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通用的固定名词,当然也是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
但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谁首先提出的?是哪个时代提出的?
也许有人会上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与中国、华夏等概念相提并论,与中原、中土等概念等量齐观……
但其实都不是。
历朝历代以至清末,并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梁启超最先提出来的,那是在1902年,也只有百年历史。
也就是说,近现代才有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后来逐步为知识界、政府、政治家所普遍认可,即使是立场不同。
近代打开世界之门后,华夷之辩演变成了中西之辨,西方列强的炮火激发了爱国主义,而爱国主义催生、催化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强化了中国各民族对外“一个”民族的共同身份,加上中华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以及清朝以来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中华民族概念自梁启超提出之后不胫而走,深入人心,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可和接受。
由此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更加紧密,更加根深蒂固。
如今提起中华民族,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民族精神高高飘扬……
尽管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只有百年历史,但之所以为国人普遍认可,关键在于“大号是中华”。
因为,“中国”、“中华”以及中华文明,才是全国各族人民多元一体的精神核心。
1.中国
中国这个概念自古有之,最早见诸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宅兹中国”的铭文。
中国者,中心之国、核心之国也。其义有三:一是地理中心,二是政治中心,三是文明中心。
地理中心,山水绕之;政治中心,众星拱之;文明中心,日月照之。
在历史上,中国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如水满则溢,其地域的波心效应和文明的溢出效应逐步增强。
2.中华
中华二字结合了"中国"与“华夏”之意,体现了中心与光华的内涵,字意为“中央之地,光华灿烂”。
同时华字代表着华夏族,华夏这个概念更宽泛,本身已经超越了“中原”“中土”的概念。
华夏族与其他部族最初存在着华夷之分,在华夏族的四个方位大致生活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部族。
但根本而言,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多为华夏族的支流,比如据史记记载,匈奴人实际上就是夏王朝的苗裔,也就是夏的后人。
而且,“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早在孔子时代,就明确只要秉承的是中华文明,就可视为“中国”,就是华夏族,就属于中华文明。
3.中华文明
所谓文明,形象一些说,就是相对稳定、正大光明的文化气场。
在中华文明这一伟大的气场中,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无论是居于主导的汉化或者一定程度的胡化,所谓华夷,始终在不断同化中获得深度融合,直至华夷之辩以至“夷”这个概念完全淡出历史的舞台。
这种同化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有强同化,也有弱同化。
举几个例子,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是主动的;南方百越地区逐步接受北方文化,主要是被动的;
秦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等策略,这是强同化;而蒙古族建立大元,军事强势,但文化弱势,征服者在文化上秉承了中华正统文化——这是弱同化。
历史上,不少少数民族建国,都秉承的是中华文明正统。这些大一统的朝代其实也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朝代,都是以中华文明为正统的朝代。
同化的关键是文化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同化往往不是单向的,而是是双向的、多向的,兼具辐射性和融合性,这特别体现在大一统的朝代,比如唐宋元明清都是民族大融合的朝代,文化辐射力也非常强。
概而言之,中华民族姓中华。
作为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历史上从没有断灭的文明,毫无疑问,中华文明是一个具有大一统特征的文明,一个拥有强大生命力、核心凝聚力和伟大辐射力的文明。
中华文明不仅最初就是一种核心文明,而且21世纪正在成为一个集大成的文明,由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明。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