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这名字在中文互联网上永远自带流量,有人捧他是当代爱因斯坦,也有人骂他“回国养老的老头子”。但要说最让人唏嘘的,还得是他和两弹元勋邓稼先跨越半个世纪的兄弟情。当年邓稼先躺在病床上,非要媳妇把祖传的古砚送给杨振宁,这事儿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事儿得从两人穿开裆裤的时候说起。两家老爷子都在清华当教授,院墙挨着院墙。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打小就带着这个小老弟爬树掏鸟窝。后来日本鬼子打进来,两家都往西南跑,愣是在昆明又碰上了。西南联大那会儿条件苦得跟啥似的,杨振宁硬是带着邓稼先搞物理,说是要“科学救国”。

1945年杨振宁先去了美国,两年后邓稼先也跟过去了。有个冷知识,邓稼先当年在美国穷得叮当响,是杨振宁掏腰包接济的。这交情够铁吧?可谁能想到后来这哥俩会走上完全不同的路。邓稼先揣着博士学位第九天就蹿回国搞原子弹,杨振宁留在美国搞出了诺贝尔奖。那时候网上要是有键盘侠,估计得把杨振宁喷成筛子。

转折点出现在1971年。杨振宁顶着中美没建交的压力,硬是搞到了回国签证。这趟回来可不止是探亲访友,直接救了邓稼先的命。那年头邓稼先被扣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杨振宁指名道姓要见他,上面才赶紧给老邓恢复了工作。后来邓稼先媳妇回忆,要不是杨振宁这波操作,老邓可能就折在那场运动里了。

更绝的是1986年邓稼先病危那会儿,杨振宁满世界找抗癌药。有次从美国搞到特效药,愣是托人连夜送回国。虽然后来这药没派上用场,但这份心意够分量。现在网上总有人说杨振宁是来养老的,可人家九十多岁还在清华带研究生,这养老方式也太硬核了吧?

说到学术贡献,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拿了诺奖不假,但真正牛逼的是“杨-米尔斯理论”。这玩意儿被称作现代物理学的基石,搞高能物理的没这理论根本玩不转。邓稼先搞原子弹那会儿,估计也没少偷摸研究老哥们的论文。当年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原子弹有外国专家帮忙,杨振宁特意问邓稼先是不是真的,得到否定答案后激动得眼泪哗哗的。

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八十年代那会国内根本没几个人知道邓稼先。是杨振宁到处做报告,逮着机会就安利这位隐姓埋名的兄弟。有次在北大演讲,他问台下谁知道邓稼先,结果全场鸦雀无声。要没杨振宁这么死命宣传,两弹元勋的故事可能还得晚几十年才解密。

各位老铁觉得,科学家该不该被国籍和私生活定义?杨振宁当年入美籍是为了搞科研,九十岁又跑回来带学生。邓稼先蹲戈壁滩搞核弹,二十八年没跟家里通过信。这俩老哥用不同方式报效祖国,说到底都是想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子。现在网上吵吵杨振宁的黄昏恋,咋没人聊聊他给清华拉来的科研经费够建几个实验室?

当年杨振宁看到邓稼先信里写的“千里共同途”,五十年后才敢回话说“我懂了”。要我说,这哥俩早就在精神上殊途同归了。一个在明处拿诺奖撑门面,一个在暗处搞核弹保平安,这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镜子?现在有些人整天盯着科学家的私生活指指点点,倒是忘了咱们手机里的芯片、头顶的北斗卫星,哪个不是靠这些“书呆子”熬出来的。

扔个问题:要是杨振宁当年跟着邓稼先回国,今天的世界物理学会不会少座高峰?反过来邓稼先要是留在美国,咱们的原子弹还能不能准时放响?这事儿还真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咱们今天能安心刷手机、吹空调,是不是该给这些埋头苦干的老前辈点个赞?

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