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孙莉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个家常视频,黄磊掌勺做包子,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有人点赞叫好,有人冷嘲热讽,有人感慨万千。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简单的做饭视频,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黄磊,究竟是“黄小厨”还是“翻车王”?
这个视频里,孙莉的镜头聚焦在食材和黄磊的操作上,画面充满了烟火气,也透着几分专业。黄磊的动作娴熟流畅,调馅、揉面、蒸包子,一气呵成。最终出锅的包子,个个饱满,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不少网友按照视频里的方法尝试,也纷纷表示味道不错。这似乎与网络上流传的“黄磊做饭翻车”的印象大相径庭,也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曾经的“国民厨神”。
其实,黄磊的“黄小厨”人设由来已久,早年间他出版的美食书籍和参与的美食节目,都为他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他做的家常菜,味道或许比不上星级大厨,但胜在接地气,容易上手,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然而,近年来,随着《向往的生活》等综艺节目的播出,一些“做饭翻车”的片段被放大,加上一些网友的恶意解读,黄磊的厨艺开始受到质疑,甚至被调侃。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但也容易被断章取义、添油加醋。一些人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刻意剪辑节目片段,制造话题,引发争议。黄磊在节目中的一些言行,也被过度解读,被贴上“好为人师”、“大男子主义”等标签。这些负面标签,就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影响了大众对他的 perception。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事实的全部吗?在《向往的生活》中,黄磊承担了大部分的烹饪工作,他要为众多嘉宾准备一日三餐,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节目中的灶台简陋,食材有限,时间紧迫,这些客观因素,都可能影响菜品的质量。然而,这些背后的辛劳,却很少被镜头记录下来,被大众看到。
节目中的一些“翻车”片段,或许只是个例,或许是因为剪辑的效果,或许是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用几个片段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就像这次孙莉的视频,就展现了黄磊作为一名家庭“煮夫”的真实一面。他依然热爱烹饪,依然用心为家人准备美味的佳肴。
除了厨艺,黄磊的家庭生活也经常成为舆论的焦点。他的妻子孙莉,女儿多多,都曾遭受过网络暴力。孙莉因为分享练舞视频,被批评“不务正业”;多多因为染发、打耳洞,被指责“早熟”、“叛逆”。这些无端的指责,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伤害。
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更不能随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应该理性发言,尊重他人,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黄磊一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网络时代的一些弊端:信息碎片化、舆论极化、网络暴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网络信息,不盲目跟风,不随意评判。
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2022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其中遭受过网络暴力的网民比例高达30%。这组数据令人震惊,也值得我们深思。
网络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还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一些受害者甚至因此患上抑郁症,甚至走上绝路。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网络暴力蔓延,保护网民的身心健康。
回到黄磊做包子的视频,这本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却意外引发了如此多的争议。这或许是因为,黄磊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标签,也背负了太多的期待。他的一言一行,都被放大解读,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我们应该尝试放下偏见,用更客观、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也去看待每一个在网络上分享生活的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生活是真实的。我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而不是沉迷于网络的喧嚣。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生活的本质,感受柴米油盐的温暖,感受家人陪伴的幸福。就像黄磊做的包子一样,热气腾腾,充满着家的味道。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