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孔从洲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主席坦言:这项技术太落后,要淘汰

棉花糖小仙女 2024-11-27 21:11:35

62年孔从洲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主席坦言:这项技术太落后,要淘汰

[引言部分已省略,采用上文的引言]

一、炮兵世家的传奇

在中国炮兵发展史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927年,年轻的孔从洲在西安城外的一片荒地上,正带领手下的炮兵连进行实弹训练。就在这时,一位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时任十七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将军。杨虎城站在远处,静静地观看着训练。只见孔从洲指挥部队瞄准远处的目标,随着一声令下,炮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目标。

杨虎城看得连连点头,当即让副官把孔从洲叫到跟前。"小伙子,你是在哪里学的炮术?"杨虎城问道。

"回总指挥的话,是在北洋军阀吴佩孚的部队里学的。"孔从洲答道。

"那你为什么要来我这里?"

"听说您这里重视炮兵,我想找个施展本事的地方。"

杨虎城大笑,当即决定提拔孔从洲为炮兵营长。这一提拔,让孔从洲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在十七路军期间,孔从洲创造了一个奇特的训练方法。由于当时军队缺乏炮弹,他就用石块代替实弹进行瞄准训练。为了让手下的炮兵掌握火炮性能,他还经常拆开炮管,给大家讲解炮膛、膛线的构造。

1930年的一天,一支国民党嫡系部队来到西安,要检查十七路军的军备情况。检查组看到十七路军的炮兵装备破旧不堪,便轻蔑地说:"这些破铜烂铁,也配叫炮兵?"

孔从洲听后,提出要和对方比试射击。对方轻敌,欣然同意。比试时,孔从洲用自己那门破旧的山炮,三发全部命中靶心。而对方用崭新的火炮,却连靶子边都没沾上。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十七路军的威风,更让孔从洲在军中声名鹊起。他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炮兵训练方法:即便没有实弹,也要每天进行瞄准训练;即便装备落后,也要精通每一门火炮的性能;即便条件艰苦,也要保证每一发炮弹都打得准确。

1932年,西安事变爆发。在这场历史性的转折中,孔从洲率领的炮兵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控制了西安城的制高点,用准确的火力威慑了可能的敌对势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创造了条件。

事变和平解决后,孔从洲带领部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在战争期间,他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术,把笨重的火炮改装成便于山地作战的轻型火炮,成功打出了多次伏击战。

这种独特的作战方式引起了八路军的注意。1938年春,经过慎重考虑,孔从洲带领自己的炮兵部队,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从此,他开始了一段崭新的革命生涯。

二、特殊的军旅生涯转折

1947年的秋天,陈赓与孔从洲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陕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当时,陈赓正在为即将展开的作战行动做准备。

"老孔,听说你在炮兵方面很有研究?"陈赓问道。

孔从洲谦逊地回答:"跟炮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算是有点心得。"

陈赓立即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的几个关键点说:"这几处地形复杂,如果能用炮火压制敌人的火力点,我们的突击部队就能占领有利位置。"

就这样,两人围着地图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次谈话让陈赓对孔从洲的能力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的几次战斗中,孔从洲指挥的炮兵部队总能准确打击敌军阵地,为步兵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陈赓向上级推荐孔从洲担任郑州警备司令。这个推荐并非偶然。早在抗战时期,孔从洲就在郑州地区活动过,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社会状况都十分熟悉。

在郑州任职期间,孔从洲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挑战。当时,郑州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每天都有大量的军用物资经过。敌特分子经常试图破坏铁路线,阻碍解放军的后勤补给。

一天深夜,孔从洲接到报告,说在郑州西郊的铁路线上发现了可疑人员。他立即带队赶往现场,在月光下发现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正在铁轨旁边活动。

"不许动!"随着一声厉喝,孔从洲带领的警卫人员将这些人包围。经过审讯,这些人承认是国民党特务,准备破坏铁路以阻止解放军的战略物资运输。

这次成功的行动,让孔从洲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铁路护卫系统。他随即组织了一支专门的护路队,在重要路段设立岗哨,并发动沿线群众协助巡逻。

1949年初,陈赓再次找到孔从洲,这次是为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组建特种兵纵队。这支部队不同于普通的步兵部队,需要精通各种特种作战技能。

在组建过程中,孔从洲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士兵都是从农村来的新兵,对现代化武器一窍不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复杂的武器操作步骤编成顺口溜,让士兵们容易记住。

就这样,在孔从洲的训练场上,经常能听到士兵们朗朗上口的口诀声:"炮膛一擦亮,机件要检查,瞄准要准确,击发要稳当..."这种通俗易懂的训练方法,让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士兵也能很快掌握武器操作要领。

特种兵纵队的组建工作刚刚步入正轨,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摆在了面前:渡江战役即将开始。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能否经受住战火的考验?

三、科技创新的重要抉择

1950年的一个清晨,孔从洲站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的校园里,面前是一群年轻的炮兵学员。这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级炮兵学校,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炮兵指挥员的重任。

"同志们,我们的炮兵技术和外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孔从洲对学员们说,"但是我们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我们的实战经验结合起来。"

在担任校长期间,孔从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炮兵学校办成科研中心。他认为,仅仅学习和掌握现有的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的创新。

1951年春天,学校里来了一批苏联专家。一天,一位苏联专家看到孔从洲正在指导学员们研究一种改进型的测距仪,便说道:"这种测距仪的设计很有意思,是从哪里学来的?"

"这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孔从洲回答,"根据我们在东北战场上的经验,在寒冷天气里,普通测距仪容易结冰失灵,所以我们加了一个防冻装置。"

苏联专家仔细检查后,对这个创新赞不绝口。这件事让孔从洲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决心。他开始组织教员和学员们成立研究小组,专门研究适合中国地形特点的火炮技术。

1952年夏天,学校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实验室"。这是一间普通的教室,里面摆满了各种炮弹零件和测试设备。孔从洲经常带着学员们在这里做实验,研究如何提高炮弹的精确度。

一次实验中,一名学员发现了一个问题:"校长,我们的炮弹在高原地区的表现不太好,打得不够准。"

孔从洲立即组织人员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是高原稀薄的空气影响了炮弹的弹道。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一种适合高原作战的炮弹。

1953年,学校研制出了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距设备。这些设备虽然看起来不够精致,但实用性很强,特别适合在复杂地形中使用。

随着时间推移,炮兵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相适应。

1954年,一位来自军委的首长视察学校时说:"孔校长,你们不仅培养了人才,还创造了技术,这很难得。"

对此,孔从洲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会用炮,还要会造炮。只有这样,我们的炮兵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到了1955年,炮兵学校已经成为全军重要的技术研发基地之一。这里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炮兵指挥员,还研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炮兵装备。这些成果为中国炮兵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现代化建设的挑战

1956年的一天,孔从洲在炮兵学校的试验场上,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向他汇报:"老85高炮的指挥仪又出问题了,这次是在跟踪高速目标时,数据传输总是有延迟。"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问题。老85高炮虽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但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其指挥系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拆开看看。"孔从洲说。在场的技术人员立即将指挥仪拆解开来。这是一台被称为"三不变"的机械指挥仪,全靠手动操作,在对付高速目标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就在这时,一位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年轻军官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电子技术改造这套系统?"

孔从洲立即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这个小组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终于设计出了一套半自动化的指挥系统。这套系统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比原来的机械系统要先进得多。

1958年,一个重要的机会摆在了孔从洲面前。军委决定研制新型防空武器,需要一套全新的火控系统。孔从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完全放弃机械式指挥仪,改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火控指挥。

这个提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我们连电子计算机都造不好,怎么用它来指挥炮兵?"

孔从洲的回答很坚定:"就是因为我们现在不行,才更要下决心去做。再说,我们也不是从零开始,苏联的技术资料可以借鉴,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创新。"

在孔从洲的推动下,炮兵部队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技术革新。首先是在北京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火控系统研究所,聘请了一批电子技术专家。其次是派出技术人员去各个军工厂学习,掌握最新的电子技术。

1960年初,第一套国产电子火控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在试验场上,这套系统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反应速度比机械系统快三倍,精确度提高了一倍。

但是孔从洲并不满足。他说:"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要研制更先进的系统。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防空系统,我们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1961年,一个更大的项目启动了:研制全自动化的防空指挥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要能自动跟踪目标,还要能自动计算射击诸元,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

这个项目的难度超出了预期。仅仅是开发一套稳定的跟踪程序,就花了半年时间。但是,所有参与项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技术战。

就在这个项目紧张进行的时候,1962年初,孔从洲接到了去北京见毛主席的通知。这次见面,将为中国炮兵的现代化建设揭开新的一页。

五、历史性对话的深远影响

1962年2月5日这天,当孔从洲走进中南海的会客室时,毛主席正在翻阅一份关于军事装备发展的报告。

"从洲同志来了!"毛主席热情地招呼道,"坐下来谈谈!"

谈话一开始,毛主席就切入正题:"我看了你们最近的工作报告,有个问题想问问你。现在我们的防空炮兵装备,跟世界先进水平比起来怎么样?"

孔从洲如实作答:"差距很大。特别是在火控系统方面,我们还在用机械式指挥仪,而国外已经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了。"

毛主席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走了几步,说道:"这项技术太落后,要淘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我们都懂。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赶上去?"

接下来的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毛主席不仅询问了具体的技术细节,还谈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他说:"搞军事装备现代化,不能光靠进口。买来的装备迟早会落后,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

这次谈话对孔从洲产生了深远影响。回到沈阳后,他立即召集技术骨干开会,传达毛主席的指示。会上,他提出了三个具体措施:第一,全面清理现有装备中的落后技术;第二,加快电子火控系统的研制;第三,培养一批精通电子技术的年轻人才。

1962年下半年,在孔从洲的推动下,炮兵部队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技术革新运动。许多年轻的技术人员被派往各个研究所和军工厂学习,一批新式的试验设备也陆续投入使用。

1963年春天,第一套完全自主研发的电子火控系统终于问世。这套系统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晶体管技术,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可靠性高。在试验中,它成功击中了一架高速飞行的靶机,创造了新的精度记录。

这个成果很快引起了全军的关注。当年夏天,军委派人来沈阳考察,对这套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考察组的负责人说:"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证明了我们自己也能搞出高水平的装备。"

1963年底,孔从洲又向军委提交了一份重要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军范围内推广新型火控系统,同时加快新一代防空武器的研制。这份报告得到了军委的批准。

1964年初,全军防空部队开始了大规模的装备更新。老式的机械指挥仪被陆续淘汰,新型电子火控系统逐步装备到各个部队。这场装备革新持续了整整两年,极大地提高了防空部队的战斗力。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都认为1962年那次历史性的谈话,是中国防空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的炮兵装备开始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革命。

0 阅读:0

棉花糖小仙女

简介:棉花糖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