川”这一表述多次出现,因为周人进军的过程中需要跨越众多河流。
【商朝:占卜与残酷祭祀】
相较于周文王的占卜,商朝贵族的占卜更为频繁,不管是征战、打猎,还是生活中的琐碎之事,都要进行占卜。他们把观察骨头的裂纹以及木棍的随机结果,解读成是“帝”的启示,并将其记录在甲骨上。
长期处在贪婪、恐惧以及孤独之中,人就容易对超自然力量产生依赖。商朝的统治者便是这样,为了得到“帝”所带来的祥瑞,在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人祭习俗的记录。
商王被称作“帝武丁”之类的,他们把自己当成“帝”的化身,是唯一能够和“帝”交流的人。为了保持统治地位,商王在内部实行族内通婚,对外则进行残忍的杀戮。考古发现,商代遗址的祭祀坑里到处都是骨架。
【姬周部落:从依附到反抗】
西部的姬周部落和商朝的活人祭祀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先秦时期,不存在“姬昌”之类的叫法。“姜”属于古老的姓氏,在甲骨文中它是“羌”的一种变体,而羌是陕西的游牧民族。在甲骨文中,羌人女性的名字后面常常加上“某姜”,这样做既能够避免同姓之间通婚,也方便商朝将其抓捕当作奴隶以及生育的工具。
姬姓族群的女性先祖姜嫄或许是羌人。姬姓的人投靠了商朝,帮忙抓捕羌人,在宝鸡的周地被封为封伯,其首领的氏变为“周氏”。
周朝灭掉商朝后分封了众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姬姓,不过他们多以郑氏等作为自己的氏,姬姓作为氏的反而不多见。秦国、赵国的国君是嬴姓,他们的氏分别是秦氏、赵氏,所以秦始皇应该叫做赵政。
姬姓的周人虽说依附着商朝,但他们本身也是祭祀的对象。姬昌和伯邑考曾被囚禁在朝歌,伯邑考还被做成了肉饼。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周文王掌握了商朝占卜的核心技术,才有了“文王拘而演周易”这回事。他在暗地里筹划着灭商的事宜,频繁地进行占卜,最后得出“帝”会保佑他灭掉商朝的结论。
姬昌通过装糊涂获得了纣王的信任从而被释放,他在和商朝高层打交道的过程中,察觉到纣王看重征服,却不重视家族间的情谊,这使得他的兄长启、亲生儿子武庚以及丞相比干、王叔箕子都心生不满。
武王要去攻打纣王的时候,纣王的亲戚们都反过来帮武王了。姬昌回到陕西后,和羌人里姓姜的部落结成联盟,姬发娶了姜太公的女儿邑姜,还去联合那些被商朝欺负的部落,这时候纣王的统治快要不行了。
【武王伐纣:周朝的建立】
曹操说:“要是天命在我这儿,那我就是周文王了。”
周文王具备创建新王朝的实力,然而未能实现这一壮志,便将此重任交给了姬发。不过周武王性格较为胆小,据《逸周书》所述,他有不少“寤”篇,对能否灭掉商朝心存忧虑,生怕密谋之事被泄露,也担忧商朝受到“上帝”的护佑。其弟姬旦对他进行宽慰,言道“帝”更为看重“德”。
紧接着,周武王高声呼喊,部族以及商朝的贵族反叛者纷纷响应。3000 年前,牧野之战打响,商都朝歌被拿下,商纣王自己把自己给烧了。
然而,周武王并没有彻底摆脱商朝的那种思维模式。他认为“上帝”选中周人,是因为周人的祖先后稷培育并用于祭祀的是谷子,并非一定得进行活人祭祀,可他还是把忠于商朝的武将和贵族煮杀了来祭祀“帝”。
他对武庚进行分封,还安排“三监”去监管,然而还是整日睡不着觉,老是担忧“帝”会帮着商人。在灭掉商朝三年后,周武王病故,周成王登上王位,周公旦开始代行国政。
周武王离世后,“三监”与武庚一同举事反叛,周公旦将此叛乱平息。他明白需把商朝的“帝”信仰予以消除,并且禁止活人祭祀。就这样,商朝不再进行人祭,史书中关于活人祭祀的记录也变得少见了,商朝的先祖得到了美化,“帝”则被“天命”所替代。
周公旦觉得人是分等级的,不过不应该搞人祭,各个等级之间应该彼此关爱、敬重,认同“德化礼治”的就是华夏诸侯。“以德行对待他人、人人平等”的这种理念很宝贵,抛弃对神灵过分依靠、注重人道的理念则更为少见。
【思想传承与文化演变】
春秋之时,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盛行,其期望能让周公旦时期的制度得以恢复。孔子诸如“爱人”的思想是对周公思想的传承,在那时,“将他人视作人来对待”这种理念是极为可贵的思想精粹。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在民间道教信仰里,商周之战被描述成了阐教和截教的争斗。在《封神演义》这部作品中,人物得以封神,而周武王终结了“灵气爆发”的那个时代。
孔子对商周的差别做出评价,他觉得商朝看重鬼神和惩罚,和民众关系疏远,从而让人们变得放纵且不知羞耻;而周朝跟民众较为亲近,重视忠诚,通过爵位来进行赏罚,不过这容易导致百姓和贵族变得狡诈虚伪。
后世的王朝在政治上借助法家来强化等级制度,向人们灌输仁爱道德,使得既得利益者借道德之名来谋取自身利益。到了魏晋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观念取代了人们对天命道德的敬畏,道教变得兴盛,佛教得以传播,并且还融入到了商周革命故事当中,像哪吒形象就发生了演变。
在《封神演义》里,李天王成了压迫自家孩子的那种大家长,哪吒的自杀则变成了对父权掌控的一种反抗。然而在封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其批判的意味变弱了,甚至存在有人对商朝的丛林法则加以推崇的情况。
孔子说过:“第一个制作陶俑来殉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
用人偶来取代活人殉葬,这看似是一种进步,然而孔子却对此加以诅咒。因为只要心里存在着吃人的想法,那么恶念就不会消散。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的后代,经历过活人祭祀的殷商王族,并没有阻碍孔家的延续,孔子也成为了始祖般的偶像。
不管是商人所尊崇的“帝”,还是周公、孔子之类的人物,都被人们当作寄托自身欲望的对象,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们身上,且这种情况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实际上,真正的前行之路,终归得自己去摸索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