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S去世的这段时间里,围绕她安葬的争论层出不穷。
已经过去了18天,然而安葬问题却愈发复杂。
从舆论的热议开始,到汪小菲与小S之间的争执,再到随后暴露的账户封禁,以及几次悼念引发的争论,这一切似乎都将人们引向了更加复杂的境地。
原本以为一切都将落下帷幕,结果却传来了树葬时间推迟的消息。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场家庭闹剧究竟何时才能迎来结束呢?
小S与具俊晔:安葬问题再度争执这次的矛盾主要围绕小S和其现任丈夫具俊晔展开。
小S在此事上可谓是态度明确。
根据台媒的报道,原定于本周举行的树葬仪式因家属意见分歧而被迫推迟。
具俊晔因文化差异及情感考量,明显反对树葬方案,并主张为大S保留传统墓地,此事尚在协商阶段。
大S生前曾明确表达过希望以环保形式安葬的愿望。
然而,树葬依旧不被所有家属认可。
树葬不设立墓碑、不保留墓地,骨灰将直接撒入树旁土壤,面临未来土地整理的二次处理。
小S通过经纪人曾确认会遵守姐姐的遗愿,骨灰暂存于信义区的豪宅,待安葬申请获批后再行树葬。
但具俊晔则坚持传统的安葬方式。
在他看来,树葬虽然环保,但无法提供固定的祭拜场所。
随着时间推移,两个尚在成长的孩子未来将如何追思母亲,成为他无法回避的问题。
他主张购买墓地或设立骨灰塔,以便未来能持续悼念,强调这是对妻子的最终尊重。
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在韩国文化中,墓地通常是家族情感的核心。
这种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的冲突。
目前大S的骨灰已在家中被存放了19天。
在此期间,S妈与小S的丈夫许雅钧已经现身于豪宅,似乎在就安葬事宜进行紧急磋商。
但尽管如此,双方在安葬方式的问题上仍未达成一致。
原定于本周举行的树葬因此被迫推迟。
台媒报道称,具俊晔态度坚决,一度被评价为“硬气了一回”。
而在此期间,徐家人则仍在与其进行协商。
这种延迟下葬的现象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猜疑,尤其是与高达数亿新台币的遗产分配纠纷相交织,很多人开始怀疑背后的真实动机。
大S的资产估计在6.5亿至10亿新台币之间,包括多处豪宅及投资成果。
从法律角度出发,她的未成年孩子被认定为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具俊晔作为配偶则可依法获得三分之一的遗产。
但他已经公开表示放弃继承权,所有的资产将全数转入孩子名下。
这场家庭争斗中,前夫汪小菲则通过子女的监护权间接掌握了遗产的管理权。
这使得他与大S骨灰存放的纠纷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一家人之间的争执,让整个事件的复杂性进一步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S妈最近删除了与具俊晔的合照,却保留了与汪小菲的相关影像,似乎暗示着在遗产争夺中的立场转变。
尽管家属声称不下葬是出于对大S遗愿的尊重,但外界对这条时间线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大S的骨灰在2月5日抵达台湾,两周过去,树葬的申请至今未获批准,汪小菲已开始法律程序以争取孩子的监护权。
女性安葬问题的社会探讨此次事件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女性安葬问题的深思,尤其是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安葬问题往往与“婆家优先”的习俗相互冲突。
“嫁出去的女儿,死后不入娘家坟”的观念在许多地方依然根深蒂固。
曾有一个24岁的女子因命运不幸被害,其遗骨却因婆家不安葬和娘家不接收,而无奈被封存于婆家客厅里。
贵州一名遭遇离婚的女性在病危时,被娘家以“已属前夫家”为理由拒绝接纳,最终只能在被迫的情况下在婆家院子搭棚安置。
这些习俗将女性物化为“夫家财产”,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剥夺她们的尊严。
回到大S事件,评论区的声音各异,形成两极分化。
部分人支持具俊晔的立场,认为大S作为具俊晔的合法妻子,她的身后事理应由伴侣来决定。
而另一部分人则支持徐家,认为尊重逝者遗愿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还有人提出折中的建议,试图保留树葬的同时设立衣冠冢,以便供人祭拜。
倘若具俊晔最终坚持为大S设立传统墓地,或许是他作为丈夫理智的一种体现。
虽然树葬在环保方面符合理念,但台湾树葬必须将骨灰二次研磨后撒入公共园区,且没有任何标记或碑刻。
就两名尚在幼年的孩子而言,长大后如何追思母亲,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S尽管强调树葬是姐姐的遗愿,但她的操作过程却饱含矛盾:一方面,她执意将骨灰存留在家中,激发邻居的不满;另一方面,在短短18天内,竟变更了三次安葬方案。
相较而言,具俊晔作为在法律上第一顺位的决策人,其反应则更具现实意义。
韩国的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墓地祭奠,固定的安葬场所不仅有助于孩子们保留记忆,也为他们提供情感寄托的空间。
徐家在安葬问题上的“透明化治丧”策略值得商榷。
从骨灰存放的争议到安葬方案的频繁变更,所有细节都通过特定媒体公开,这一操作既违背了大S生前“低调”的遗愿,也让原本庄重的身后事务沦为舆论枢纽。
结语大S再度引发的安葬风波似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纷争,更是关于女性尊严与世俗观念的一场拉锯战。
在面对生命的终结时,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逝去者最深刻的发生与简单的愿景。
而家庭的复杂关系与文化的多重标准,却如浮云般飘散,成为这场边界模糊的戏剧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这场闹剧何时停息,答案也许不再由外人所说,而在于那些心怀各自立场的相关者如何共同面对这最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