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
在医院的住院部,我曾听闻一段令人感慨万分的见闻。同一间病房,三位老人,同样的病症,却演绎着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2号床的病人,儿女绕膝,轮流侍奉,孝心可嘉;3号床的病人,有老伴相伴,风雨同舟,共度难关;
而1号床,那是一位78岁的老者,无儿无女,伴侣早逝,孤身一人,起居饮食,皆需自力更生,颤颤巍巍,令人心酸。
住院部的医生感慨道:“同病相怜,却人生各异。”王小波曾言:“中年之后,方觉世间唯有家人可贵。”岁月流转,人情冷暖,至老迈体衰时,方知最亲之人,不过三人而已。

01
常伴左右的子女:孝心如水,润物无声
《人世间》中,周母对周秉昆言:“吾儿虽平庸,却最贴心。”周秉昆,非如兄姐般才华横溢,亦非官运亨通,只是酱油厂一普通工人。然兄姐远走高飞,唯他常伴母侧,侍奉左右。
周秉义、周蓉,自幼聪慧,学成之后,一官一学,皆有所成。然彼等心怀壮志,远走他乡,鲜少归家。唯周秉昆,守家护母,于母亲瘫痪之时,日日按摩擦洗,无微不至。
古人云:“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人之老矣,所求何物?不过幸福安康,有人相伴。而此幸福,离不开身边那知冷知热之子女。故当善待常伴之子女,彼虽非才华横溢,却能于你最需之时,伴你左右,共度余生。
子女如蒲公英,随风飘散,唯那守家之子,如磐石般坚定,伴父母终老。珍惜此份孝心,如润物之细雨,虽无声却滋养心田。

02
共度晚年的伴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晚年之伴,乃生命中最温暖之依靠。杨绛与钱钟书,相识于1932年,自此携手,共度半个世纪风雨。
然生命无常,钱钟书病倒于1994年,四年病床,杨绛不离不弃。她曾言:“我只愿比你多活一年,以照顾你。”八十高龄,杨绛奔波于医院与家之间,亲手烹饪,悉心照料,只为成为钱钟书之依靠。
老伴,乃爱人,更胜亲人。从青丝到白发,从相知到相守,伴侣乃一生中最长久之伴。虽有争吵,有抱怨,然始终不离不弃,携手共度。
古人云:“少年夫妻老来伴。”此份陪伴,如冬日之暖阳,如夏日之凉风,让人在疲惫时有人搭手,病时有人喂饭。珍惜伴侣,善待彼此,共抵风雨,共克时艰。

03
最大的依靠,是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人生无常,晚年幸福常事与愿违。年岁渐长,身体渐弱,生活处处无奈。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孝心抵不过现实,老伴或先离去,人生末路,终归只能靠自己。故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年岁月长,需多做准备,留足底牌。
其一,充实钱包。钱乃生活之基,养老之本。平日里多多存钱,老时守住养老金,方能抵御人生风险。
其二,养护身心。健康乃最大之资本。人老易病,身弱难支。故需均衡饮食,多多走动,保持豁达心态。身心俱佳,方能晚年体面无忧、幸福老去。

古人云:“有计划不乱,有准备不忙。”趁时光正好,珍惜此生最亲之人。年轻时善待子女与伴侣,亦照顾好自己。人老时,有亲人相伴,有底牌在手,此生足矣。
岁月如梭,人生如梦。至老迈时,方知最亲之人不过三两。愿你我皆能珍惜身边之人,善待自己,共赴人生之旅。于风雨中相携前行,于夕阳下共赏余晖。此生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