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给撵到了荆州。
刘备到荆州时已经四十岁,这年龄放在现在看,也不过刚算是进了中年,但在当年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的东汉末年,这已经算是高龄。
此时刘备虽然在事业上还处于迷茫期,但是他却有比事业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先整个儿子。
老刘当年不知道是之前工作太忙,还是史书记载有遗漏,总之一句话,当年四十高龄的刘备,还没有一个儿子。
为了解决儿子问题,刘备先从同姓的人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大家都算陌生的刘封。
刘备集团最重要的谋士诸葛亮,也曾有过一个养子,不过这养子后来去世了,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诸葛亮,正忙着北伐的时,但是他还是在百忙之中,抽空生了一个亲儿子,当时的诸葛亮已经四十六岁。
由此可见,刘备和诸葛亮都对儿子的事比较在意,其实不光刘备和诸葛亮,古人对于生儿子的事一直都很执着,像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宁让儿气死,莫让儿想死等等。
而且古代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古代家业的传承,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哪个儿子更优秀,就把家业传给哪个儿子。
那么这都是为什呢?
公元226年,曹魏集团的第一任皇帝曹丕去世,曹丕去世时差不多是四十岁,这个年龄挂掉,似乎在当时不算低,但是曹丕才当了几年皇帝,不过六年而已。
开国之君,是一个国家后续运作的基石,结果还没怎么指导工作,就早早的就挂掉了。
曹丕去世之后,继位的是他的长子曹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曹叡的母亲是三国大美女之一的甄氏,这个甄氏原本是袁绍的儿媳妇,后来还和曹操传出过绯闻,曹植和她也有一些不清不楚的地方,因此曹丕和甄氏关系非常不好,因此曹丕本不愿意让曹叡继位。
但是,曹丕虽然生了好几个儿子,但是这些儿子们要么死的早,要么年纪小,曹叡本人继位时,也不过二十岁左右,这种情况和刘备当年面对刘禅时差不多,根本没法做选择题。
不不过好在曹叡是个称职的皇帝,在位期间差点就把朝廷内的关系给理顺了,但是他三十五岁就挂了,本该被他折腾死的司马懿,摇身一变成了辅政大臣。
而能够真正制约司马懿这帮外姓大臣的曹家嫡系,又青黄不接,最后站出来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小曹爽,而曹叡去世时,竟然连一个亲生的接班人都找不到,最后继位的,是曹叡不到十岁的养子曹芳。
一个未成年人能干什么,大权都被曹爽给拿了去,结果最后曹爽这个资历严重不足的曹家掌权人,又被司马懿这个老同志给篡了权,就此,曹家打下的江山,算是基本易主。
如果曹丕能多生养几个健壮有才的儿子,那么他当年是不是就多了一种选择,如果曹睿早早养育一个能长成人的儿子,如果曹家那些老人能养育一批接班人,曹家的江山还会被司马懿窃取吗?
如果司马懿没有两个特别优秀的儿子,他敢篡权吗,他就不担心他前脚篡完权,还没等消化,他自己就归了西,然后有没有子嗣继承他的衣钵,然后被别人找后账吗?
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况其实也和曹魏集团的情况类似,刘备四十的时候如果不搞个养子当继承人,那他下面的人会怎么想,万一老刘挂了,咱们这伙人人怎么办,是跟着二爷,还是跟着三爷,还是我们自己干或者另投他人呢?
如果诸葛亮当年没有自己的儿子,他还能专心北伐吗,那些当时团结在他身边的同事,是不是也要想,等诸葛亮挂了之后,我们这帮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因此对于掌权者来说,继承人的问题不解决,不光会影响自己的政治理念延续,还会影响自己挂了之后,自己团队的稳定性。
对于中层人员来说,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继承人,来继承他的家业,要不然奋斗了一生的东西,就会随着他的西去,甚至在他身体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问题。
对于底层的人来说,多个直系亲属,就能给自己家多添一个劳力,自己老了病了,也有人能维持保护自己。
总之一句话,在以农业为主,且导致了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多生儿子绝对是刚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体力劳动不再是主流,女性的生产力解封,这种刚需就不复存在了,甚至生孩子都可能不再被认为是刚需,那么什么才是刚需呢?未来又会如何呢?
自我价值在活着时候的充分的实现才是刚需,至于未来,对于女性的态度只要不走回头路,那么生育观念也一定不会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