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见证者去世。
2022年4月12日,曾亲身经历,并见证日本侵华战争罪恶的大屠杀幸存者王恒在医院去世,目前,南京大屠杀登记幸存者仅存57位,而排在王恒之前的,则是在今年3月23日去世王素明。
亲身经历大屠杀的幸存者越来越少,经历过一场罪恶屠杀的心灵璀璨后,岁月也在不断侵蚀他们,在存世见证者全部逝去之前,中国能否等到日本政府的一句道歉?不仅等不来一句道歉,日本在战后复苏之后故态复萌,反倒在助纣为虐的道路上走远,是否企图发起另一种纳粹式战争罪恶?
侵华日军
而反观我国,在战争过后国土满目疮痍的时候,还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将日本战败逃离大陆之后,还把日本的特殊“战争遗产”妥善收留,这些特殊的“战争”遗产,就是日本侵华期间战争移民的后代。
2005年,中国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CCTV-12频道节目《道德观察》曾经推出过纪念性系列特别节目“中国母亲”,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特殊群体,那些由中国母亲和日本战争遗孤组成的特殊家庭。
日本战败后遗留中国的孤儿有多少?这些战争孤儿在中国家庭境况如何,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老闫就带大家走进一位特殊的中国母亲,并揭示日本侵华战争罪恶面的另一种展现。
日本遗孤与中国母亲
战败国的游魂遗孤1945年8月15日,八年抗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者签下投降书,正式投降,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遣了代表,参与见证了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进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仪式
但是,我国虽然是战胜国,坚持到了战争的最后,但也只能称之为是一场惨胜,一场发生在日本本土之外的侵略战争,中国承受了这场战争中99%的创伤,超过3500万人死于战争,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620亿美元,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数以亿计人口无家可归。
八年抗战,中国基本是被打烂了。
抚愈战争的创伤,重建中国建设是个痛苦的过程,一切都要重来,一切都要重建,无数的流亡者站在远离故土的地方等候党的号召,我们,终归还有主心骨,能够看见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在这场战争结束时,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没有主心骨,他们也看不到希望,他们就是战败国日本的“战争遗产”——受日本军国主义蒙蔽,被诱骗至中国参与大东亚“垦荒开发”移民者家庭的孩子。
日本移民垦荒者及其妻儿
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这个群体大概有四千人左右,他们中大部分都是被迫移民中国的日本“垦荒者”,此外还有少量死于战争的日本侵华战争军政罪犯的子女,还有在华经商日本籍商人的子女,日本战败投降匆匆退去,却将这些战争孤儿遗留在中国大地上。
这四千多个日本战争孤儿分布在我国的多个省市区,其中九成都在东北三省地区,他们无依无靠,没着没落,像是战后的游魂一般到处流浪,无以为生。
他们有的人是双亲双亡,孑然一身,有的身患疾病,惨遭抛弃,一个个面黄肌瘦,忍饿挨冻,随时都有可能死去。
虽然他们是战败国的子民,但他们并没有参与过战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其实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所以这个时候,刚刚经历过战败的我们国人,善良而又质朴的他们,许多如李秀荣夫妇这样的中国家庭,向这些日本孤儿伸出了手,将其收养到自己家中。
孩子是无辜的
只是,有些时候,善良的我们无从想象,我们以德报怨的无私付出,最终会收获的到底是亲情,还是辜负?
那个没良心的不回来了2005年,87岁的李秀荣老太太大骂她的儿子,说他没良心。
消息传开,知情人才透露,李老太的儿子并不是她的亲儿子,而是她和丈夫在1945年11月的哈尔滨收养的日本遗孤。
而当时的那个孩子没有名字,李秀荣夫妇只知道他的父亲姓野板,是侵华日军的一个军曹,在战争中不知所踪。
绝望哭泣的李秀荣老人
这个孩子,是一个战败国日本的战争遗孤。
李秀荣夫妇收养了这个日本孤儿,可谓是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当时的中国对日本充满了仇恨,这种极度仇恨的情绪不止对准已经战败了的日本军国主义,也无差别地对准了所有在华日裔,医院的日本医生被仇视,车站的日本商人被仇视,李秀荣家的日本小孩野板自然也不例外。
李秀荣夫妇收养了这个日本小孩,脊梁骨都要被乡里乡亲给戳坏了。
李秀荣夫妇
也有许多次,顶不住骂名的丈夫想把野板驱赶出家门,但都被生性善良的李秀荣给阻止了,李秀荣的理由很朴素,她觉得战争不是孩子的错,他既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又无法决定战争的走向,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要背负罪孽,实在太不公平。
况且,她养了这个孩子许久,说没有感情的话,又是在骗谁呢?
李秀荣始终不在意野板的国籍,而是将他当成一个正常的孩子去养育,教他汉语,教他唱歌,教他写字。
李秀荣夫妇俩文化都不高,为了能让野板读书,花了很大的代价将他送到学校去,他渐渐学会了读古诗词。
图片源自网络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时候的野板已经在李秀荣夫妻的养育下度过了四十年岁月,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算亲厚。
说是亲厚,是因为原先他们感情还很好,但是有一天野板突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份真相,而熟知中日历史的他,自然会因此心生芥蒂。
而同一时间,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正常化,自1972年中日恢复建交以来,两国在跨国旅游方面的来往颇多。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战争孤儿群体开始了寻亲热,有很多日本战争孤儿得以借此机会回到日本寻根问祖。
野板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叫野板厢三,有一天,他找到母亲李秀荣,提出想去日本,目的是寻根问祖。
这种事情,李秀荣当然不会阻止,哪怕他们夫妇是养育野板厢三的养父母,但也不能阻止他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更何况他已经四十多岁,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人了。
于是野板厢三拿着自己的部分积蓄,踏上了去往日本寻亲的道路。
战后日本的传统街道
经过驻华使馆与日本政府的帮助,野板厢三很快找到了他的亲生父亲,当年的那个日本军曹在战争中跟他走失,后来失意地回到日本,组建家庭,过着平静而富足的生活。
他的生父非常富足,生活环境比野板厢三在中国的生活水准更好,这就让野板厢三起了别样心思,于是,他跟他的亲生父亲谈了许多。
1994年,野板厢三再度前往日本的时候,带走了很多亲人,李秀荣也不以为意,只当是野板厢三带子孙后代一起寻根问祖,顺便出国旅游罢了。
日式乡村豪宅
谁知道,这一别,她再也没有见过野板厢三,甚至连一个电话、一言半语都没给她来过。
那个她养育了四十年的孩子,把她丢下了。
后来,李秀荣不慎摔成重伤,老伴也不在身边的她,久唤野板厢三不回,终于绝望地哭出了声,大骂野板厢三“没良心”。
的确,含辛茹苦,背负骂名养育了四十年,最后却因为物质享受而弃她离去,不是没良心的白眼狼又是什么?
人间凉薄,大抵如斯。
不过,野板厢三的例子只是个例,并非所有的中国妈妈都落得以德报怨终被弃的境地。
超越仇恨跨越国别的亲情在现在的我们想来,在当初中国妈妈们收养这些日本战争孤儿时,想的也许是先收养着,观望下外交情势,看看这些孩子将来能否重返他们自己的国家。
战争遗孤
只是许多中国妈妈们可能也不会想到,当初只打算将养一阵的人,会与她们牵绊一生,并碰撞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与野板厢三相比,于德水和中国妈妈的故事,才是真正超越仇恨,跨越国别,感人至深的亲情。
于德水是一个日籍华人,他是一个日本孤儿,1945年日本战败,于德水的生父毅然加入了返乡队伍,但于德水当时只有8个月大,他的生父觉得自己抱着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在战败返乡的列车中可能会有危险,于是将当年只有8个月大的他,送到了吉林长春一户于姓的中国家庭中。
这时是1945年10月,这时候的长春和东三省大部分地区,都还在国民党占领区。
国占区的乡村
相比于解放区的日益繁荣,国占区的生活可谓是水深火热,尤其是国民党军官贪污腐败严重,平时没少横行乡里,欺男霸女。
所以,于德水一家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苦难只是生命中的一段经历,我们连八年抗战都挺过来了,还能被苦日子击倒吗?
中国人骨子里毕竟是本性坚韧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
哪怕是日子再苦再难,但于德水的养父母始终给予他很好的照顾,家里周围的小孩子知道他是日本遗孤,所以都不愿意跟他玩,还会经常欺负他,这让年幼的他十分不解。
每当受了欺负回到家,于德水都会在养母于妈妈的怀里哭,于妈妈则会宽慰他表示:不必放在心上,人家是跟你闹着玩的。
其实这也是于家夫妇对他的一种保护,毕竟在那个年代,全国人民都还处在对日本的极度仇视状态,于德水作为战争孤儿的身份终归敏感,他们选择不告诉他真相,就是希望他不要带着痛苦成长。
后来,1948年辽沈战役后长春解放,土改政策落实,很快又迎来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于德水一家的日子才算好过起来。
辽沈战役长春解放
随着年龄长大,于德水在中国上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国营机械厂上班,在日常生活中,于德水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性情有着东北人特有的热情和豁达,看起来与周围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就连于德水也这么认为。
但是国营厂的厂长却是知道于德水身份的,因为国营厂是国家工厂,关系重大,厂工人在入厂上班前都需要对身份进行政审存档,在这一方面于德水的父母也不敢有所隐瞒。
国营工厂
后来,在中日建交之后,战败日本遗孤回到日本寻亲问祖浪潮流行起来的时候,厂长曾找来于德水问他,“日本遗孤都回国探亲了,你不去吗?”
直到这时,于德水才知道,自己居然是一个日本战败遗孤。
他回到家中,问过母亲,于妈妈平淡地回应了他的猜测。
这个事实让于德水很受打击,也让他心生茫然无措,这是他未曾设想过的事情。
温柔善知的中国母亲
他从小到大知书习礼,吸收的都是中国文化,而且他自幼所学的中国历史,对日本帝国主义那是痛加批判,强烈谴责,每一年九一八纪念日响起空警笛声时,老师都会号召学生们起来默哀国难。
于德水也曾是个爱国青年,他也曾愤慨于日本侵华罪行,他甚至可能期待过,在他有生之年,是否能够等到日本对中国的一句道歉。
可突然却得到自己就是日本后裔这样一个事实,如何叫他不难受?
但是于妈妈倒是安慰了于德水:“你不必介怀,也不必惶恐,两国交战又不是你的罪过,现在中日建交,关系友好,世界也算和平,你应一切都应向前看。”
日本反战和和平爱好者
妈妈的宽慰很有效,于德水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身世真相。
于妈妈反过来还跟他说,“日本也有爱好和平的人,你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那个地方。”
后来,于德水去日本旅居三年,之后还是回到了中国,在他看来,中国才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美丽长春
结语:两个相同背景的日本遗孤,却产生出两种不同的寻亲故事走向,不禁令人感慨,世事无常,全在本心。
其实,在中国,不止是大陆存在战争遗孤,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省,曾经也是日占区,也曾有许多凄凉悱恻,或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
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台湾原住民血勇抗日
“一直到邮差走遍千万个门口
这些信才想起了流浪的理由
一封封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来不及说的含情默默”
电影《海角七号》隐含一段日占时期的爱情悲歌
歌手范逸臣演唱的这首《情书》是台湾电影《海角七号》的主题曲,导演魏德圣通过揭示一段台湾日占区遗留的爱情故事,来反衬战争的残酷无情,并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诚挚热爱。
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那是我们无数抗战先烈用生命浇灌的胜利成果,也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于心的伟大历史。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中国抗日战争万岁,人民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