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奉行积极防御政策,这一政策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与精妙的战略智慧。从字面看,“防御”二字似乎带有被动意味,但中国的积极防御绝非被动挨打后的反击,而是主动性、前瞻性与战略性的有机结合。
积极防御的核心在于主动性。当我们提及防御时,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被动坚守防线,等待敌人进攻后再予以还击。然而,中国的积极防御跳出了这一传统思维定式。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海外利益广泛分布,从能源资源的获取,到海外投资、贸易以及人员往来,这些海外利益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旦这些海外利益受到侵犯,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主动前出保护。例如,在亚丁湾护航行动中,中国海军舰队长期巡航,为过往商船保驾护航,有效打击了海盗势力,保障了国际航道的安全以及中国商船的正常通行。这一行动便是中国积极防御政策在海外的生动实践,主动出击,将可能威胁中国海外利益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而非等待海盗袭击造成损失后再行动。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俗语深刻地诠释了中国积极防御政策的精髓。在军事战略层面,这并非意味着盲目进攻,而是在充分掌握战场态势、准确判断敌人意图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出击打乱敌人节奏,破坏其战略部署,从而赢得战略主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装备、后勤等方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主动发起多次战役。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如穿插迂回、夜战近战等,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这一伟大胜利充分证明,积极主动的进攻行动可以达成防御的战略目的,是积极防御政策的有力体现。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国的积极防御政策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面临着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通过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参与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以及加强军事建设等多方面举措,主动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安全环境。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中国一方面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加强海上执法力量巡逻、建设岛礁基础设施等行动,宣示主权;另一方面积极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推动地区国家共同维护海洋和平与稳定。这种软硬结合、主动作为的方式,既有效防御了外部势力的挑衅,又避免了冲突升级,充分展现了中国积极防御政策的灵活性与建设性。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积极防御政策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大力发展信息化作战能力,构建一体化的作战体系,包括卫星侦察、网络战、电子战等领域的建设。通过这些手段,中国能够实时掌握战场态势,提前预警潜在威胁,在敌人发动攻击之前就采取措施进行反制。例如,在网络安全领域,中国建立了完善的网络防御体系,主动监测和防范外部网络攻击,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网络反击能力,确保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
中国的积极防御政策是一种高度智慧的战略选择,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精华,又适应了现代战争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它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作为;不是单纯防守,而是攻防兼备。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征程中,积极防御政策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保驾护航,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