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世界中的艺术瑰宝》

鹿霦峯 2024-11-23 10:39:07

(一)北宋晚期的诞生

五彩瓷产生于北宋晚期,其产地线索为汉语拼音 “hong,jiang.”。在当时,五彩瓷是在对汝窑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创烧而成。以红、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施于釉上经二次烧制,温度在 700 - 800 摄氏度。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五彩瓷的存世器物极为珍稀。

北宋时期,北方著名瓷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为明清五彩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堪称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

(二)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从原始瓷器到成熟青瓷,再到北朝白瓷,最后发展为彩瓷,历经近二千年。唐宋时期完成了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明清时期则实现了白瓷到彩瓷的转变,明清彩瓷的发展使中国陶瓷进入了鼎盛时期。

各时期五彩瓷发展情况如下:

北宋时期,磁州窑的白底黑彩等品种为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

金代定窑釉上红彩和磁州窑釉上加彩处于釉上彩的原始阶段,为景德镇五彩瓷的出现起到了启迪作用。

元代景德镇成为瓷业生产中心,“枢府窑” 为五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清朱琰《陶说》记载:“新烧大足素者,久润。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 这反映了元代虽尚白,但五彩瓷已在酝酿之中。带有 “博陵第” 款识的元代五彩瓷器,器型较大,色彩鲜明,画工完美。

明代,五彩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洪武、永乐为初创期,此时传世品不多见,因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但从南京明故宫遗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可以看出,洪武时期五彩瓷器已初具雏形。1986 年在景德镇发现的新永乐彩瓷,进一步证实了彩瓷在永乐时期已经开创。宣德至正德为发展期,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纹饰绘样既有民俗风格,又有文人画的高雅气质,绘画题材内容丰富,图案大多使用大写意手法,十分传神。成化时期的五彩瓷技术成熟,多数用釉上彩,造型玲珑秀气、胎体细润晶莹、色调柔和绘画淡雅。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延续成化风格,最突出的品种是刻花填彩。正德时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装饰方面确立了独特风格,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绘画五彩图案为主,称为 “白地五彩”,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嘉靖、万历为成熟期,这一时期五彩瓷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开创了釉上彩色与釉下青花结合为饰的新局面。嘉靖釉上五彩以红、绿、黄、紫、孔雀蓝、黑彩描画图案,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黄上红” 工艺运用普遍,大面积使用红彩,造型多为大器。万历五彩从风格上来说和嘉靖五彩相似,但色彩更加鲜明,装饰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

清代,康熙五彩再次迎来发展高峰。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色彩丰富艳丽,造型千姿百态,制作精巧。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康熙五彩讲究色彩变化,色调由强烈变得柔和,透视感增强,颜色增多,“艳而不俗,雅而不灰”。施彩方法是单线平涂,彩色富丽娇艳,剔透明澈。除了常见的白釉五彩外,还出现了多种地五彩品种。但康熙晚期到雍正早期,在珐琅彩的工艺基础上创新了粉彩,粉彩一经出现,五彩瓷便逐渐衰落。乾隆以后,五彩瓷多与粉彩、珐琅彩并用。直到清晚期光绪时期才出现仿制康熙五彩的现象,景德镇又把五彩称为古彩。

二、五彩瓷的制作工艺

(一)传统五彩瓷制作

传统五彩瓷制作工艺独具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以烧制好的白釉器为基础,生料、矾红勾线,其他以透明色平填。这种工艺使得五彩瓷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多样,通过不同颜色的透明填充,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接着,描绘图案纹样后入窑烧烤,经 750℃至 850℃窑火烧烤而成。在这个过程中,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五彩瓷的质量和色彩表现。窑火的烧烤使得颜料与白釉器紧密结合,形成坚固而美观的表面。

最后,色彩以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色多见,有的还加饰金彩。这些色彩的搭配使得五彩瓷绚丽多彩,富有层次感。红色鲜艳夺目,绿色清新自然,黄色明亮耀眼,蓝色深邃宁静,紫色高贵典雅,孔雀绿则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而金彩的加饰更是为五彩瓷增添了豪华与尊贵之感。

(二)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是醴陵独创的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从原料到成品近一百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这需要工匠们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确保瓷器的质量和美观。

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双勾分水填色等技法,画面平滑光亮,有饱满水分感。自制釉下色料使得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色彩更加鲜艳、持久,双勾分水填色技法则使得画面更加细腻、生动,富有立体感。

经高温烧制,釉形成玻璃质,莹润光洁,所用颜料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耐酸碱。高温烧制使得釉面形成玻璃质,不仅增加了瓷器的硬度和耐磨性,还使得瓷器更加莹润光洁,美观大方。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的使用,使得颜料更加稳定,耐酸碱,不易褪色。

坯件成型后须经 800℃素烧,提高坯件强度,彩绘后以 1350℃—1410℃高温烧制出成品。800℃素烧可以提高坯件的强度,使其在后续的彩绘和高温烧制过程中不易变形、破裂。1350℃—1410℃的高温烧制则可以使颜料与釉面充分融合,展现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独特魅力。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从原料的选择到成品的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呵护。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醴陵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三、五彩瓷的特点

(一)色彩特点

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等五色彩料为主,色彩丰富繁多,五彩斑斓。

五彩瓷的色彩丰富多样,红的鲜艳、黄的明亮、绿的清新、蓝的深邃、紫的高贵,这五种基本色调相互搭配,在瓷器表面交织出绚丽多彩的画面。无论是细腻的纹饰还是宏大的图案,都能展现出五彩瓷独特的魅力。其色彩的丰富程度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艺术世界,每一件五彩瓷都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以红彩为主,色彩对比强烈,层次分明。

在五彩瓷的色彩体系中,红彩占据着主导地位。鲜艳的红彩与其他色彩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使色彩更加鲜明,还赋予了瓷器层次感。红彩的突出运用,使得五彩瓷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让人一眼就能被其独特的色彩魅力所吸引。例如在一些五彩瓷作品中,红彩被用于描绘花朵的花蕊、动物的眼睛等关键部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清两代五彩瓷在色彩运用和审美上有所不同,如明代嘉靖、万历时期 “红浓绿艳”,清代康熙五彩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以 “红浓绿艳” 为特色。此时的红彩浓郁鲜艳,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绿彩则鲜艳夺目,仿佛初春的嫩叶。这种色彩搭配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展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而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在色彩上则更加沉稳。红彩不再那么浓烈,而是呈现出一种内敛的热烈。色彩的运用更加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既不失热烈的氛围,又不会显得浮躁。康熙五彩瓷的色彩沉稳而富有深度,给人一种大气、庄重的感觉。

(二)工艺特点

传统五彩瓷为釉上彩装饰方法,有坚硬的质感,又称 “硬彩”。

传统五彩瓷采用釉上彩的装饰方法,将各种色彩的颜料绘制在已经烧制好的白釉瓷器上,再经过二次烧制而成。这种工艺使得五彩瓷的表面具有坚硬的质感,颜料与釉面紧密结合,不易磨损。“硬彩” 之名也由此而来。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需要精确地掌握颜料的调配和烧制的温度,以确保色彩的鲜艳度和质感的坚硬程度。这种精湛的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醴陵釉下五彩瓷采用 “三烧制” 法,烧成温度高达 1380 度至 1420 度,产品釉面光洁细腻,轻薄透明,质地精良。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制作工艺独特,采用 “三烧制” 法。首先进行素烧,提高坯件的强度;然后进行彩绘,运用自制釉下色料和双勾分水填色等技法,使画面平滑光亮,富有饱满的水分感;最后进行高温烧制,烧成温度高达 1380 度至 1420 度。在这样的高温下,釉面形成玻璃质,光洁细腻,轻薄透明,质地精良。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操作,这也使得醴陵釉下五彩瓷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三)艺术风格

纹饰造型简练,结构严谨,绘画技法多样,既有传统的中国画风,也有取法西洋画法的作品。

五彩瓷的纹饰造型简练,结构严谨。无论是传统的中国画风还是取法西洋画法的作品,都能体现出这一特点。传统的中国画风注重线条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态,再通过色彩的渲染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而取法西洋画法的作品则更加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表现,运用透视、明暗等技法,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这种绘画技法的多样性,为五彩瓷的艺术风格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醴陵釉下五彩瓷色泽极为丰富,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能满足不同题材的需要,具有现代装饰画风格和写实的花卉禽鸟等纹饰。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色泽极为丰富,各种色彩相互搭配,既鲜艳夺目又不失高雅。“艳而不俗,淡而有神” 是对醴陵釉下五彩瓷色泽的最好形容。这种丰富的色泽能够满足不同题材的需要,无论是描绘花卉禽鸟等写实题材,还是表现现代装饰画风格的抽象题材,都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五彩瓷的价值

(一)艺术价值

五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色彩、绘画、造型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

五彩瓷的色彩丰富多样,以红、黄、绿、蓝、紫等基本色调为主,相互搭配,创造出五彩斑斓的效果。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如红色鲜艳夺目,黄色明亮耀眼,绿色清新自然等。这些色彩在瓷器表面交织出绚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绘画方面,五彩瓷的纹饰造型简练,结构严谨。传统的中国画风注重线条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态,再通过色彩的渲染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取法西洋画法的作品则更加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表现,运用透视、明暗等技法,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为五彩瓷的艺术风格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造型上,五彩瓷既有传统的器型,如盘、碗、罐等,也有创新的造型,如大缸、大罐、大盘等。这些造型挺拔、线条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五彩瓷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五彩瓷的发展经历了从北宋晚期的诞生到明清时期的成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创新。例如,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初创期的洪武、永乐年间,传世品不多见,但从南京明故宫遗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可以看出,五彩瓷器已初具雏形。发展期的宣德至正德年间,五彩瓷的制作技艺逐渐成熟,色彩更加丰富,绘画题材内容广泛,图案大多使用大写意手法,十分传神。成熟期的嘉靖、万历年间,五彩瓷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开创了釉上彩色与釉下青花结合为饰的新局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层次分明,装饰图案题材广泛、构图饱满、线条流畅。

清代五彩瓷在继承明代五彩瓷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康熙朝是清代五彩瓷器的鼎盛时期,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使得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还广泛采用描金技法,装饰效果更加富丽堂皇。雍正、乾隆时期,虽然五彩瓷器逐渐趋于衰落,但仍有一些精美的作品传世。

(二)历史价值

五彩瓷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变化。

从经济方面来看,五彩瓷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明代中期,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市场,大量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的生产达到了鼎盛,这与当时的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清代康熙朝,五彩瓷再次迎来发展高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文化方面,五彩瓷的装饰图案题材广泛,包含了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几何纹样与吉祥图案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人物装饰纹样多表现戏曲故事人物、传说中的神仙居士等,反映了当时的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吉祥纹样如 “莲生贵子”“福”“寿” 等,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审美方面,五彩瓷的色彩运用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变化。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以 “红浓绿艳” 为特色,体现了当时崇尚华丽、富贵的审美风尚;清代康熙五彩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气、庄重之美的追求。

作为历史文物,五彩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文化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彩瓷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宋晚期的诞生到明清时期的成熟,五彩瓷的制作工艺、色彩运用、装饰图案等方面都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五彩瓷的装饰图案题材广泛,涉及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通过研究五彩瓷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

(三)市场价值

清代五彩瓷器在市场上价值因品种、品相、存世量等因素而异,品相好的珍品价格较高。

清代五彩瓷器的品种繁多,包括官窑器和民窑器。官窑器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水平较高,民窑器则更具民间特色。一般来说,官窑器的市场价值相对较高。

品相是决定清代五彩瓷器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品相好的五彩瓷器,器型完整,绘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市场价格较高。而品相较差的五彩瓷器,市场价值则相对较低。

存世量也是影响清代五彩瓷器市场价值的因素之一。存世量稀少的五彩瓷器,往往受到收藏家的追捧,市场价格较高。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升温,五彩瓷的市场价值不断攀升,一些精品价格屡创新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收藏市场的升温,五彩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收藏家的关注和追捧。其市场价值不断攀升,一些精品价格屡创新高。

例如,康熙五彩瓷器在拍卖市场上表现出色,一件康熙五彩贴塑群仙祝寿图大棒槌瓶在中国嘉德 2021 春季拍卖会上以 3680000 元的价格成交;清雍正五彩二月杏花花神杯在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以 2242500 元的价格成交。这些高价成交的五彩瓷器,充分体现了五彩瓷在收藏市场上的价值和魅力。

0 阅读:21
鹿霦峯

鹿霦峯

中国风的文字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