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许光达留下一首绝笔诗去世,毛主席十分震动,下达最高指令

非凡的黑索白 2025-04-12 15:46:08

毛主席曾说:“这就像是一面清澈的镜子,专门映照共产党人自己的模样。”说这话时,他手里正拿着一份文件,那是许光达大将提交的申请书。

1955年的时候,咱们的人民解放军开始搞了个军衔制度。毛主席手里拿着那份要授衔的名单,在看到许光达的名字时,特意在下面狠狠地画了一道线,意思是想让许光达当大将军。不过呢,等这个授衔的名单正式公布出来以后,许光达大将军自己却觉得,毛主席给自己的军衔给得太高了。于是,他就自己动手写了一份申请,要求把自己的军衔往下降一降。

在授勋那会儿,挺多同志觉得自己给的军衔不够高。许光达的做法,在部队里可是树了个好榜样,这才让毛主席对他赞不绝口。但话说回来,毛主席给的评价真的偏高了吗?

【一串机枪子弹差点让他丧命】

在1959年至1965年期间,总共有1614位开国将帅得到了军衔晋升,这里面包括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177位中将以及1360位少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众多将帅当中,仅有37人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许光达大将便是这37人中的一员。

许光达大将军来自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里头就靠种那么几小块地赚点生活费。等到了该上学的岁数,好在家里人咬牙支持了他一把,让他得以走出农田,这才有了后来他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1921年的时候,许光达成功进入了长沙师范学校学习,他特别热心参与那些爱国的学生活动。过了4个年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又去考了黄埔军校的第五期炮兵专业,并且在国民革命军的第4军里当过一段时间的见习排长。

没过多久,南昌那边就闹起了大革命,许光达二话不说,铁了心要离开国民党军队。他拉上炮兵营里的几个共产党员,一块儿奔南昌去了,想投身起义。可等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起义的队伍早走了。许光达没泄气,他带着大伙儿马不停蹄地追赶,最终还是把起义的队伍给追上了。

到了1930年那会儿,贺龙带着他的红4军跟红6军碰头了,俩队伍一合计,就成了红2军团。贺龙呢,就成了这个军团的总头头,许光达则被派去当17师的师长。

往南走的路上,许光达带着红17师直奔沔阳,目的是要解决掉地主的武装力量白极会。红军平时都爱和平谈判,但这次上面下了铁令,非得让许光达把白极会给端了不可。为啥呢?因为这地方的白极会,就是被那些地主老爷操控的坏组织,老跟红军过不去,还狠心地杀害了不少红军在当地的干部,真是太可恨了。

许光达一接到命令,二话不说就带着队伍上路了。但是,要去沔阳,新沟嘴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那儿有七百多人的民团和白极会守着,要是不先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想进沔阳可就难了。

许光达瞧了瞧地形后觉得,直接从前面硬冲肯定不行,那样红军伤亡会很大。所以,他让49团的一个营在前面假装攻打,剩下的两个营则从左边偷袭,而50团则从右边作为主要攻击力量。

要想实施这个计划,许光达专门让部队等到太阳落山,天黑之后再动手。太阳刚一消失在地平线上,夜色就悄悄笼罩大地,工事上的敌人猛地听到红军进攻的号角,吓得立刻抄起枪四处张望。红军的呐喊声越来越近,敌人因为看不清红军有多少人,吓得抱成一团,只能胡乱开枪。

就在这时候,突然听到左边跟右边都响起了红军冲锋的号角,那些侦察的敌人彻底懵了,一下子全乱了套。没一会儿工夫,战斗就正式开始了,红军迅速攻下了新沟嘴的那个防守点。

离新沟嘴不远,府场那边的敌人,一听说红军把新沟嘴给攻下来了,吓得他们当天晚上就收拾东西溜之大吉了。许光达没动一兵一卒,轻轻松松就拿下了府场,并且趁热打铁,顺利把该办的事儿都给办妥了。

许光达打仗不仅靠智慧,更靠他那股子勇猛劲儿。他上战场,不光是用脑袋想策略,更重要的是他有一身过人的胆识。面对敌人,他总是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所以说,许光达打仗厉害,不只是因为他聪明,更因为他有着非凡的魄力。

红2军团后来变成了红3军团,许光达就被调去当了第9师25团的团长。1932年1月份,红3军向襄北的敌人发起了冲锋,许光达带着25团和26团,把敌人的48师特务团的6个连,还有100多个矿警给团团围住了。两边打了整整三天三夜,眼瞅着敌人就要被消灭干净了,结果敌人的增援部队又赶到了。

这场战斗虽说不是许光达军事生涯里最棘手的一次,但绝对称得上是最刺激惊险的。

听到敌军要增援的风声,师里直接下了铁令,让许光达务必在半道上拦住那些来帮忙的敌人,豁出命去也得让他们迈不动步子。许光达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带着25团就奔向了埋伏的地方,跟那些援军干上了。许光达跟战士们一块儿冲在最前头,等着敌人靠近了再一声令下开枪。前头的敌人立马倒了一片,剩下的一看这架势不妙,吓得又缩了回去。

两边正僵着呢,师部那边突然又传来新指令,说25团得赶紧穿插到敌军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中间,把敌人给一分为二。许光达一听,二话不说又带着队伍冲进了敌人的地盘。敌人一看这架势,立马抢占了好位置,加强了防守,许光达他们一时间还真是拿不下。

战斗拖到了次日清晨,两边都累得不行。就在这时,师部又发来了新指令,让25团赶紧把柳枝集那儿的敌人给解决了。许光达二话不说,直奔柳枝集,那地方有个小作坊,里头砌了两个堡垒,敌人还特意派了一个加强连驻守,常规的打法根本攻不进去。

攻打多次都没啥进展后,许光达打算亲自上前线试试。有个干部赶紧拽住他:“团长,敌人跟疯了一样,你上去太冒险了。”许光达一把甩开那干部的手,瞅了他一眼说道:“不冒险,要我们这些当官的干啥,上吧!”

到了最前线,许光达瞅了一会儿,对身边的人讲:“瞧瞧,碉堡左边有个小土包,旁边还有几棵树,咱们等会儿让一个排从那边绕过去。得等到晚上去,白天动静太大。”说完这些,他又拿起望远镜,细细地看起来。

就在那会儿,一串机枪子弹偷偷溜向许光达那边,嗖的一下,许光达眼前一黑,啥都不知道了。等他再睁开眼,已经躺在医院里了。许光达急着想了解战斗咋样了,一听说仗打赢了,心里这才踏实下来。这场战斗真是悬,医生给他动了5回刀子,那颗子弹愣是没拿出来,最后只能安排他去上海继续治。

【毛主席亲点的装甲兵司令】

许光达一到上海,这才晓得情况不妙,整个城市已经被一股白色恐怖笼罩,好多共产党人都遭到了狠心的杀害。那会儿,中央正好在筹划送一批干部去苏联深造,想着能让许光达趁机去苏联治疗,于是许光达就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前往苏联。

可能算是祸兮福所倚吧,许光达病愈之后,踏进了国际列宁学院的大门深造,这成了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在苏联的学校,图书馆有个规矩,就是书不能带出去,也不能做笔记。这对千里迢迢来这儿学习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挺不方便的。但许光达为了早点学到东西,好回到祖国,就天天待在图书馆里,下决心要把有用的知识都装进自己脑袋里。

许光达年纪虽小,但记性特别好,还有股子韧劲儿,学东西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他反复研读那些讲军事知识、武器装备的书籍杂志,没过多久,就掌握了不少本事。

1936年那会儿,苏联的东方大学特地给咱们中国红军开了个汽车培训班,教大家怎么摆弄汽车、坦克还有大炮。许光达呢,因为之前在黄埔军校就是学炮兵的,所以就被调过去东方大学深造了。跟他一块儿去的那些中国同学里,许光达学得那叫一个出类拔萃。他不仅把那些汽车、坦克、大炮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给搞懂了,还额外学会了现代打仗时候的一些战略战术。

那时候,坦克在战场上可是最灵活、最猛的武器,但对于连枪都不够用的红军来说,拥有坦克简直是天方夜谭。许光达心里头那个馋啊,但他坚信,虽然现在红军没有坦克,可谁说得准以后没有呢。

许光达为了让中国革命顺利进行,还有军队能好好建设和进步,他豁出去了,拼命地学习。这股子劲儿,为他日后能够成为新中国头一任装甲兵司令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不过有个人在背后给许光达的学习使绊子,他叫王明。王明呢,是在苏联管中国共产党事务的头儿,他硬是不让国内的消息传进来,这让许光达和其他人心里越来越不痛快。许光达看不惯这种做法,直接找王明去说道说道,结果王明非但没觉得自己不对,还把许光达给教训了一顿。

后来,许光达突然间就被隔离审查了,学习也被迫停了下来。这让他非常生气,没办法,只能一个人回国。一路上折腾了好久,许光达终于到了延安,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听说了不少许光达的英勇故事,心里头对这位“同乡”特别有好感。俩人聊了几句家常后,毛主席就关心起许光达在苏联的学习经历,接着又像老朋友一样叮嘱道:“你们在国外念了那么多书,党和军队的未来可都指望着你们呢。等你们学成归来,可得好好施展才华,为咱们的事业出力。”

从那一刻起,毛主席就开始特别留意这位拥有双重学历背景的老乡了,他开始在许光达的成长道路上给予更多的助力,让他的发展更加顺利。

许光达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战斗,他四处征战,参与了好多大战:从绥远到高家堡,再从榆林打到宜川,最后还参加了兰州战役,每一场都是硬仗。

1947年那会儿,中共中央那边的情况挺危急,安全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许光达接到命令,带着队伍急匆匆地赶到乌龙铺、曹庄这些地方,跟国民党的刘勘部队干上了。他们打了好几仗,每次都把敌人给打退了,愣是没让刘勘跟钟松的部队碰头。这么一来,中共中央的安全算是保住了,整个陕北的战局也跟着被扭转了过来。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许光达压根儿没想过自己能住进中南海,他满心打算是在大西北扎下根来。结果组织上这么一安排,他真是觉得特别光荣。有那么一天,中央的领导们在中南海商量国家大事,周恩来想到许光达之前在苏联留过学,就说想让他去外交部干活儿。

许光达听到消息后,心里直犯嘀咕,他自觉干不了这活儿,心心念念的还是想在部队里待着,毕竟那才是他的老本行,他的根。周恩来晓得他的念头后,说会琢磨琢磨这事儿。

不过许光达压根没想到,这事儿竟然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一拍大腿,当场拍板,让他去当装甲兵的头儿。彭德怀跟许光达一提这事儿,许光达立马眼睛一亮,信心十足地说:“既然毛主席让我负责装甲兵,那我下半辈子可得好好干,把所有心思都扑在装甲兵事业上。”

一开始总是最不容易,特别是要研究解放军之前从没涉足过的装甲兵领域,那更是难上天了。许光达那会儿手头能用的人才屈指可数,也就十来个人,连个正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没办法,许光达只能领着这帮人在北京前门附近的一个小旅馆里,凑在一起商量怎么“开张”。

要怎么用手头这点东西把装甲兵部队建立起来呢?许光达琢磨着,于是他把各军区坦克部队的负责人聚到一块儿,大家聊了个通宵。经过一番深入探讨,他们找到了两个最要紧的问题:第一,得把现有的坦克部队重新整编一下,让整个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第二,得马上动手搞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虽然各个野战军都配备了坦克部队,但这些坦克都是老掉牙的货色,都是从国民党那边抢来的。要把它们改造成适合现代战争的兵种,那真是难上加难。更别提了,这些部队里连个正经的领导机构都没有。

许光达没有放弃,他先是把原来的军区坦克大队给拢到一块儿,重新编成了三个师。在这之后,他又着手建了三个新的坦克团。等装甲兵司令部的领导机构一成立,许光达就马上着手搞了个装甲兵培训学校,让解放军的装甲兵部队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几番让衔,共产党中的一面明镜】

在装甲兵部队建设的关键时期,朝鲜战争突然打响。那会儿,装甲兵部队刚有点起色,就马上抽调了一个坦克团去支援前线。许光达特别想看看自己坦克团的战斗力咋样,他觉得光在后方等着不行,得亲自去朝鲜看看实际情况。

在去往前线的路上,许光达碰见了十几辆美军坦克,正熊熊燃烧着。他赶紧停车,跑过去瞧个究竟。一问才知道,这些坦克是志愿军从美军那儿抢来的。可美军怕志愿军修好再用,就派飞机把它们给炸了。

瞅着那辆被大火包围的坦克,许光达心里直犯嘀咕。咱们军队做梦都想搞到的坦克,结果被美军这么给糟蹋了,真是白瞎了好东西。许光达忍不住喃喃自语:“唉,要是当时能整一支不带武器的坦克修理队去朝鲜,说不定还能把这些坏掉的坦克修修补补,继续用上呢。”

到了坦克先头部队那儿,许光达瞅见士兵们正围着坦克挖些方坑,心里头直犯嘀咕,就开口问:“你们在坦克底下忙活啥呢?”士兵回答:“白天啊,坦克手们能在下面捣鼓机器,准备打仗,到了晚上,这儿还能当休息室,防空袭,遇到情况也能立马冲上战场。”

那时候,朝鲜已经进入了冬天,战士们直接把被子铺在了地上。那薄薄的被褥,哪能挡得住冰冷地面透上来的寒气啊。可战士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心里头就想着要把仗打好,这让许光达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

在朝鲜考察的那阵子,许光达接连走访了十几个部队,开了好几场交流会。他耐心听着士兵们的意见,同时还琢磨着怎么吸取经验。去了朝鲜这一趟,许光达更加明白了装甲兵部队有多关键,所以一回国,他就赶紧着手建了好几所坦克学校。

1955年的时候,咱们人民解放军开始搞军衔制度了。许光达这人,不管是在革命那会儿拼命,抗日战争打鬼子,还是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还有后来建设咱们自己的部队,他都出了大力气,功劳大得很。就因为这样,毛主席自己提出来,说要给他个大将军的衔儿。

但毛主席对许光达的赏识,他总是特别低调,觉得自己被抬得太高了,所以就给毛主席和军委的领导写了封请求降级的信:“我自己琢磨着,论品德、才能、资历、功劳,我其实都挺普通的……为了心里踏实,也为了公平起见,我真诚又认真地跟主席,还有各位副主席说,给我授个上将的衔,我觉得不太合适……”

那时候,不少干部都觉得给自己的军衔评得不够高,但许光达的做法在军队里可是树了个好榜样。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可乐呵了。在一次大会上,毛主席拿起许光达的“降衔请求信”,一个劲儿地夸:“这简直就是块闪亮的镜子,照得咱们共产党人清清楚楚。”

毛主席也讲过:“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大将军叫徐达,他两次平定西边,智慧和勇气在整个中原都无人能及。过了好多好多年,又出现个大将许光达,他多次谦让军衔,英明事迹传遍全国,广受赞誉!”

肯定的是,许光达请求降低军衔的事儿没被批准,最后还是给了他大将军的头衔,这也说明毛主席非常认可他的本事。许光达虽然顶着大将军的名头,但他一点都没飘飘然,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得把装甲兵部队给搞上去,这样他心里才踏实。

国庆十周年纪念那天,装甲车队缓缓驶过天安门,许光达心中满是自豪,而毛主席的脸上也绽放出了满意的笑容。

许光达这个人,性格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是个在军队里难得一见的有本事又正直的将领。可正因为这直性子,他得罪了不少居心叵测的人,导致后来在政治道路上走得特别不容易,困难重重。

1968年的时候,许光达开始剧烈咳嗽,痰里头都带着血,甚至还吐血,这状况一直拖着没见好。转眼到了1969年,许光达感觉身体是越来越不对劲了,心里头也明白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于是,他拿起笔,在《毛泽东选集》的第一页,写下了一首告别的诗。

历经百战斗猛兽,历尽艰辛心仍坚。只为百姓求自由,赴汤蹈火亦坦然。

1969年6月3号那天,许光达大将军在医院里去世了,地点竟然是厕所的马桶上。他走的时候,身边既没医生也没护士,连亲属都不在旁边。一直到他咽气那一刻,心里还惦记着对革命的忠心呢。

许光达大将军离开了人世,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告知了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毛主席听后心里头一震,他目光转向窗外,脑海中浮现出多年前初见许光达时的场景,那时许光达一脸阳光、自信的笑容。过了好一会儿,毛主席叹了口气,郑重地说:“许光达得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

1977年那会儿,许光达将军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粟裕大将军自己动手,把一面鲜红的军旗轻轻盖在了骨灰盒上头。这样一来,许光达大将的在天之灵也算是得到了安息。

1 阅读:7
非凡的黑索白

非凡的黑索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