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首禅意古诗:窗外尘尘事,窗中梦梦身。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

绮菱评情感生活 2025-04-01 12:36:36

—「01」—

窗外尘尘事,窗中梦梦身。

既知身是梦,一任事如尘。

—— 宋·范成大《十月二十六日三偈》

晨光未明时,独坐窗下,看窗外车马喧嚣、行人匆匆,皆如尘埃起落,纷扰不息。

而窗内此身,恍若浮沫泡影,于光阴中流转,似真似幻。

若悟得此身本是梦中客,又何须执着于尘世如潮的得失?

人生如戏,你我皆是戏中人。

帷幕开合间,悲欢离合不过一场虚妄。

那些追逐的功名、牵绊的情仇,终如指间流沙,握得愈紧,逝得愈疾。

若能以云水之心观世事,纵使风雨扑面,亦能安然若素。

禅意所至,不在避世,而在心无挂碍。

既知身是逆旅,何妨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任他窗外风卷云舒。

—「02」—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晨雾未散时,踏露而行,古寺隐于苍翠之间,初阳斜照林梢,似佛光轻抚众生。

循小径蜿蜒,苔痕斑驳处,忽见禅房静立,花木扶疏,暗香浮动。

山色空明,鸟雀振翅而歌,潭水清冽,倒影如镜,照见心底尘埃尽褪。

此时万籁俱寂,唯闻钟磬一声,穿云裂石,却又归于虚空。

此境非独在深山,亦在人心。

世人常困于喧嚣,殊不知清净原非外求。

若能以潭影为镜,以钟声为引,则红尘万丈,亦可作蒲团一座,静听心莲开落。

—「03」—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宋·苏轼《赠东林总长老》

溪流潺潺,昼夜不息,若佛陀说法,以广长舌宣示真谛;

青山叠嶂,默然伫立,恰似法身清净,不染纤尘。

夜幕垂落时,松风过耳,虫鸣入心,天地间皆是八万四千偈语,句句直指本心。

然此般妙意,纵是口若悬河,又如何向人道尽?

禅机如月,可映千江,却不可掬于掌中。

世人求法,往往执于文字,却不知一花一叶、一呼一吸间,早已遍藏般若。

若问如何举似人?

唯有拈花一笑,指月不言。真正的领悟,终须以心印心,如露滴荷叶,不落言诠。

—「04」—

离众多年无坐具,入山长久没袈裟。

单单有个铁铛子,留得人间煮瀑花。

—— 元·石屋清珙《山居》

结庐深山中,无蒲团可坐,无袈裟可披,唯有铁铛一具,汲泉煮茶,闲看飞瀑溅玉、山花自落。

此身虽贫,此心却富,因抛却浮华,方得天地至简。

世人多困于形役,以金玉为宝,以名利为舟,却不知一铛一瓢、一岩一壑间,自有大自在。

瀑花入铛,沸水翻腾,茶烟袅袅处,恍见红尘如雾,散尽无痕。

禅者之居,不在伽蓝,而在心无挂碍。

纵是粗衣陋器,亦能煮出三千世界的清欢。

所谓修行,不过是于烟火中见菩提,于平淡处悟真常。

—「05」—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 唐·白居易《销暑》

盛夏溽热,如沸汤蒸腾,而小院独坐,竟成清凉之境。

院中无华饰,案头无珍玩,唯有一扇旧窗半开,引清风徐来,拂面如丝。

若问何以避暑?心静则暑退,室空则凉生。

世人多以冰簟玉簟、琼浆冷泉为解暑之法,却不知燥热原是心头火。

闭目凝神时,蝉鸣渐远,热浪化烟,唯余竹影摇曳,与风共舞。

此身似寄蜉蝣于天地,忽觉万物皆轻,清凉自足。

禅意如茶,须以淡泊冲和。

若能将浮名虚利尽数抛却,则酷暑亦成静好光阴。

独得此境,非因小院幽僻,实因心无挂碍,方知清凉本在方寸之间。

—「06」—

丹气溶溶生紫烟,石齿泠泠呜玉泉。

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

—— 元·张可久《凭闲人·白云炼师山居》

山岚氤氲,丹霞染谷,紫烟袅袅升腾,如仙人吐纳之气;

石间清泉漱玉,泠泠作响,似瑶琴低诉太古之音。

居此山中,岁月无痕,唯见云卷云舒,朝暮流转,竟不知今夕何年。

世人求仙问道,多向蓬莱瀛洲,却不知云生足下、泉鸣耳畔时,已身在仙境。

白云苍狗,本是无心之物,然以闲心观之,则片云可寄平生志,一泉能洗万古愁。

山居之妙,不在丹炉经卷,而在心与云同游。

若得此境,何须骑鹤访名山?

但倚青石,目送归鸿,便觉身似云中客,不羡九霄鸾。

—「07」—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工禅房》

禅房依林而筑,远避尘嚣,门外孤峰独秀,如佛陀拈指;

阶下壑谷幽深,似众生心渊。

暮色四合时,细雨斜织,山色空蒙,翠影漫漶庭中,恍若碧纱垂地。

莲池静卧庭隅,花开如玉,不蔓不枝。

世人常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却不知此净非因水清,实因心无尘埃。

义公趺坐蒲团,眉目低垂,似与莲共语,一念不生,万籁俱寂。

修行之道,不在诵经千卷,而在庭前一步一印。

若能以莲为镜,照见本心,则纵使身处众壑纷纭,亦如孤峰独立,风雨不侵。

—「08」—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 宋·王安石《游锺山》

晨昏对坐,惟山是伴。

春时山花烂漫,秋日层林尽染,四时之景不同,而山色亘古如初。

欲买青山一角,非为占尽风光,但求老去时,能与山共枕烟霞,同听松涛。

花开花落,本是寻常,山却默然伫立,任红紫成泥;

水逝川流,昼夜不息,山亦从容如故,不随波逐浪。

此中真意,非独爱山形胜,实慕其性——不争不竞,不增不减。

人生百年,譬如朝露,而青山不老,自得大逍遥。

若能以山为友,则浮名皆可抛,宠辱俱忘怀。

山间一隅,足寄余生,因山在处,即是心归处。

—「09」—

无地堪逃俗,乘昏复到林。

半山云遏磬,深竹雨留禽。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叩门惊有客,想亦为幽寻。

—— 明·姚道衍《晚过狮子林》

暮色四合时,携一身尘烟遁入山林。

俗世如网,本无隙可逃,然步履所至,林间苔径蜿蜒,竟似引向另一重天地。

半山云雾缭绕,忽闻钟磬之声穿云而至,如梵音涤荡肺腑;

竹海深处,细雨沾衣,宿鸟敛翅,似以羽翼承托天露。

临溪观水,波光粼粼处,照见三千烦恼皆随流而逝;

俯身嗅梅,暗香幽幽时,顿觉五蕴尘埃俱化烟而散。

正欲叩门访禅,忽闻身后足音窸窣,回首但见来客披蓑戴笠,眉目间亦染山色。

原是同道中人,共赴此幽寂之约。

禅门不必深山藏,心有归处,则市井亦可作伽蓝。

世人寻幽,多向外求,却不知云遏磬、雨留禽处,早已暗藏拈花之机。

—「10」—

心空道亦空,风静林还静。

卷尽浮云月自明,中有山河影。

供养及修行。旧话成重省。

豆爆生莲火里时,痛拨寒灰冷。

—— 唐·吕洞宾《卜算子·心空道亦空》

心若澄潭,道便如潭中月影,空明无痕;

风住林寂时,方知寂静非无声,乃天地之大音。

浮云散尽处,皓月当空,山河倒映其中,恍若琉璃世界——此境不在九霄,而在方寸灵台。

世人焚香礼拜、诵经千卷,不过执相而求。

旧日修行话头,今朝重提,竟如豆荚爆裂于火中,刹那生莲,旋即成灰。

冷灰堆里拨寻残烬,方悟炽热终归寂灭,绚烂终化虚无。

修道非关丹鼎炉火,亦非枯坐蒲团。

真谛如冷灰覆火,看似死寂,却暗藏星点余温。

须以痛彻之志,拨开表象寒凉,方能见得那一点未泯的光亮,原是亘古长明的本心。

—「11」—

山中寒尽不知年,只道梅花欲雪天。

未到五更春已动,乾坤生意本无边。

—— 宋·方岳《除夜.其四》

深山岁暮,寒雾锁径,竟忘今夕何年。

唯见老梅虬枝凝霜,苞蕾半吐,似与漫天欲雪之云悄然对弈。

夜半枯坐时,忽觉地气暗涌,虽未闻惊雷,却见冻土微裂,蛰虫轻颤。

原来春意早已潜行于残冬骨髓。

世人总叹流光易逝,却不知四时轮转本无间隙。

梅花抱雪,非为抗拒严寒,而是以冰魄为襁褓,孕育下一季芬芳;

残夜未央时,乾坤已暗藏生生不息之力,如胎儿于母腹中悄然伸足。

禅者观物,不在形骸衰荣,而在气韵流转。

若悟得枯枝含春、寒灰藏火之理,则雪满千山亦作琼花飞舞,夜黑如墨恰是黎明前奏。

天地大化,本无绝境,唯人心自困藩篱而已。

—「12」—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 宋·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独步溪畔,清流如镜,俯身见天穹倒悬其中。

云絮悠然游弋,人亦仿佛踏云而行,衣袂飘举间,竟分不清是身浸碧水,还是魂入青冥。

忽而引吭长啸,空谷回响,声如裂帛,惊起栖鸟穿林。

然回应者非仙非鬼,唯见落英逐水,桃花片片随波而去,似以缤纷为符,谱一曲天地清音。

世人常叹知音难觅,却不知山水本是最痴情的听者。

云影徘徊,非为附和高歌,而是以默然相和;

流水东逝,非为追逐繁华,而是以无常示真。

若悟得此中意,则独游非孤,长啸非狂,反成与万物共舞的至乐。

禅心若水,不择清浊皆能映照万象;人生如云,看似漂泊却暗含自在轨迹。

一曲桃花水,半溪云影天,此间真意,何须他人道破?

—「13」—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 唐·王勃《咏风》

秋风肃起,穿林渡壑,扫尽尘氛。

烟岚本缠绕山腰,忽被长风撕扯成缕,推向深涧茅檐;

雾霭原弥漫石阶,转瞬卷作素练,抛向云外峰巅。

风去无痕,却似含情——拂过竹梢时轻如叹息,掠过潭面时疾如挥毫,待至日暮山寂,又悄然摇动松枝,奏起空谷琴韵。

世人多爱咏物寄怀,然风之妙,正在其无形无相、若即若离。

它不似花木可折、不似金石可藏,却以虚空之身,成造化之手:驱散混沌,勾勒山河轮廓;

抚平躁动,唤醒沉睡生灵。松涛阵阵,非风有意弄声,实乃天地借风吐纳呼吸。

人生逆旅,何妨作风?

来时涤荡浊世,去时不留牵绊。

纵使形迹渺然,亦能在山水间留下清音一缕,证此心曾经沧海,不染尘埃。

—「14」—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 宋·释守净《偈二十七首》

山泉赴壑,潺潺而下,非为奔赴江海之约,只是顺势而行;

孤云出岫,悠悠归洞,非为寻觅栖身之所,不过随风而止。

云水之道,本无筹谋,却暗合天地至理,不争高低,不择去处,自在便是归途。

世人多困于执念,如铁树求花,以金石心追逐虚妄果。

殊不知,若能如云水般无心,则铁树虽无花,亦可在心田中绽出三千春色。

枯枝可化笔,书写无字之经;顽石能作磬,敲响无声之禅。

禅者观世,不见铁树与凡木之别,但见生机如春潮涌动。

云卷云舒,原是法相;水流水驻,皆是梵音。

一念放下执着,则荆棘丛中亦有白莲盛开,陋室空堂亦成琉璃世界。

所谓“遍界春”,非外境变幻,实乃心光朗照,无处不逢源。

—「15」—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宋·释慧开《无门关・平常是道》

世人跋涉千里,欲登灵山谒佛,却不知灵山非在云外,而在方寸灵台。

晨起扫叶,暮归汲泉,炊烟袅袅处,柴门开合间,皆是修行道场。

若问灵山塔何在?低头见心光如月,抬头见眉间一念。

樵夫斫竹,农人耕田,看似碌碌尘劳,实为步步叩禅。

挑水时水桶满盈,劈柴时斧刃生风,无非以肉身作蒲团,以琐事为经卷。

灵山塔不须金瓦玉阶,但存一念清净,则挑担是礼佛,歇脚是参禅。

禅门无门,因门在心内;大道至简,因道在寻常。

莫向远空寻佛影,且看灶火明灭时,烟灰落处,早有莲花悄然绽放。

—「16」—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 明·徐贲《写意》

独倚竹榻,目送苍山叠翠,耳纳溪声漱玉。

风起时,檐铃轻颤如诵偈;雨落时,瓦甍滴答似敲磬。

客至则煮茶闲话,客散则掩扉高眠,任门外车马碌碌,庭中唯余苔痕渐深。

春桃灼灼,秋菊寂寂,花开时不曾邀赏,花落时亦无悲叹。

人事如潮,涨退皆随缘法;岁月如梭,往来不惊本心。

偶有孤鹤掠空而过,投下一影,倏尔消散,恰似红尘过客,留痕亦作无痕。

禅者观世,不在避人避事,而在喧中取静。

若得此境,则风雨可作梵呗,山水可当法侣,纵使客来客往,亦如云过寒潭,影不留波。

—「17」—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

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 五代·李珣《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

曾逐功名如捕风,而今卸甲归舟,方觉五湖烟波浩渺,春色无边。

扁舟一叶,载酒载诗,醉时卧看云卷云舒,醒时笑指鸥鹭争渡。

云水苍茫处,忽悟自由非在江湖远,而在心无樊笼。

孤岛幽居,花气侵衣,白鸥翩然落肩,似故友重逢。

市朝喧嚷,早已隔在千山外,唯闻潮声拍岸,如太古遗音。

荷衣蕙带,不染尘埃,非因衣冠高洁,实因心若澄潭,映物不留痕。

希夷之道,不在吐纳导引,而在渔歌欸乃声中,识得天地本无心。

一篙点破春水,涟漪荡开时,恍见前世今生俱是幻影,唯有此刻醉眼观山,方是真如面目。

—「18」—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

作梦中梦,见身在身。

—— 宋·黄庭坚《写真自赞五首》

头顶青丝未剃,心中已扫尘埃。

行走市井,似僧非僧,似俗非俗,恰如孤鹤立鸡群,不掩清姿,亦不傲俗目。

宴坐时,闭目如入定,睁眼却见街衢喧嚣,竟成另一重禅关。

浮生若梦,梦中复有梦。此身如寄,观身时却见身外之身——如镜照镜,影影相生,虚实交错。

执笔题诗,墨痕似偈;举杯邀月,酒气如禅。

红尘万丈,原是最难参透的公案,而破局之机,竟在柴米油盐的烟火里。

修行不必着僧衣,诗酒何妨作道场?

若能以无尘心入世,则挑菜卖浆皆可成般若;若能以梦中眼观身,则生老病死无非露电。

此身虽在红尘浪里,心已泊向彼岸孤舟。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0 阅读:3
绮菱评情感生活

绮菱评情感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