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众多元素,实则根植于丰富的江淮苏北文化。这其中不仅有鲜活的方言,更有独具特色的神话传说。故事开篇并不在玄奘西行的结果,而是从《西游记》之中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开始探讨其来自哪里。
首先,我们细细品味《西游记》中的方言。这部小说并非仅仅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的奇妙旅程,还融入了许多淮安、盐城一带的语言特色。例如,“家去”意味着回家,而“务脚”则是指暖脚。“骨冗骨冗的”是形容唐僧和猪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后肚子不停地翻腾,这个词实际上就是形容肚子“带声音地乱动”。此外,“怪道”、“怪不道”即难怪之意,而“刁”则是形容人精明刁钻。如此多的方言表达,正是江淮地区的独特语言风情的体现。
再来看看美食方面的描写。文章中特别提到的“坨子”和“蒲菜”,是地道的江淮苏北美食。坨子是一种比狮子头小、有糯米饭包裹的肉圆子,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占据神圣地位,类似北方人过年必吃的饺子。而“开洋蒲菜”,淮扬菜的经典代表,则更是江淮地区珍馐美味的象征。
从美食出发,我们还可以追溯到《西游记》中的角色背景和传说故事。吴承恩的老师兼表舅胡琏为淮安府沭阳县人,而沭阳古属海州,《西游记》中的唐僧正是海州聚贤庄人士。连云港的花果山作为孙悟空的“出生地”,也被彻底浸染了江淮地缘特征。虽然有人曾误认为东胜神洲的傲来国是日本,但在吴承恩心中,指的就是连云港。事实上,花果山原本是海中的小岛,后来随着黄河泥沙堆积才与陆地相连,正符合唐僧所在的“傲来国近海中名山”的描写。
另一位重要角色二郎神驻守的灌江口,也并非四川都江堰,而是江苏灌云县、灌南县和响水县三县交界处的灌河口。吴承恩时代灌河附近充满着二郎神的传说,如邻近的陈家港从前名为“二圣港”,二圣庙则供奉着二郎神。水患频发的古代江淮地区,治水传说层出不穷,灌河话风正可以解释孙悟空与二郎神对决时“近在咫尺”的描写。
深入挖掘还发现,江淮一带的神话传说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开山岛这个小岛。被称为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留下的石子,开山岛在现代仍与二郎神的传说紧密相连,灌南县如今建有二郎神文化遗址公园。而离开山岛不远的射阳县,也同样充满了传说色彩,例如“羿射九日”传说由来,将射阳湖称为被射下的太阳砸出的湖泊,这些文化素材,为《西游记》的创作增添了浓郁的江淮色彩。
再来看神话人物的原型。吴承恩老家淮安,文通塔供奉著名的“旃檀佛”,在小说中唐僧的封号具备了现实背景影致。原型无支祁,淮河水怪演变为淮河水神,成了孙悟空的前身,金箍棒作为大禹治水工具也有其历史渊源。无论是牛魔王的铁牛原型还是二郎神的治水职责,都不乏现实的治水故事背景,展现出其与江淮文化的强大内在关联。
种种细节以及吴承恩对周边传说的巧妙结合,《西游记》展现的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更是根植于江淮苏北的现实历史与文化积淀。从严谨精准的方言细节,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美食,再到历史悠久的神话传说,无不为这部经典注入了真实的地域基因。希望我们在理解和解读《西游记》时,能多一分地域文化的视角,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感受其中精彩纷呈的故事与经典文化的流传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