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药可治,每天痛不欲生的亲人,如果可以选,你会看着她继续受罪还是帮她安乐死,结束痛苦?
每每谈及这个话题,双方都争执不下,而且讨论肯定绕不开陕西汉中安乐死一案。
01、求生不得,一心求死
1986年当时还是院里传染病医院院长助理兼肝炎科主任的蒲医生就接收了这个即将改变他一生的患者。
肝癌晚期的夏素文,已经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不仅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癌痛发作时,即使半夜睡着也会痛醒,每天都能看到她用头撞墙,试图以此了结所有的痛苦。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不足,加上患者已经出现肝硬变腹水,几乎药石无医,蒲医生只能劝诫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但病魔似乎并不打算马上下死手,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每次她清醒的时候也是她最痛苦的时候,除了痛苦的哀嚎,就是哀求儿子王明成让她去死,“我不想活了,反正也没救了,让我去死把。”
一开始王明成只当是老人说胡话,但每天看着母亲在病床受罪,他也很痛苦,似乎除了让母亲痛快的解脱也没有别的方法了。
于是他纠结良久后终于下定决心,找到当时的蒲医生,希望可以帮助母亲无痛死亡。
当时听到这个诉求的蒲医生也很震惊,虽然国外有相关安乐死案例,但在国内还没有任何先例,这也超出了他作为医生的职责。

02、家属跪求医生,反手告他故意杀人
蒲医生反复推脱,但患者和家属似乎不打算放弃,每次一见面,王明成就恨不得跪地哀求,次数多了,医生也产生了恻隐之心,加上患者日益恶化的病情,他最终还是同意了执行安乐死的方案。
当时因为国内没有相关用药执行标准,蒲医生也是赶鸭子上架,通过查阅国外医疗文献,最终确定了注射“复方冬眠灵”的安乐死方法,由于对用药剂量的不确定,连续多次给药才让夏素文在昏睡中死去。
而她的离世也成为我国首例被执行“安乐死”的病人。
但谁也没想到,在患者死去后,事情却没有随之尘埃落定,患者的女儿以医疗事故起诉医院和主治医生,并要求赔偿。

03、到底是杀人还是救人
当时立案后,便引起轩然大波,由于是国内没有相关判例,法院对于案情的定性也产生了分歧,安乐死到底是救人还是“杀人”?
当时涉案的王明成和蒲医生都被羁押,取保候审,在长达492天的强制关押后,终于等来一审判决。
由于蒲医生只是在被动要求下,帮助垂死别人解脱,对社会危害性不大,其次无法确认死者为冬眠灵作用还是病情恶化致死,在辩护律师的无罪辩护下,本案最终认定医生无罪释放。
但事后蒲医生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痛心后悔,表示即使给100万,也坚决不干这事。

安乐死其实是舶来词,原意为快乐死亡或有尊严的死亡。一般认为是在充分证据下,患者已经濒临死亡,无药可医的情况下,为解除患者痛苦,在有相关资质医生审批下,执行的快速死亡措施。
在很多人认知里,安乐死可以无痛死亡,只要打上一针,患者就会在无意识中死亡,虽然表面看确实如此,但这个过程却没有我们看的这么简单,研究发现安乐死的患者在接受给药后,身体细胞会触发自救措施。
《神经科学医学期刊》就有过这么一篇研究,指出人在死亡时,大脑细胞会经历“临终放电”,只是这种剧烈的不适无法被人察觉而已。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安乐死,绝大部分国家还是持保守态度,甚至认为安乐死属于违法行为。仅瑞士、芬兰、美国的部分州立法承认医助自杀,对于主动安乐死行为,也只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等国家可以合法进行。
安乐死合法化的难推进,主要离不开两方面的考量:
一是立法层面,政府无法量化患者的痛苦程度,以及是否理智确认,没有受家庭、医生或社会的潜在胁迫可能;
二来安乐死的施行可能会出现滑坡效应,后续可能导致人们轻易的放弃生命,导致社会对生命的敬畏感有所降低。

曾经有数统计荷兰2010年安乐死执行数量的3136例,但到了2020年,这一数据上升到8720例,而且每年申请人数还在持续增长,预计每年递增5%-10%。
但这些安乐死患者中,有些并非是终末期病人,有些抑郁症、焦虑症死者中,可能没有开展过相关心理治疗,就决定了提前结束生命,这些案例让人不禁担忧,安乐死是否助长了轻易放弃生命的风气。
在我国2020年两会也有出现过关于临终关怀和尊严死亡的提案,议员还列举了网络调查的民意数据,其中82.82%的受访者同意安乐死,只有4.31%的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安乐死已经具备一定的民意基础,但无论是医学还是伦理界对此还是持有较大的争议。

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1、大部分宗教视安乐死等自杀行为为禁忌,认为是不尊重神的恩赐;
2、患者生命最后阶段,可能无法保持理智,以家属或监护人的意愿决定安乐死,是否符合患者意愿,再者很难避免因经济纠纷、压力、利益等因素变相为“谋杀”;
3、医疗技术存在的宗旨是救人,而不是杀人,安乐死有违医学伦理、道德;
4、患者的痛苦可能存在主观臆断,当经历巨大痛苦时,患者要求的安乐死是否出自自主意志也存在一定争议。

总之,安乐死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立场。了解过以上的观点后,你的想法又是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清明节前谈“死亡与尊严”:应如何体面告别》.南方周末.2025-04-03.
[2]《开讲 | 清明又至,听韩启德院士和薄世宁医生谈谈死亡与尊严》 .健康报.2025-04-02.
[3]《让生命“走” 得有尊严,「安宁疗护」应尽快普及》.生命时报.2023-11-1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