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银行董事长专访

镜子笔记 2024-03-21 15:23:39

廊坊银行邵丽萍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管理学专业硕士、 南开大学金融学专业学士;英国财务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CFO、高级国际财务策划师。曾历任杭州银行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副行长;平安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及代理首席财务官、新加坡PosBank(DBS)以及PAP产管理公司财务主管等职位。

2014年1月,廊坊银行引进战略股东,招聘人才组建新的管理团队,邵丽萍加入出任廊坊银行行长。她上任的第一年,银行的营收就翻了番,达到23.89亿;净利润更是暴涨了将近3倍,达到3.82亿元;总资产从2014年的570多亿,增长到1280亿元,同比增长125%。

上任第二年,银行资产就突破了2000亿。2017年,邵丽萍升任廊坊银行董事长,正式掌舵。2022年2月,邵丽萍再次当选为董事长。截至2022年,廊坊银行总资产为2817亿元,成为优秀区域银行典型代表。

下文为廊坊银行董事长的一篇专访,作者:许小青、王婧、郭然然,专家:何平(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教授)

“一直在改革,从未停止过。”

二十年前,城商行为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而生,不辱使命,从弱到强。作为地方经济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城商行享受过高光时刻,也在区域捆绑经济小天地中摸爬滚打;二十年后的今天,金融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互联网金融浪潮又将城商行推上风口浪尖。

时光一晃而过,城商行早已从小不点长成茁壮树林,二十多年,行业风云变幻,新模式辗转浮沉,很多传统的思维模式早已过时,但是,像廊坊银行“扎根区域、紧跟趋势、紧随市场、守住优势、攻克创新”的精髓,何曾过时过?

“要坚守什么、能坚守什么?”

在中国的区域性银行中,廊坊银行作为城商行后起之秀,成长为区域佼佼者的探索转型之路,为其他城商行提供了更多启示

回望:廊坊银行的逆袭之路

“制定战略时,抬头看天空;打磨策略时,低头看脚下;落地实施时,把握好节奏。”

规模从332亿到2042亿,从濒临倒闭的高风险行跃居河北省城商行的前列——作为地处京津冀交叉腹地的城商行,廊坊银行仅用3年时间交出了一张“逆袭”成绩单。

回顾逆袭之路,2014年对廊坊银行而言具有重组起航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一关键时期,一批有大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业经验的新高管团队加入,并在摸底半年之后,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

据邵丽萍介绍,在挺住了“活下去”的艰苦崛起期,经过了“活得好”的自醒调整期,廊坊银行目前正在“活得久”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中精耕细作:

活下去:“控风险、调机制、聚人心”

“接任行长后我就思考,我们要做什么?首先要知道你有什么?在这个时候该做什么,明白这个阶段你只有先把业务做起来才能“活下去”的道理。同时你做了之后不要再像过去一样踩雷了。所以,经过董事会、经营层及麦肯锡顾问的综合研究后,我们提出了以县域金融为主体的一体两翼的战略”。

邵丽萍介绍,正是提出了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县域经济细分的市场,恰逢北京周边的县域进行城镇化转型,趁着这个市场环境较好的机会,廊坊银行用3年时间,将这家濒临倒闭的小银行打造成了走在河北城商行中前列的千亿级银行。

活得好:“区域精耕、行业精耕和客户精耕”。

“活得好,在摘掉高风险行帽子之后,按照战略规划,我们将用两年时间只做存量结构调整,不做规模的增长,就解决存量业务中的历史问题。”

邵丽萍说,中小银行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差异化,对于廊坊银行,从2017年开始,两年时间以“区域精耕、行业精耕和客户精耕”为核心,调整业务结构、压缩同业资产、主动控制资产规模,向零售和数字金融转型。

活得久:“零售转型下的价值银行。”

“什么叫活得久?我们定义为做“价值银行”,“价值银行”是一个长久的事,要打造出百年老店,做蓝筹股,要让投资者认为持有便会增值,不靠快速发展,不是靠规模,靠的是什么?稳健的可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定的就是向零售战略和数字银行转型。”

邵丽萍介绍称,自2019年始,在“精耕京津冀创新发展的价值银行”的战略框架下,廊坊银行各方面都稳健发展,零售业务占比超过50%以上,大数据应用不断提升,向数字化银行转型纳上议程,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数字银行以及配套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关键性的突破,打造一个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区域领先的价值银行。

“在制定战略时,抬头看天空;在打磨策略时,低头看脚下;在落地实施时,把握好节奏。战略指引的只是方向,在战术上一定要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整,要有市场敏锐度和强有力执行力,确保不打折扣落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是基于这种看得清、想得透、行得稳的特质,廊坊银行在逆袭之路越走越稳。

0 阅读:0
镜子笔记

镜子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