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女性患者满脸疲惫地找到我。她刚进入更年期不久,本以为只是身体会有些小变化,可没想到,尿频问题彻底打乱了她的生活节奏。她无奈地说,原本很喜欢出门和朋友聚会、散步,可现在,频繁跑厕所让她根本不敢长时间外出,一有尿意就得赶紧找厕所,生怕来不及。这种尴尬和不便,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其实,像她这样在更年期遭遇尿频困扰的女性不在少数,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讲讲这背后的原因。

更年期,是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阶段,通常在 45 - 55 岁之间。这一时期,女性身体会发生诸多变化,其中激素水平波动是关键。雌激素水平下降,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尿频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症状。据统计,约 30% - 40% 的更年期女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问题,严重影响生活。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更年期女性尿频呢?今天,作为妇科医生,我就来揪出两个隐藏病因。
病因一:泌尿生殖系统变化女性尿道在生理解剖上短、直、宽,尿道外括约肌的作用较弱。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无法维持膀胱和尿道黏膜的完整性,尿道及膀胱黏膜开始变薄萎缩。有研究表明,更年期女性膀胱黏膜厚度可减少约 30% - 40% ,这使得膀胱黏膜的保护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同时,雌激素水平下降还会导致盆底肌肉、韧带的张力下降,尿道周围组织的支持作用及闭合尿道的能力减弱。正常情况下,尿道周围组织能像 “阀门” 一样,有效控制尿液排出,可更年期时,这一 “阀门” 功能减弱,就容易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有数据显示,在更年期女性中,约 50% 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其中尿频、尿急是常见表现。
病因二:心理因素影响更年期女性不仅身体在变化,心理状态也常常不稳定。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加上生活中各种因素影响,很多更年期女性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这些心理因素,恰恰也是导致尿频的重要原因。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导致膀胱敏感度增加,稍有尿液就产生强烈尿意。有研究对 100 名更年期尿频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约 70% 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且,焦虑状态下,身体还会分泌更多应激激素,进一步影响尿液生成和排泄,加重尿频症状。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尿频,在医学上被称为 “心因性尿频”,在更年期女性中较为常见。
那么,更年期女性出现尿频该怎么办呢?首先,要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了解尿频出现的时间、频率、是否伴有尿痛、血尿等其他症状,还会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如果确定是更年期泌尿生殖系统变化或心理因素导致的尿频,可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泌尿生殖系统变化引起的尿频,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盆底肌锻炼,比如凯格尔运动。具体做法是:找到盆底肌,可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液流出,感受用力的肌肉,这就是盆底肌。然后,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微张,慢慢收缩盆底肌,保持收缩状态 3 - 5 秒,再慢慢放松,休息 3 - 5 秒,重复进行。每天做 3 组,每组 10 - 15 次,随着锻炼,可逐渐增加收缩时间和次数。坚持做凯格尔运动,能有效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尿频、尿急症状。另外,还可以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但这需要严格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因为雌激素替代疗法有一定风险,比如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所以要谨慎选择。
对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尿频,心理调节至关重要。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和朋友、家人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缓解心理压力。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像绘画、书法、唱歌等,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心情愉悦。如果焦虑、抑郁情绪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缓解心理症状,从而改善尿频问题。
更年期尿频虽然给女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只要找到病因,积极应对,是可以有效改善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到受尿频困扰的更年期女性,让大家都能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保持健康生活。如果在应对过程中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获取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