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给合肥带来了什么?

城市研究员 2023-06-29 14:20:15

在合肥,只要一提“裤子大”(科技大),当地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是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方言简称。

作为全国重点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似乎不如清华、北大那么出名,但这是全国唯一由中科院直属的“双一流”985高校,汇聚了全国最一流的莘莘学子。

不出名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科技大学并不在经济更发达的“北上广”,而是位于安徽合肥。

这也不禁令人好奇,这所重点大学为何会坐落于此?

这或许得从中国科技大学那段曲折的南迁历史说起。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面简称“中科大”)创建于北京玉泉路。这里原本是解放军政治学院与解放军工程兵设计院的校区,经中央和部队多方协调后才定下来。

当时为了迎头赶上世界科技,由中科院牵头从所属院部、研究所以及部队紧急抽调人力和设备建设完成中科大的校区改造,并在那年的高考中择优录用了1600名新生。

那时中科大的师资力量可谓豪华:首任校长是郭沫若(时任中科院的院长),给学生上课的是华罗庚、严济慈、陈景润这样的学术大牛。

创办第二年,中科大被列为排名第四的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

中科大玉泉路校门

1969年,受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决定将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迁出北京,史称“京校内迁”。

按照计划,这些北京院校将内迁到河北、陕西、山东、河南以及安徽等地办学。

事实上,全国也不止北京高校,几乎所有城市里的高校都经历了此次内迁运动,对后来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时,中科大派出四个先遣小组分赴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个省选新校址。

按照中科大的想法,自己这么显赫的身份,在外省找个新校区,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

没想到,湖北、江西以及河南省明确表示,“咱提供校舍没问题,但师生的吃喝以及建校费用,实在无能为力。”

原因也很简单,按照当时内迁高校就地解决粮食原则,所有搬到外地的高校都将由当地政府承担副食口粮(计划供粮)。而在那时粮食紧缺的环境下,数千人的高校,意味着将占用当地本就捉襟见肘的口粮。

此时,只剩下到安徽的选址小组。

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知晓后,主动表示“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于是,中科大起初被安排到安徽的安庆市。

可到了安庆,中科大先遣组的同志傻了眼,当地只提供了市委党校的一栋3层小楼,根本无法接纳那么多的师生,更别说口粮问题。

最后经李德生拍板,将省会合肥西南角的合肥师范学院搬迁,原校区全部让给了中科大。

1969年12月,中科大师生正式搬迁。所有设备、书籍以及档案等资料装了35000箱,货运装车七十多次,运货量有865吨。

中科大师生最终分20批,约6000人次,相继来到合肥。这次搬迁总共耗费了77万元,历时11个月,直到1970年10月,中科大才算正式在合肥安家落户。

中科大搬迁前,其中教职工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使得搬迁工作并不顺利。

关键时刻,时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国务院驻中国科学院联络员刘西尧前来作动员报告,但未提及南迁是永久性的,也没有说不能回迁北京,让人们都认为这只是“暂时性地南迁”,而且还是一个省会城市。

可到了合肥后,中科大教职工及家属极度失望,因为眼前的这个叫“合肥”的省会城市一点也不“肥”,实在是太穷了。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合肥

中科大初到合肥,校区面积不足6万平方米,教职工是四人一间的筒子楼宿舍,四家共用一个厨房;很多教工家庭里,祖孙三代就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内。

没办法,这已是合肥能拿出的最好条件了。

合肥刚解放时,民间戏称为“三五”城市,即城内5平方公里、5万人口、5家作坊,这便是合肥最初的家底。

甚至到1958年,伟人视察合肥时,全市国营工厂还不到百家,全市工业总产值刚超过千万,远不及北面的蚌埠和南边的芜湖。

无奈之下,中科大人抱着“暂时栖身”的想法勉强落户合肥。

虽说中科大有些瞧不上自己的“新东家”,但其自身情况也很难令人相信这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由于搬迁时的混乱,加上很多人执意留京,最终搬到合肥的中科大“损失惨重”:很多仪器设备缺乏管理,露天封存堆放,风吹雨淋,导致仪器设备最终损失2/3,档案资料大量流失,就连教师也流失了50%以上。

1972年,当中科大正式恢复教学时,全校仅有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还不如国内一所本科大学的师资规模。

但合肥市政府很珍惜这些“客人”,想尽办法满足学校的办学需求,开启了一段深厚无比的“呵护”模式。

彼时,合肥因为实在太穷,仅在粮食供应上保证中科大“顿顿有米饭,餐餐有肉食”;可当时合肥的省内高校,一周都难吃到一次荤菜。

合肥尽力了,但对中科大人来说,这里依然是一处穷乡僻壤,买个像样的家电都买不到,无论科研环境还是生活消费,都没法与北京相比。

1976年中科大建成的校机关办公楼

1978年,随着动乱年代结束,看到很多内迁的北京高校纷纷回京,中科大也坐不住了,向中央打了多次“回迁”报告。

几经争取后,同年8月,中科大研究生院终于在北京原址成立。

但中科大返京的申请没有批准,原因既有北京实在难以拨出相应办学场地的苦衷,也有已是中科大“婆家”之一的安徽省再三挽留。

那年,中科大开设了首个“少年班”,入学年龄才12岁的张亚勤,从老家山西太原坐着绿皮火车颠簸二十多个小时来到了合肥。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感慨:“合肥很小,科大却很大。”

中科大少年班老照片

连合肥人自己都觉得,小城合肥已容不下“裤子大”,人家早晚要飞走。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被“娘家”人拒绝,可中科大没有灰心,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相继尝试搬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但无一例外由于各类原因被婉拒。

这一切,合肥都看在眼里,不仅啥也没说,反而千方百计做好保障工作。

中科大很多教职工都是北方人,习惯了冬天有暖气,但合肥这个地方从来没有“暖气”一说。

当合肥市听说中科大的师生冬天上课时会停下,靠集体跺脚取暖,当即拨出专款,给学校教室及宿舍全部都装上了暖气。

中科大也因此成为安徽省第一所供暖的高校。

不仅如此,当时合肥全市生产及生活用电紧张,为了节约用电,许多工厂都是做一天休一天。

可为了保证中科大的教学及科研需要,全校实行无间断供电,保障级别比政府机构还要高。

暖气和用电对很多大城市来说没啥了不起,可代表着合肥对中科大的承诺:你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再穷,我们也先满足你用!

甚至,合肥在最穷的时候,对中科大的建设依然慷慨解囊,每年拨付的科研经费远超本省的几个“亲儿子”。

合肥人用最土的方言说着“裤子大”,却用最真诚的态度表达着对科学的敬重。

中科大终于体会到,合肥这座城市确实不富裕,但令人很温暖。

从那时起,中科大不折腾了,真心实意与合肥市一起“过日子”。

合肥市也真心把中科大当作“手心里的宝”。

随着中科大在合肥的校区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

但只要是中科大的问题,合肥都二话不说,立即解决。

中科大说老师没住房,合肥市立马盖了科大花园等教工住宅区;中科大说校区多,走路不方便,合肥市说“好办”,在每个校区门口都通了公交车,穿梭小巴还可以直接通到校园内。

中科大的学生毕业后想创业,合肥市政府立即会安排专门团队服务对接,资金、场地都不成问题。

这一切,中科大的“娘家人”中科院心知肚明,很早也来到合肥布局科研建设。

离合肥市区15公里的董铺水库,有一座三面环水的小岛,合肥人称为“科学岛”。

这样的科研环境,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第二个。

1965年,中国科学院在此建立物理研究所,开启了合肥高端科技研发的序幕,得到了合肥市的鼎力支持。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中科院合肥分院已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顶级的科研机构,这里有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还有“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所有研究项目在全球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尖端科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科大已在合肥站稳脚跟,科研成果频出,引发各方关注。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上天、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

“墨子号”通过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除了量子科技的系列成果外,中科大还实现了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铁基高温超导成果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BGO量能器研制成功……

近年来,中科大又在单分子研究、高温超导、新型材料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捷报频出,在国内科技高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科大不仅让合肥声名在外,更给合肥带来了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飞升。

其中科大学子创立的科大讯飞,已是国内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总市值已经超过1600亿。

因为对科学的敬重,合肥终于不再是东部省份的“无名之辈”,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的一个崭新身份。

1999年,拥有首个国家实验室的合肥被定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华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7年,合肥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GDP也从2001年的363.4亿元,上涨到了2017年的7191亿元。

同时,依靠中科大等高校智库资源,合肥市政府近年来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创投机制,以“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让合肥以“最牛风投城市”火速出圈,成为经济强市里的一匹“黑马”。

而在安徽省及合肥市的支持下,中科大也率先成为首批入选“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

靠着主动与合肥的科技互动,中科大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正努力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2018年,中科大60年校庆时发布数据,学校拥有各类高层类人才不重复统计有 402人,约占师资队伍总数的 31.8%;师资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 81%;“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更是中科大科研实力的最好写照。

中科大带来的科技创业浪潮,也成为合肥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合肥GDP首破万亿元大关,不仅顺利迈入“万亿俱乐部”,同时还成为了新一线城市。

2022年,疫情复苏后的合肥GDP为12013.1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十,人口增长也跃居长三角前列,超过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

最值得一提的是,昔日的中科大毕业生因为嫌合肥太穷,几乎都选择了出国留学,毕业生留学率一直高居国内高校前列。

而2022年中科大毕业生中,有42.7%的本科生、21.8%硕士生、34.9%博士生,选择留在了安徽就业。

如今,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中科大,在推动合肥市的科技创新上合作更为紧密:全面参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探索新型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科教融合共建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因为中科大,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更成为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底气。

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患难与共相伴近半个世纪,互相成就了一段骄傲的历史。

远眺未来,彼此的故事还在书写之中。

45 阅读:10273
评论列表
  • 2023-06-30 13:01

    安徽人民感谢当年的省委书记李德生!河南人民会怎么看当时的省委书记刘建勋呢?德生德生德之所生;建勋建勋建之何勋![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陈大伟 回复:
    而且李德生好像还是河南人
    用户13xxx42 回复:
    我们都未经历过战乱年代,河南本就是人口大省,要知道当年由于各种原因,地里收成除了上缴国家的,能有基本温饱就很高兴。突然间增加两所大学,要知道并不是满足温饱,接受了就要承担一切。所以河南考虑的也不能说错,毕竟自己活的很艰难。安徽留下科技大靠的是全力支持优先保证供应,要知道那时候农民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后来科技大回迁北京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身,你想想那么多大学都迁回去了,怎么就偏偏你这个部委直属、科学院组建的好苗子回不去。要知道当年好多科技大师资力量留在北京这时候是都可以说上话的,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科技大的所有搬迁计划都停留在纸上,原地不动。尽管合肥全力保障科技大,但是与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差距可以说是无法逾越,所以科技大就想搬迁到经济高速发展省市,这个无可厚非,但是科技大想整体搬迁,留给合肥的就剩一座空荡荡的校园,任谁都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想当初,再看看现在,是个人就不可能让他如愿。其实科技大当初要是灵活一点早就迁回北京了,在合肥的科技大抽调部分师资力量回北京加上以前没有外迁的师资力量在北京组建新的科技大,形成优势互补。比现在要更具优势。
  • 2023-06-29 20:47

    满满的正能量,佩服安徽人的眼光[得瑟]

  • 2023-06-30 13:07

    写的挺好的,相互成就

  • 2023-06-30 13:41

    河南拒绝了中科大和地质大学[笑着哭]

    尚-猫了个咪 回复:
    华北平原没有多少水资源,那个年代种地基本看天吃饭,没有饭吃饿死多少人,不像南方最少还多一个选择
    用户14xxx65 回复:
    还怪目前就一个郑州大学[笑着哭]
  • 2023-07-02 13:50

    感谢河南人李德生书记

  • 2023-06-30 11:41

    南七技校

  • 2023-06-29 19:13

    假如没科大,现在安徽985是哪个?

    宁付流年不负卿 回复:
    没有中科大,安徽就没有985了
    蒯鹏鹏 回复:
    没中科大的话合工大和安大也不会沦为末流211,安大也不会沦落到双一流要被摘牌
  • 2023-06-30 02:39

    中科大占了合肥师范的地盘,最后留下来了,当年哈军工和哈工大的顶尖专业在重庆建立重庆工业大学,占了西南师范的地盘,结果被西师赶走了,重庆工业大学一部分回到哈工大,一部分去了长沙成了后来的国防科大,不知重庆有没有后悔[得瑟][得瑟][得瑟]

    海风_frank 回复:
    后来安徽师范去了芜湖
  • 2023-07-02 16:19

    河南自己不要

  • 2023-07-05 14:11

    中国科技大学在台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

  • 2023-06-29 16:08

    河南人肠子都悔青了[得瑟]

    沈胜天 回复:
    时代的因素,中科大当年不是原校址被占了不也回北京了。。。
    哦哦哦 回复:
    当年有当年的难处
  • 2023-06-30 15:28

    这个婆家很不错。当然后来中科大也为安徽汇报了不少。双赢。

  • 2023-07-01 23: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挨打!

  • 2023-06-30 13:13

    每年一百多个亿,也能在砸出个985。宁外二个211,加在一起也没科大吃的多。互利互惠吧

  • 2023-07-09 13:11

    向安徽合肥致敬!

  • 2023-07-02 13:10

    合肥养育了中科大,中科大为合肥添彩![点赞][点赞][点赞]

    弦歌天镜 回复:
    安徽不给钱?你才是搞笑,有的大学是省养着,有的大学是省和教育部一起养
    弦歌天镜 回复:
    省里拨款网上就有,你去查一下就知道了,中科大是亲儿子,每年经费支出比合工大安大以及省属高校加起来都多很多
  • 2023-07-22 17:43

    所以河南缺大学,考生内卷严重,真不是没原因呐!

  • ZERO 4
    2023-09-13 16:44

    互相成就,荣辱与共

  • 2023-07-08 17:54

    [点赞][加油][赞]

  • 2023-06-29 22:42

    不要可以迁到浙江去,人家那里就一所985去了待遇绝逼高[得瑟]

    阿俊 回复:
    说不定要被合并到浙大
    Jin…… 回复: 阿俊
    并个锤子,这种级别的大学可不归浙江省内管了,都是中央教育部直属的,浙江可没那实力[得瑟]
  • 2023-09-24 10:51

    那时候知识分子不受待见,臭老九,觉得他们是吃干饭的,所以很多地方不想要也很正常

  • 2023-09-26 16:32

    湖北,江西,河南后悔一辈子[笑着哭]

  • 2023-06-29 15:59

    相互发展,合肥有前途!

  • 2023-06-29 16:17

    又在布置会场啊

  • 2023-07-01 07:23

    中国科技大学??名字全称都搞不明白?

    為妳執著 回复:
    你是不是回复错人了?我说的是作者。
    ☞ 浮若年华 回复:
    你把技术放哪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台湾呢?
  • 2023-07-02 23:36

    俺们省会的历界领导是很有眼光的。

  • 2023-07-04 14:09

    带来了吹牛的资本[笑着哭]

  • 2023-07-01 20:50

    江西河南要后悔的拍大腿

城市研究员

简介:发现城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