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旧书新知|胡春晖:因书结缘访葛文

王晨曦啊 2025-04-01 11:54:41

田间,被誉为“时代的鼓手”及“擂鼓诗人”的文学家,参与了首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他利用自己的稿酬,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北沿购置了一座四合院,现今这里被称为“田间故居”。他的妻子葛文,同样是一位作家。1944年,戎冠秀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被授予“子弟兵的母亲”的荣誉称号。1949年,她受邀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了“开国大典”,多次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是全国“双百”人物之一。1945年,田间创作了长诗《戎冠秀》。在那段时间,他白天与众人一同前往史家寨参加群英会,夜晚则在豆油灯微弱的灯光下写诗。初稿完成后,田间一字一句地将诗歌读给戎冠秀听。诗中描述了:那位好心的老人是谁?她的名字是戎冠秀。她住在哪里?下盘松是她的家乡;军民亲如一家,生死相依;你和子弟兵,心连心,共生死……

2015年春季四月时分,我于网络平台上发现《天安门赞歌》一书出售,随即迅速购入。彼时,田间先生已离世。鉴于我对书籍及签名题跋本的喜爱,加之对田间先生的深深敬仰,我决定请葛文先生签名留念。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是军民深厚情谊的体现。为此,我请求李耿成先生代为转达此意愿,他欣然应允。葛文先生与戎冠秀女士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在战争岁月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李耿成先生到访时,葛文先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见到《天安门赞歌》一书,葛文先生赞叹道:“此书状态极佳,实属难得,应当妥善珍藏。”随后,葛文先生认真地在书上签名并加盖印章,并即兴赋诗:“民族之魂无价宝,红色经典传颂久,坚韧不拔精神贵,珍藏典籍扬美名。”

随后,葛先生给我寄来了数封信件,内容涵盖书籍及书中人物,鼓励我勤奋读书与学习,并赠予我书籍以及亲手用毛笔书写的诗作《地雷阵颂》与《峰顶棒槌吟》。此外,他还在我珍藏的田间作品上亲笔签名并加盖印章。葛先生于2022年离世,享年一百零二岁。通过与葛先生的交往及接触其相关的书籍、信函与签名,我深刻感受到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一辈人士所拥有的淡泊名利、心胸开阔、积极向上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些对我来说是无价的精神瑰宝,同时也是书香与文化的延续。

新篇:十日漫谈·古籍新悟|胡春晖:书为媒访葛文记胡春晖与葛文的相遇,源自对书籍的共同热爱。这份因书而起的情谊,让他踏上了探访葛文的旅程。胡春晖对旧书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常常在书海中寻觅那些被时光遗忘的宝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葛文关于古籍研究的文章,文字间流露出的深厚学识与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萌生了想要亲自拜访葛文的念头,以书为引,探寻更多古籍中的新知。经过一番准备,胡春晖终于踏上了探访之旅。当他站在葛文的书斋前,心中充满了期待。门扉轻启,他见到了这位在古籍研究领域颇有声望的学者。葛文热情地接待了他,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交谈中,胡春晖感受到了葛文对古籍的深厚情感与执着追求。葛文不仅分享了自己在古籍研究中的心得与体会,还向胡春晖展示了珍藏的古籍善本。这些珍贵的书籍,仿佛穿越时空的信使,让胡春晖领略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与智慧。此次探访,让胡春晖收获颇丰。他不仅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挚友,还在古籍研究中获得了新的启示与感悟。他深知,这份因书而起的情谊,将成为他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回望这段经历,胡春晖感慨万分。书籍,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传承了文化,还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他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葛文一起,在古籍的海洋中遨游,探寻更多未知的世界。

出处:撰稿人:胡明辉在当今社会,信息流通迅速,知识更新迭代频繁。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不断涌现。面对这样的环境,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成为了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胡明辉在其文章中探讨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他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意味着,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技能,在今天可能已经不再适用。因此,人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我,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文章进一步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工作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在职场竞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显得尤为重要。胡明辉还提到,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只有愿意接纳新事物,勇于尝试,才能在变革中找到新的机遇。同时,他还鼓励人们要勇于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通过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总的来说,胡明辉的文章呼吁人们在时代变革中保持警觉,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