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关系微妙时刻,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要盟友戴恩斯近日结束北京行程。这场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会晤最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美方代表返程之际更以强硬姿态向中方提出两项诉求,将芬太尼管控与贸易谈判直接挂钩,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
高期待下的外交博弈作为“美国优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戴恩斯此次中国行被视作华盛顿释放的缓和信号。启程前,白宫特别安排闭门会议制定战略目标,中方亦公开表达对话意愿。观察人士注意到,美方代表团重点聚焦两大议题:扩大对华农产品及能源出口以平衡贸易逆差,以及强化芬太尼类物质跨境管控。
对话成果不及预期然而为期三天的闭门磋商结束后,美方并未如惯例公布合作成果。戴恩斯在社交媒体援引特朗普时期强硬表态,要求中方“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拦截芬太尼类物质流向美国,并明确将关税谈判与毒品管控直接关联。这种将不同领域议题捆绑施压的策略,暴露出华盛顿在核心诉求未获满足时的焦虑。
管控措施早有行动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在今年3月就发布《芬太尼类物质管控》白皮书,系统披露了包括生产备案、出口追踪在内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海关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芬太尼类物质缴获量持续下降,2022年查获量仅占全球总量的0.001%。多位国际禁毒专家指出,当前美国境内流通的芬太尼主要来自地下实验室与跨国贩毒集团,与中国合法医药出口并无实质关联。
深层症结在于制度选择分析美国药物滥用危机,其根源可追溯至社会治理的结构性矛盾。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显示,全美34个州近年陆续放宽毒品相关法律,其中15个州实现大麻合法化,7个州对持有硬性毒品仅作轻罪处理。西海岸某州甚至试行“安全注射点”政策,由政府提供清洁针具。这种“除罪化”改革虽缓解了监狱系统压力,却客观上削弱了毒品打击力度。
政治操弄难掩现实困境值得关注的是,美方将国内治理难题转化为外交筹码早有先例。2018年特朗普政府就曾以“禁毒不力”为由,对加拿大木材征收24%惩罚性关税。如今故技重施,暴露出华盛顿在平衡贸易逆差议题上的策略匮乏。经济学家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原料生产国,在合规监管领域已建立远超国际标准的体系,美方指控缺乏事实支撑。
这场不欢而散的外交接触再次印证,将复杂国内问题简单归咎他国,既无助于矛盾化解,更可能错失合作机遇。当政治算计超越现实需求,任何单边施压都难以打开真正的对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