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沉迷打坐的书生,用35天击败了一支十万人的叛军。一个筹谋造反几十年的藩王,被一张白纸打得溃不成军。一个整天泡在山上讲心学的文弱书生,用三招就让叛军不战而溃。
这不是武侠小说,这是明代历史上最魔幻的一幕。主角们的身份更让人跌破眼镜:
一个是整天扮成商人逛街的皇帝,一个是痴迷于百年前朱棣造反剧本的藩王,
还有一个是把打坐当成日课的巡抚。这场历史大戏,处处透着荒诞,却又处处显露人性。
他要造反,全江西都知道,为什么没人管?
正德十四年的江西,一股诡异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南昌城。宁王朱宸濠府上的灯火,连着好几个月都亮到大半夜。街头巷尾都在传,宁王府正在秘密招兵买马。
当时的江西巡抚孙燧走马上任时,他的夫人拉着他的手泪眼婆娑:"这南昌城就是个火药桶,你又何必去趟这趟浑水?"孙燧抚着夫人的手,苦笑道:"朝廷的官帽子戴在头上,总不能眼看着藩王要造反,自己装聋作哑吧?"
可就在孙燧赴任的路上,他就发现了不对劲。一路上但凡经过的城镇,当地官员私下都会递给他一个眼色:宁王不好惹,少管闲事。
到底有多不好惹?前任巡抚莫名其妙暴毙,上上任巡抚也是死得不明不白。再之前的两任,干脆连一年都没捱过,就主动告病回乡。这些大佬们宁愿丢官放弃前程,也要远离南昌,图的是什么?
更让人瞠目的是,江西境内的山贼土匪,突然之间变得异常嚣张。他们不再东躲西藏,反而大摇大摆地在街上晃荡。地方官员见了,非但不抓,反而绕道走。
这些土匪背后的靠山是谁?但凡在江西待过的人都心知肚明。宁王府的家丁,大半都是从这些亡命之徒中挑选的。一个藩王,养着数千名刀口舔血的亡命徒,这事传到京城,朝廷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为什么?
因为宁王在京城有两张王牌:当朝第一太监刘瑾,和首辅杨廷和。
刘瑾是什么人?这位太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但凡官员出入京城,必须孝敬他白银。不给?那就等着倒霉。宁王每年孝敬他多少?没人知道具体数字,但据说光装银子的箱子就用了好几口。
杨廷和就更有意思了。这位名相表面上正气凛然,暗地里却左右逢源。他私下对亲信说:"宁王要是成了,咱们是功臣。宁王要是败了,以咱们的地位,谁又能把我们怎么样?"
就这样,在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人人都知道宁王要造反,却又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六月十四那天,宁王府设宴,请来江西文武百官贺寿。孙燧一进门就看见满院子穿着铠甲的士兵。这那里是什么贺寿宴,分明就是鸿门宴。
果然,酒过三巡,宁王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说当今皇帝朱厚照不是明孝宗亲生,是太监李广从民间抱来的。太后已经知道了这个秘密,特意让他起兵清君侧。
这番话一出,满堂肃静。文武百官们面面相觑,有人吓得手中的酒杯都掉在了地上。
你说这事闹的,上百年的谋反计划,就这么在一场酒宴上摊了牌。这位宁王,是真以为天下人都跟他一样,等着反朝廷吗?
三十五天速败:谁在下一盘大棋?
宁王朱宸濠做梦也想不到,他筹谋多年的造反大计,就这么被一个文弱书生给破了。
这个书生是谁?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在江西人眼里,这位赣南巡抚整天捧着书本,要么坐在山上打坐,要么跟学生讲心学。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可就是这么个整天谈心的书生,用了短短三十五天,就把号称拥有十万大军的宁王摁在地上摩擦。
宁王造反那天,王守仁正在山上跟学生讲课。有人火急火燎地跑来报信:"大事不好,宁王反了!"学生们吓得脸色发白,王守仁却悠悠地放下手中的书本:"无妨,这事不出一月,必定平息。"
学生们还在纳闷,就见王守仁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写了几个字:钦差总督。
"老师,这是何意?"
"宁王既然要造反,朝廷必定会派钦差来平叛。与其等朝廷的公文,不如我先把这个职位领了。"
这操作,够狠。他连圣旨都等不及,自己先任命自己为钦差。更绝的是,他派人把这张委任状贴在各个城门上,底下就盖了个普普通通的巡抚印。
你说这公文靠谱吗?一点都不靠谱。可当时的官员看到这张告示,竟然没一个人怀疑。
为什么?因为王守仁太了解人性了。在那个特殊时期,所有官员都在观望,都在等着看风向。他们最怕的就是站错队。而王守仁这张告示,就是给这些观望者指了一条明路。
更高明的是,王守仁知道宁王府里藏着不少探子。这些探子看到告示,立马会报信回去:朝廷已经派了钦差来平叛。
宁王一听这消息,顿时慌了神。他原本打算先控制江西,再慢慢图谋后路。可现在朝廷反应这么快,他的如意算盘全打乱了。
王守仁这招"虚张声势",打的就是心理战。
接下来,他又使出一招"离间计"。他让人暗中散布消息:宁王的大将王汝贤有通敌之嫌。这消息传到宁王耳朵里,他二话不说就把王汝贤给砍了。
结果呢?王汝贤一死,军心大乱。宁王的亲兵们都在想:主子连自己的老部下都说杀就杀,我们这些新投靠的,会有好下场吗?
三十五天后,当朝廷的正式公文姗姗来迟时,宁王已经被五花大绑地押在了大牢里。
你说宁王输在哪里?表面上看,是输在了战术谋略。可实际上,他最大的失误在于不懂人心。
他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心都是活的。在明晰的选择面前,人们只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方。而王守仁,恰恰就是最懂这一点的人。
三十五天,一个谋反了几十年的藩王,就这么被一个书生给玩崩了。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大的讽刺:不是成王败寇,而是高明的谋略者才配赢得胜利。
百年怨恨:一个藩王的心理阴影
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与其说是一场政治谋划,不如说是一个延续了百年的家族执念。
话说到永乐年间。当时的建文帝把藩王们管得死死的,连府门都不让随便出。朱棣看不下去了,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他对其他藩王说:"你们跟着我干,将来天下就是咱们的。"
结果呢?朱棣当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削藩。那些支持过他的藩王,一个个目瞪口呆:这不是说好的天下共享吗?
朱棣笑着说:"天下是朕的,你们还想分一杯羹?做梦!"
从此,藩王们的日子更难过了。不但不能出门,连府里养多少下人都要登记。要是府里多了几个人,那就是死罪。
可你说怪不怪?朱棣对所有藩王都横眉冷对,唯独对宁王府的祖先格外优待。为啥?因为当年造反的时候,宁王府出了大力。
这一优待,可给宁王府惯出了毛病。一代代的宁王都觉得自己跟别的藩王不一样,心里头总惦记着那句"天下共享"的承诺。
到了朱宸濠这一代,这种心理更严重了。他从小就听府里的老人讲:"要不是咱们府上帮忙,朱棣能当上皇帝?这江山,有咱们一份!"
你说这话听多了,能不想造反吗?
更要命的是,朱宸濠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画。画的是当年朱棣起兵时,他们家老祖宗跟朱棣称兄道弟的场景。他每天对着这幅画发呆,眼睛里都要喷出火来。
"凭什么朱棣可以造反当皇帝,我就不行?"这句话,朱宸濠不知道在心里念叨了多少遍。
更绝的是,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永昌"。这是什么意思?"永"取自永乐,"昌"取自南昌。摆明了是要步朱棣的后尘啊。
宁王府的大管家见了直摇头:"王爷,您这不是明摆着要造反吗?"
朱宸濠哈哈大笑:"怕什么?朱棣当年不也是这么干的?他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
就这样,朱宸濠开始了他的造反大业。先是暗中收买官员,每年光打点京城的关系,就花了几十万两银子。
他还专门请人写了本书,叫《江西地理志》。这书表面上是写江西的山川地理,实际上是为了将来行军打仗用的。
府里的幕僚劝他:"王爷,您这动静闹得太大了,朝廷那边会起疑心的。"
朱宸濠不以为然:"朱棣当年造反,动静比我大多了。他不也成功了?"
你看看,这人的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学朱棣。可他忘了一点,朱棣成功是因为建文帝软弱,朝廷乌烟瘴气。可正德皇帝再荒唐,朝廷里的官员可都不是吃素的。
百年的怨恨,积压在心里太久,反而让朱宸濠失去了判断力。他以为自己是在复仇,其实是在自取灭亡。
临死前,朱宸濠还在嘟囔:"朱棣能成功,我为什么不能?"
旁边的狱卒叹了口气:"王爷啊,您这是钻了牛角尖。朱棣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这都穿越好几个朝代了,您怎么还活在过去?"
这话说得在理。有些人活在当下,有些人活在未来,而朱宸濠,却执着地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记忆里。这样的造反,不败才怪。
不疯魔不成活:一个皇帝的扮装癖
正德皇帝朱厚照正在和他的狐朋狗友们打马游街,突然有人跑来报信:"宁王造反了!"
朱厚照一听就乐了:"造反?好啊!总算有点热闹看了!"
这反应,你说正常不正常?换成别的皇帝,听说藩王要造反,肯定是又急又怒。可朱厚照倒好,竟然还嫌日子太平淡。
这位爷是个什么性子?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玩角色扮演。今天扮个将军,明天扮个商人,后天扮个江湖大侠。而且他不是随便扮扮,是要玩就玩真的。
扮将军的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总兵官朱寿",还真的带兵打仗去了。扮商人的时候,他在北京开了好几家铺子,整天跟着伙计们讨价还价。扮江湖大侠的时候,他天天泡在市井茶馆,听说书先生讲《水浒传》。
大臣们都快急疯了:"陛下,您这是玩过了头啊!"
朱厚照不以为然:"朕这叫体察民情!你们这些人整天关在衙门里,懂个屁的民间疾苦!"
你别说,他这番话还真有几分道理。那会儿的朝廷官员,大多都是书呆子。而朱厚照虽然疯,好歹还知道下基层。
可问题是,他这个"下基层"也太离谱了。有一次他扮成和尚,跑到尼姑庵里去化缘。这事要是让老百姓知道了,还不笑掉大牙?
更绝的是,他还给自己编了个身世。说自己不是皇帝,是民间的普通人。先皇驾崩时,被太监李广抱进宫里,冒充太子的。
这话要是让别人说,那就是大逆不道。可偏偏是皇帝自己说的,你说这事闹得。
朝廷里有个老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就说:"陛下,您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朱厚照眨眨眼:"怎么就自毁长城了?朕这是在体验人生!你们这些人啊,整天就知道读圣贤书,活得多没意思。"
这话说的,好像他才是活明白的人似的。
可你要说他是个昏君吧,他还真不完全是。该办的正事他还是会办,该下的旨意他也会下。就是办事的方式比较特立独行。
比如说这次平定宁王之乱,他就采取了一个奇葩的做法。他不坐在皇宫里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改扮成商人,跑到南昌城打探军情。
当然,最后还是让王守仁把事情给办了。但朱厚照这么一折腾,反倒让宁王更慌了。你想啊,皇帝都亲自来了,这阵势能小吗?
事后有人问朱厚照:"陛下,您扮成商人去南昌,就不怕被宁王的人认出来?"
朱厚照得意地说:"怕什么?朕演技这么好,谁能认出来?再说了,朕本来就不是皇帝,是李广从民间抱来的,装普通人不是正好吗?"
这话把问话的人都整不会了。这位爷到底是真疯还是在装疯?还是说,他已经把自己演到忘记自己是谁了?
也许,在朱厚照看来,当皇帝也不过是一场角色扮演。既然是演戏,那就要演得精彩一点。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疯魔不成活吧。朱厚照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活在当下,活出自我。虽然这种活法看起来不太像个皇帝,但起码他活得快活。
在这场三方博弈中,为什么最不像是在玩权谋的人,反而赢得最漂亮?
你觉得,在当今社会,王阳明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还能适用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
1.《明史·朱宸濠传》- 张廷玉等
2.《王阳明年谱》- 钱德洪
3.《世宗实录》- 明实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