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5年的国际外交舞台,本就充满了变数与挑战,而日本的一系列动作,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仿佛一场令人捉摸不透的大戏。
年初,根据澎湃新闻报道,自2024年11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在秘鲁会晤后,中日关系一度呈现出回暖的积极态势。两国防长在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期间会谈,时任日本国家安保局长秋叶刚男访华,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来华访问的日本外相岩屋毅会谈,并共同出席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进入2025年,1月13日至15日,应中国邀请,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公明党干事长西田实仁率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华,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九次会议也在北京举行,这是该机制会议时隔6年3个月后再次举行。1月17日,据界面快讯消息,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京会见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双方就推动中日农业合作交换意见,还达成了年内召开第十次中日农业副部级对话会议等共识。
与此同时,日本首相石破茂也释放出积极信号。在1月31日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石破茂表示希望“在最佳时机访华”,还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主动谈及日本发动战争的敏感历史问题,强调2025年是日本战败80周年,认为重新审视“日本为何发动战争”至关重要。这一系列举动,让外界看到了中日关系进一步改善的曙光,不少人期待着中日关系能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风云突变。据日本共同社引述多名外交消息人士称,中国外长王毅曾非正式地建议,石破茂借出席2月7日举行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式的契机访问中国,却遭到石破茂的婉拒。令人意外的是,他转身就敲定了访美行程,当地时间1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将于下周在白宫与到访的石破茂会面。
石破茂(资料图)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石破茂拒绝访华后,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动作给中日关系蒙上了阴影。1月31日,日本政府宣布拟对十余种半导体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最终用户清单”。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中日企业之间的正常商贸往来,对两国经贸合作关系造成了损害。
日本这一系列突然的转变,背后释放出的信号并不简单。从国际局势来看,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外交的重要支撑。特朗普上台后,美日关系面临着新的调整和变化。石破茂急于与特朗普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期望通过强调日本企业在美国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在能源、国防等领域作出让步,来换取美国在双边贸易等问题上的支持。这表明,尽管日本此前释放了改善中日关系的信号,但在实际决策中,美国在日本外交考量中的权重依然很大,日本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在中美之间选择了优先迎合美国。
日本国内的政治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部分反华势力出于各种目的,不愿看到中日关系缓和,他们在背后施加压力,使得石破茂在外交决策时不得不有所顾虑。此外,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使其陷入两难境地。中国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与中国加强合作能为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日本又受到美国战略的影响,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日本的外交政策出现反复。
回顾历史,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以往日本战败50周年、60周年和70周年时,前几位日本首相的表现差异巨大。“村山谈话”表达了比较深刻的反思,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执政期间,对历史的反思明显不足,安倍晋三时期甚至有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害国人民的感情,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次石破茂虽曾主动谈及历史问题,但后续的行为转变,让人对其改善中日关系的诚意产生了怀疑。
日本(资料图)
尽管日本的这一系列行为给中日关系带来了诸多变数,但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毫无转机。石破茂曾强调日本“将在广泛领域内进一步强化与中国的沟通,减少悬而未决的课题,增加合作与协作”,这说明日本政府内部并非完全不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而且,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经济领域互补性强,民间交流频繁。这些积极因素为中日关系的修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中日关系的发展态势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意义重大。日本若期望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尊重、拓展发展空间,就必须直面历史,摒弃短视决策,在中美之间寻求合理平衡。
日本需清楚认识到,只有秉持真诚态度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严格信守承诺,切实履行在历史认知、台湾问题等重大敏感事务上应尽的责任,才能挣脱历史枷锁,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反之,若日本持续不当作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与地位必将受损,最终也会危及自身国家利益。
日本(资料图)
国际社会期待日本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正确抉择,积极推动中日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为两国人民创造福祉,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