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轰炸机真能猎杀苏联洲核导弹发射车?

晴晴说武器 2024-10-28 22:03:04

作者:老麦卡

众所周知,美国空军装备了三种战略轰炸机,分别是B-52同温层堡垒,B-1B枪骑兵和B-2幽灵,这完全是三个时代的产物,但这三种轰炸机都承担着战略核打击的任务。

B-52是依靠大航程和巨大的载弹量来进行全球部署,冷战期间总有一队B-52轰炸机携带核弹在天空中巡航,承担着战备值班任务,这也是当年美国强大国力的展现。B-1B枪骑兵则是采用了低空超音速突防的模式来应对苏联强大的防空系统,可是结果也是显而易见,如此庞大的轰炸机就算飞的再低,飞的再快,即逃不过苏联的雷达,也快不过萨姆防空导弹。

至于B-2幽灵战略轰炸机则是采用飞翼布局,改走隐身路线,尽管是一架亚音速轰炸机,但却被赋予一项难度爆表的任务——深入俄国或者中国内陆,在敌人国土上空执行搜索和摧毁机动发射车,总有人质疑B-2幽灵轰炸机是否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在对手布防严密的腹地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任务,下面就来分析一下B-2幽灵轰炸机的真实战力。

美国空军轰炸机三剑客

B-2幽灵轰炸机是战略武器,天生就和核武器绑定在一起,那就要从战略层面出发来理解。冷战初期,美苏两国的核武器具有一定规模之后都奉行大规模核报复战略,即对核武器的使用不作任何限制,对常规武器攻击使用核打击作为回应,战术核武器一直下发到团级部队。能发射核弹的迫击炮,还有核地雷,甚至还给无后座力炮配备核炮弹,今年大热的美剧《辐射》里的各种情景都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非常相似,就是在影射当时世界处于核毁灭的边缘。

当美苏两国都拥有一万多枚大当量核弹头后,却纷纷改为有限核战争战略,承认常规战争不会消失,未来战争仍然可能是常规战争,核战争会逐步升级而不是突然间全面爆发。其中的原因和两场战争一次危机有关,两场战争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共产党中国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中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不止一次向没有核武器的中国发出核威胁,却被教员轻描淡写回应了一句:“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

美国的盟友也害怕苏联会对欧洲方向使用核武器进行报复,从而阻止美国使用核武器。紧接着的越南战争美国尽管深陷越战泥潭当中,也没有使用核武器,一次危机则是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剑拔弩张,但最后还是没人敢去按下核按钮,也可以说正因为中国在两场战争中的表现,为冷战开辟了一条道路,就是核武器在发射架上最有威胁。

热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世界

确定了以后的战争会是逐步升级的有限核战争,这一核战略是B-2轰炸机的任务得以存在的关键。在这种战争中,双方爆发冲突到最终核大战是逐步升级的,战争可能进行几个月甚至几年,敌我都有较长的反应时间。双方战略决策层判断是否进行全面核打击的依据,主要是双方核力量的实时对比,如果一方的核力量受到重大打击,对方就能够取得压倒性优势,另一方却面临濒临毁灭的局面,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才会威胁发动全面核打击。

在决心发动全面核打击之前,美苏两国都会避免对彼此的本土使用战略核武器,美国是要尽可能地用常规武器争取优势,苏联由于技术水平和西方有差距,强调使用战术核武器去争取战场主动权。但不会一开战就直接用战略核武器摧毁敌人的城市、工业和军队。

在逐步升级的有限核战争里最关键的就是争夺核力量优势,美国研制B-2隐身轰炸机的背景是用常规武器摧毁对方的核武器尤其是战略核武器,例如弹道导弹核潜艇、核武器轰炸机、洲际导弹机动发射车、洲际导弹发射井等。这些目标远程弹道导弹只能打击洲际导弹发射井,而且由于导弹命中误差大,必须大当量核武器才能摧毁目标,这就会直接导致大规模核战争的爆发。

洲际导弹发射井

如果使用常规武器摧毁对方战略核武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抵近攻击的轰炸机或者精确制导的远程巡航导弹,美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服役了战斧巡航导弹,战斧命中精度很高,但有两个缺点,第一就是只能打击固定目标,也就是洲际导弹发射井、弹道导弹核潜艇码头洞库和轰炸机机库,第二就是飞行速度慢,容易被苏联防空系统拦截。

B-2幽灵隐身轰炸机的服役则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F-117A攻击机在海湾战争中已经证实了可以依靠雷达隐身能力穿越密集的防空网,并且完成打击任务后顺利返航,B-2轰炸机的隐身性能还在F-117A攻击机之上,同样可以做到。

而且B-2轰炸机上装备了合成孔径与动目标显示模式的机载雷达,最先应用在E-8“联合星”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中,尤其擅长搜索移动中的车队,甚至能分辨识别车轮的轮胎数量。解决了穿越防空网和识别目标的问题之后,就是最后的打击能力,美军早在越战当中就使用了激光制导炸弹和对地战术导弹,并在海湾战争当中证明了精确制导弹药的威力非同凡响。

B-2轰炸机投掷激光制导炸弹

苏联受地域限制,红海军被分割成几个相互不能联系的独立舰队,在每个方向上都处于劣势,尽管其分别在巴伦支海和鄂霍次克海建立起了堡垒海域,但面对北约的海空优势,苏联的战略核潜艇的存活能力始终是一个问题。

得益于苏联广袤无垠的国土面积,洲际导弹发射车天然就是苏联中国这样的陆权国家最可靠的核反击手段。苏联在冷战期间服役了SS-25“白杨”洲际导弹,这是苏联第一代真正具备全国范围内发射的机动式洲际导弹,使用大型的7轴TEL发射车,具有一定涉水、松软路面通过能力,该导弹采用有依托发射,就是行军路线上预设多个野外发射场地,地面需要硬化处理(上面要覆盖伪装草皮、灌木),还需在预设阵地周围架设几个通讯塔,当导弹在行进间接到发射命令后迅速进入到最近的发射阵地,装备展开、导弹调试后就可以起竖发射了。

SS-25导弹车组可以在野外持续部署半个月,部署区面积高达12.5万平方千米,在这样范围内寻找目标就像是大海捞针,而找不到目标就无法实施打击。苏联采购了50个团450枚SS-25“白杨”洲际导弹,在冷战期间,这可是苏联战略核反击最可靠的力量。

SS-25“白杨”洲际导弹

美国人也知道只有摧毁SS-25“白杨”洲际导弹,才能摧毁苏联决策层维持核均势、避免被迫投降的心理防线,执行这种任务必须单机深入敌后,自己搜索攻击导弹发射车,任务难度在今天都是让人咋舌,更可况四十年前。

B-2轰炸机猎杀导弹机动发射车的任务里,最困难的部分并不是穿越防空网,也不是在目标区持续飞行,毕竟隐身飞机的作战能力已经得到了验证,作为战略轰炸机,航程达到上万公里,续航能力也不是问题,最难的是如何搜索和识别目标。导弹发射车只要披挂好光学和雷达伪装网,或者干脆进入预设的掩护阵地,飞机就几乎不可能发现它们,更难以将其与种种假目标区分开来。电子侦察和动目标监视雷达提供了发现的可能,但最后的识别确认仍然需要近距离光学手段完成。

从常规战争爆发开始,B-2轰炸机就可以依靠雷达隐身能力穿越苏联边境密集的防空网,从而进入苏联腹地搜索SS-25发射车队,使用常规武器对其进行打击,一直持续到全面核战争爆发为止。SS-25导弹发射车队部署的区域基本上都是地广人稀之处,方圆几百千米范围内也没有几个小城镇,妥妥的荒山野岭,除了狼嚎就是鬼叫。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这种地方简直就是到处都是,这一点东亚大国就比不了,现代化城镇到处都是。

荒山野岭自然不可能有密集的无线电信号源,所以电子侦察特别容易发现进行无线电通信的导弹车队。电子侦察卫星和电子侦察机比较容易截获导弹车队的无线电信息,然后将目标信息传递给正在附近寻找目标的B-2轰炸机,由它利用机载设备进一步识别确认。

虽然SS-25洲际导弹车队都采用了光学迷彩,标配了雷达伪装网,但是作为战略武器就必须确保能及时准确的接受最高指挥层的命令,因此必须定期展开通信天线,这就给了电子侦察提供了目标,B-2轰炸机接受到目标讯息也可以实施雷达搜索。

隐蔽在白桦林里的SS-25洲际导弹车队

得益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B-2轰炸机的继承者B-21轰炸机配备了更强大的对地搜索雷达和光学/红外搜索系统,可以在数百公里范围内搜索地面目标。近十年来小型巡飞弹大发展,俄乌战争期间,俄罗斯的柳叶刀巡飞弹就刷了不少战绩,那么技术水平更高的美国人当然会有比柳叶刀巡飞弹更先进的巡飞弹。B-2轰炸机可以携带大量小型巡飞弹,用它对疑似目标进行打击,从而排除错误或虚假的目标。

B-2轰炸机最初的采购计划是132架,后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会老爷们立刻就把堪比天价的B-2轰炸机采购计划砍掉了四分之三,假如132架B-2能全部交付的话,按照75%的出动率计算,短时间内每天可以出动99架次,单次飞行时间特别长的话则降为每天45架次。针对苏联50个SS-25导弹团,每个团每天都会迎来1~2架次B-2的搜索猎杀。按照每架次在任务区呆4小时算,能覆盖16%~33%的时间,针对16%~33%的导弹团时可以覆盖全部时间。导弹车队总会移动和通信,也就总有暴露的时候,所以猎杀概率总是存在的。

洲际弹道导弹机动发射车由于活动范围大,再加上造价昂贵,必然会被重重保护,属于最难搜索打击的高价值目标,B-2轰炸机有能力消灭它,就有能力打击其他各种目标,可以执行各类任务。轰炸机是进攻型空军的核心力量,美国空军一直秉承着攻势空军的信条。

B-21轰炸机

二战期间对德国持续不断的战略轰炸极大的削弱了纳粹德国的战争潜力,李梅火攻东京造成的伤亡和破坏更是远远超过了投在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夺取制空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敌人的飞机消灭在机场上,这句经典语录同样适用于猎杀洲际导弹发射车。尤其是可以脱离战斗机用掩护的隐身轰炸机,其重要性远在战斗机之上。

B-2服役已经是近30年前的事情了,这30年间半导体和通信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最新服役了B-21轰炸机,其作战能力相比于B-2必然极大提高。总有一些军事专家因为B-21比B-2小,仍然保持亚音速飞行和飞翼布局等理由而轻视它,恐怕真的对现代武器缺乏分析能力。

0 阅读:0
晴晴说武器

晴晴说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