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元年(885年),黄巢余部全部被剿灭,唐僖宗从成都踏上了回长安的路。
本以为黄巢之乱已经荡平,自己可以继续享福过几天安稳的日子,但很快,他又要过一段逃亡的日子了。
事情的起因就是朝廷没钱了,将目光放在了河中的两座盐池。
河中盐池本为朝廷所有,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趁着黄巢攻陷长安之际,擅自接手了安邑、解县的两座盐池,赚的盆满钵满,至于朝廷?每年给个三千车盐意思意思的了。
三千车盐对于庞大的朝廷开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本来各个藩镇都不上贡朝廷了,黄巢之乱又把东南赋税整没了,朝廷就指望这两座盐池过日子呢。
王重荣倒好,一声不吭,直接吞下。
田令孜就上奏唐僖宗,要求王重荣献出两座盐池。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对于王重荣来说,自己不仅积极平定黄巢之乱,更为朝廷招揽了朱温和李克用二人,结果黄巢之乱平定了,朝廷却要卸磨杀驴。
士可忍孰不可忍,就上书谴责了田令孜一番,并要求朝廷收回这道命令。
但田令孜早就看王重荣不爽了,眼看他不识抬举,仗着朝廷还有威信,就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打算先下手为强。
王重荣也不含糊,直接向李克用求救。
李克用也怨恨朝廷在上源驿事件中偏袒朱温,就联合王重荣一起出兵。
一番大战,田令孜偷鸡不成蚀把米,联军逼近长安,他只能再次带着唐僖宗出逃凤翔。
但凤翔也不安全,田令孜打算前往兴元,意图投靠老哥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又要入蜀,唐僖宗这次说什么也不肯去,田令孜就丢开一众大臣,直接挟持唐僖宗走了,这下子可惹了大祸,连盟友朱玫和李昌符也愿听他的了,转头和王重荣、李克用结盟,组成联军进攻田令孜。
穷途末路下,田令孜将天策军丢给另一个宦官杨复恭,自己则逃到成都去了。
01
联军在大战中,擒获了襄王李煴,朱玫与李昌符打算立李煴为帝,组建新的朝廷。
只是这么强行拥立得不到其他藩镇的支持,反而成为给众矢之的。
唐僖宗看人心可用,就派杨复恭的弟弟杨复光劝说王重荣效忠朝廷,李克用也趁机规劝,就这样,王重荣和李克用又联合讨伐朱玫。
朱玫战败,李煴也被杀死,光启四年(888)二月,唐僖宗也回到了长安。
但长期的逃亡生活,让唐僖宗身体迅速恶化,先大赦天下,后改元“文德”,可惜这些都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三月六日,唐僖宗驾崩谋。
因唐僖宗无子,群臣打算拥立吉王李保,但杨复恭岂能听这帮大臣的?在十六王宅里找到了寿王李晔,拥立他为帝。
史载李晔精通诗书,重视儒学,有武宗之遗风,群臣倒也没有怎么反对。
三月八日,李晔继位,是为唐昭宗。
只是对于唐昭宗来说,现在继位,就是一个天崩的开局。
安史之乱后,朝廷的策略就是以神策军为主,对地方藩镇保持绝对优势,然后利用藩镇制衡藩镇,以达到平衡。
这套玩法大唐玩了上百年,也延续了大唐的寿命,然而这个平衡却在黄巢之乱中遭受毁灭性打击。
各地藩镇趁着机会大肆扩张,并且彻底陷入互相吞噬、合纵连横的格局中,藩镇兼并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至于朝廷?哪凉快哪呆着去。
更令唐昭宗绝望的是,不仅藩镇割据兼并,连州的独立性都大大提高,各州的刺史拥有巨大的军权和财权,哪怕是藩镇割据,他们也能保持独立自主,甚至在藩镇兼并中左右摇摆。
可以说大唐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土崩瓦解了,唐昭宗能够控制的仅有关中一地而已,换句话,大唐也就是一个有着天子的藩镇罢了。
控制不了地方,意味着地方赋税收不上来。
此前削藩、养兵、拉拢藩镇,都是靠东南的财赋,榷盐、榷茶在赋税的地位相当重。
黄巢一来,南方联系全部断绝,茶税没了,海盐利也没了,田令孜这才想办法拿回河中池盐的控制权,可惜折腾一圈,连唐僖宗都折腾死了。
眼下,还有天府之国蜀地的财赋和井盐,但这块地方,很快就被王建拿了,朝廷彻底没钱了。
可以说现在的大唐江山宛如布满裂纹的瓷器,稍稍一用力,就会粉碎,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不折腾吧!
02
只是唐昭宗会不折腾吗?很显然并不会。
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抑制宦官,虽说宦官在唐朝中后期权势滔天,但如今藩镇兼并的时代,宦官和皇权是天然盟友,毕竟皇帝都没了,宦官还有啥用?
但唐昭宗认为,这帮宦官废立皇帝实在不像话,今天立自己,明天就可以废自己,而且杨复恭仗着拥立之功,恃宠专制朝政,已经威胁自己的地位了。
为了打击杨复恭,他重用杨复恭义子杨守立,赐名李顺节,离间他和杨复恭的关系。
在利益面前,杨守立很快抛弃了杨复恭,将杨复恭的一言一行都报告给唐昭宗,这才让唐昭宗找准机会剥夺了杨复恭军权。
至于李顺节,也没落到好,被当成弃子处死了。
仅仅一个离间计,唐昭宗就除掉了心腹大患,树立了权威。
但杨复恭被赶走后,神策军还是掌握在宦官手上,这也没办法,毕竟这是大唐传统,唐昭宗也无能为力。
随后唐昭宗任用宰相张浚,问他如何重整朝纲。
张浚这个人巴结过田令孜和杨复恭,人品堪忧,且自比谢安、裴度,一同吹捧,让唐昭宗误以为他真实诸葛在世。
至于张浚的回答也很简单:招兵。
只要招兵才有底气,这话虽然没错,但现在朝廷一穷二白,钱都没有,虽招募了十万士卒,但都是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
本来靠着十万大军充充门面,至少让藩镇们还能稍微畏惧一下。
但张浚倒好,误以为这十万士卒是十万天兵,能横扫所有藩镇,很快,他就被李克用上了一课。
03
大顺元年(890年),趁李克用攻打幽州失利,李匡威联名赫连铎、朱温上表,请求朝廷讨伐李克用。
相对于其他藩镇,李克用算是少数对朝廷还算客气的藩镇了,应该大力拉拢才是,因而不少大臣都坚决反对出兵。
好大喜功的张浚却认为这是恢复朝廷的权威机会,怂恿唐昭宗出兵。
唐昭宗一听能恢复朝廷权威,满身火热,当即同意,任命张浚为招讨使,讨伐河东。
这一战,张浚将朝廷有生力量损失殆尽,更让大家看清楚朝廷的底裤,这么虚弱的朝廷,大家干嘛还当回事?
至此之后,各个藩镇愈加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顺带着还得罪了李克用,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讨伐李克用失败,唐昭宗又盯上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李茂贞最近横扫周边藩镇,实力大涨,且靠近长安,让唐昭宗感到如芒在背,于是,他打算压一压李茂贞。
这次,他不算硬碰,而是耍点小聪明,玩调虎离山。
景福二年(893年)春,唐中宗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徐彦若为凤翔节度使。
表面来看,李茂贞身兼两镇,占了大便宜,实际上却被调走核心地盘,李茂贞当然不干。
上书要朝廷收回成命的同时,还讽刺了唐昭宗一把:“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
啥意思呢?就说你们老李家跑路都是跑凤翔的,如今我不在凤翔,你们以后往哪跑?
一番话说的唐昭宗血压直接飙升,堂堂一个天子,虽然不被藩镇放在眼里,但至少表面还尊敬,李茂贞倒好,直接出言讽刺,出兵,立即出兵出口气。
好在宰相杜让能知道朝廷几斤几两,就让唐昭宗消消气。
不过唐昭宗这口气不是这么容易咽下去的,立马任命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讨伐李茂贞。
诏令一下,大家都知道要失败,长安百姓这些年是被祸害的不轻,深怕李茂贞打到长安。
于是天天拿石头盯着承天门,看到官员就砸,连宰相都不放过。
很显然,长安百姓都不和朝廷一条心,可见唐昭宗等位几年里,连长安的人心都没收服。
果然,唐军战败,李茂贞兵临长安城外。
到了这个时候,唐昭宗也没气了,直接杀了两位枢密使向李茂贞赔罪。
但李茂贞不依不饶,非要诛杀宰相杜让能,杜让能也知道自己的命运,主动求死,算是平息了李茂贞的怒火。
04
经过这两次失利,唐昭宗算是冷静下来了,也不热血上头,主动碰刺了。
但有时候你不找麻烦,麻烦会找到你,由不得你置身事外。
乾宁二年(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病死,他是王重荣的哥哥,至于王重荣,早在唐僖宗驾崩前一年就被下克上弑杀了,换上了王重盈。
如今王重盈尸骨未寒,侄子王珂(王重荣儿子)和儿子王珙、王瑶就为了争夺节度使而大打出手。
王珂寻求老丈人李克用的帮助,王珙就寻求李茂贞、王行瑜、韩建等人的帮助,闹到最后,就闹到唐昭宗这里,让他决定封谁。
看到请封,唐昭宗是一百个不乐意,甚至想换上自己人,但现在由不得他。
考虑到李克用的势力比较强,他就封王珂为节度使,这下子就得罪了李茂贞。
李茂贞二话不说,直接带人兵犯长安讨个说法,唐昭宗被吓坏了,只好改封王珙为节度使,李茂贞开心地走了,走之前,命养子李继鹏带着两千卫队驻守长安。
这下子又引起李克用的不满,他也有样学样,带兵前往长安。
一路上,击败王珙、王行瑜和韩建,又杀死王瑶。
李继鹏一看形势不对,打算挟持唐昭宗前往凤翔,唐昭宗自然不肯当傀儡,直接逃走了,至于李茂贞,自知打不过李克用,就献祭了养子向李克用赔罪。
折腾了一圈,唐昭宗除了逃窜之外,啥也没捞到,还平白无故受了两波气,痛定思痛,又开始招兵买马,让亲王们掌管。
一旁的李茂贞认为,这是唐昭宗要防范自己,二话不说,再次进攻长安,唐昭宗找李克用帮忙,李克用拒不奉诏,这下子无人能阻挡了。
在华州的韩建就表示让唐昭宗前往华州避避风头,唐昭宗不肯,韩建好说歹说,加上群臣不愿意离开长安太远,就同意了。
在华州,韩建还是不错的,又是给他修宫殿又是劝李茂贞退兵的,和一帮大臣关系搞的也不错,唯独有一点,不愿意让唐昭宗保留军队。
很显然,他的动机也不是这么单纯的,打算挟天子以令藩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诛杀捧日都头李筠,又诬陷掌军的亲王,前前后后十一个宗王被诛杀。
到了这个时候,韩建还不满足,甚至打算行废立之事,立唐昭宗儿子李裕为帝。
这下子,韩建的叔父看不下去了,认为韩建不过两州之地就敢行废立之事,怕不是要遭全天下的征讨,到时候,全族都死无葬身之地。
另一边,李茂贞和朱温看韩建居然靠挟持天子活的如此滋润,就打着解救天子的名号出兵。
韩建自知不是他们的对手,最终还是将唐昭宗放回了长安。
05
光化三年(900年)初,几经波折的唐昭宗终于回到了长安。
藩镇现在是无力削平了,唐昭宗打算搞搞内部事情,这次,他盯上了宦官集团。
此前为了制衡宦官,唐昭宗倚靠的是宰相的力量, 但宰相没有军权,没法和宦官抗衡,一些宰相只能勾结藩镇为外援,以此来限制,但也仅仅让宦官稍微收敛而已。
因而这次,唐昭宗和宰相崔胤密谋,打算彻底除掉这帮毒瘤,但这次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前面几个皇帝虽然也痛恨宦官,但并没有赶尽杀绝,毕竟宦官势力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联系几个贴心太监,扶持他们上位,借机除掉几个不听话的掌权宦官即可。
也就是废杀宦官是没问题的,但神策军最终还是得交给宦官掌握,不然其他宦官怎么会听皇帝的乖乖帮忙?
但这次,唐昭宗要除掉所有宦官,这就导致宦官们人人自危,再也没人站在皇权这边了。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不满唐昭宗的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和王仲先囚禁了唐昭宗,拥立李裕为帝。
可怜的唐昭宗除宦官不成,反被宦官们囚禁于少阳院,每天的食物,都靠狗洞送进来,过的那叫一个凄惨。
宦官废立,在黄巢之乱前根本不是个事儿,事情成了之后告诉藩镇即可。
但现在藩镇势力膨胀, 前有韩建之事,这帮宦官也不得不小心翼翼,思来想去,他们打算找藩镇为外援。
既然要找,就找势力最大的,放眼天下,朱温就是最大的藩镇,于是派人联络朱温。
另一边崔胤得知宦官们居然囚禁了唐昭宗,联合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打算迎回唐昭宗。
但他怕力量不足,而且和朱温关系匪浅,也派人找朱温帮忙。
这让朱温有些两难,一方面宦官把持朝政,可以和宦官合作,一方面宦官名声实在太臭了,搞不好引起其他人的联合征讨。
在朱温由于中,谋士李振表示“行正道方可大勋立”,让朱温下定决心站在崔胤这边。
只是刚走到半路,崔胤和孙德昭诛杀了刘季述、孙仲先等人,迎唐昭宗复位,孙德昭立下大功,被赐名为李继昭,封静海节度使。
趁着宦官势颓,崔胤提议,彻底诛灭宦官,将神策军的军权交给文官掌握。
原来崔胤也想掌握兵权,在唐昭宗眼里,宦官虽然靠不住,但至少依附皇权存在,但文官们就不好说了,而且李继昭也不同意。
另一边,李茂贞认为宰相掌军权势必影响自己的利益,也向朝廷施压。
最终唐昭宗命令宦官韩全诲、张彦弘掌握神策军,这两人也是和李茂贞关系不错的宦官。
06
事已至此,也算不错的结局。
但崔胤认为,自己诛杀宦官,宦官和文官已经不死不休了,因而天天劝唐昭宗屠了这帮宦官。
而唐昭宗身边又有宦官,就将他的消息透露给韩全诲。
眼看宦官们抱团,崔胤背靠朱温,决定让朱温前往长安,诛灭这帮宦官。
得知朱温向长安进发,韩全诲恐惧不已,立即带着唐昭宗前往凤翔,投靠李茂贞。
朱温得知唐昭宗走了,就打算回去了,毕竟还要防备李克用呢。
谁想到崔胤不依不饶,派遣使者陈述利害,坚持让朱温勤王,没办法,朱温又上路了,一路打到凤翔城下。
李茂贞自知不是朱温的对手,每天龟缩着不战,又寻求李克用帮助,让李克用出兵打朱温的地盘,分担一下压力。
一听李克用出兵了,朱温直接带兵回去督战,李克用不敌,败退晋阳,李茂贞寻找外援的计划失败。
与此同时,西边王建还趁火打劫,李茂贞更不敢出兵了。
朱温这边一连围了凤翔几个月,恰逢秋雨绵绵,不少士卒都患病了,眼看打不下,朱温打算退兵。
高季兴就劝朱温,说天下人都看着你呢,眼看李茂贞穷困已极,怎么能退兵呢?
朱温自然明白,但李茂贞就是不出来,有什么办法呢?高季兴就自告奋勇诈降,成功吸引李茂贞出兵,朱温趁机将凤翔军杀的七零八落。
被围几个月后,凤翔城的粮食都吃完了,每天都有人饿死,不想饿死的只能人吃肉。
唐昭宗虽然没有落入吃人的境地,但每天也只能喝粥,其他宗室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每天都有不少宗室饿死。
对于唐昭宗来说,这一仗不管谁赢,自己结局都不会好到哪里,反正都是被胁迫,总比饿死强,就劝李茂贞投降。
李茂贞也明白,继续坚持下去也不是个事,就同意了。
07
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李茂贞诛杀了韩全诲等人,又拱手送出唐昭宗。
路上,朱温一把鼻涕一把泪说来晚了,唐昭宗那个感动啊,当即解下玉带赐给他,君臣痛哭一场,而后朱温在前牵马执鞭,一连走了十多里,仿佛大唐忠臣。
但回到长安后,朱温立马换了一副面孔,将宦官势力全部处死,至此,呼风唤雨一百年的宦官势力烟消云散。
至于神策军,则交给崔胤。
崔胤满心欢喜,以为可以掌权,但没想到却招来一头猛虎,朱温走后,留下侄子监视朝廷一举一动,唐昭宗彻底沦为傀儡。
唐昭宗折腾了一圈,没想到居然折腾成了傀儡,心里苦闷可想而知。
至于崔胤招来朱温后后悔不已,打算扩充神策军反击,朱温就顺势派自己人应募入伍,反而控制了禁军,而后借机处死了崔胤。
没了崔胤,朱温彻底放开手脚,为了更好控制唐昭宗,就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唐昭宗百般不肯,朱温忍不住,直接派兵将其“请”到洛阳。
天复四年(904年)正月,唐昭宗正式“下令”迁都,刚走没多久,朱温就下令彻底拆毁长安皇宫。
至此长安彻底沦为废墟,再也没有成为都城。
一路上,唐昭宗慢慢吞吞,想搞衣带诏,让王建、杨行密、李克用勤王,却被朱温截获。
朱温岂是这么好说话的?当场处死唐昭宗身边的二百多个侍从,而后换上自己的人马,唐昭宗彻底成为孤家寡人。
四月,唐昭宗终于到了洛阳了,随即改元“天祐”。
至此,朝政大权,都在朱温手上,他开始谋划改朝换代之事。
但唐昭宗毕竟是十几年的大唐天子,群臣里也有威望,加上唐昭宗不断配合周边藩镇对自己不利,气的朱温决定废了他。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睡梦中的唐昭宗被弑杀,拥立李晔第九子,时年十三岁李祚登基,改名李柷,是为唐哀帝。
说实话,唐昭宗继位的时候,大唐还能有效的统治关中,手中还有禁军,宦官虽然掌权,但却低于皇权,藩镇虽然处于独立状态,但很多时候,藩镇还是要承认大唐正统和供给的。
局面虽然是天崩开局,但至少比汉献帝要好很多。
可惜唐昭宗资质平平,偏爱折腾,几个重大的决策都有严重的失误,让大唐这架破车继续滑向深渊。
如果唐昭宗继位后不折腾,至少还能以名义的天下共主再续下去,总比被朱温逮到洛阳去宰掉这个结局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