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谋新篇丨专访中国美院新任院长高世名

美术报 2020-09-22 14:41:27

对中国美术学院这样一所艺术名校来说,她的校魂”是什么?在学院发展和艺术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考量是什么?理想中的美院未来如何规划?如何从艺术教育中建构一种艺术人文”,让中国的道艺观和世界观在全球视野下重新生发?新院长眼中的前任院长是怎样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的思绪跟着高院长的节奏飞转,在其娓娓道来的同时,众多问题的答案也逐渐变得明晰。

愿景相承:从历史中继往开来

在采访的前一天,中国美术学院召开的教师干部大会上,浙江省委宣布任命高世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一任院长。从许江手中接下办学的接力棒,高世名发表感言,接受这一光荣的使命,同时表达了满怀感恩之情。

2020年7月29日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干部大会现场

与许江院长的艺术家身份不同,高世名的第一身份是策展人。艺术家院长会聚焦于艺术家的养成、语言的探索、方法的研究,策展人办学则更加重视艺术和教育在人的养成和世界观中所起的作用。”高世名谈道。教育最核心的就是成人之德,美术教育的关键是成人之美。艺术教育是贡献给每一个人的大写的艺术,美院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大写的艺术家,大写的人。这是一个很宏大也很艰难的愿景,需要我们时刻挂在心头,需要持续去做。就像电影《一代宗师》中宫羽田所说的:‘我不是要当英雄,我是要造时势’,艺术教育者的工作就是要鼓荡起一种风气,投入新时代的社会进程。这最终都要落实在培养怎样的人、做出怎样的事、创作出怎样的作品。”高世名强调: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第一身份有所差异,感知、方法和路径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是愿景一致、心志相通、意气相投,国美之路的道义是一以贯之的。

高世名

44岁,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美院院长,会有压力吗?高世名笑称:年轻不是事儿,就像王朔说的‘谁没年轻过?你老过吗’?我们读书那会根本没把自己当做学生,现在有些美院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把自己当孩子。实际上,一个好的学校,要让学生敢于自命不凡,敢于把自己当做一个人物,敢于把自我拔高一度,以后必定会有所成就。”

高世名1993年参加高考,从山东潍坊一中考入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从本科一路攻读到博士,从讲师评定为教授,从浙江省教育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任命为国美院长,在学校一呆就是27个年头。我对身为‘国美人’感到骄傲,像许江院长一样,对美院有很深的感情。但如何把这份感情化为动力,为这份感情赋能?如何能让国美这个学术共同体变得更有想象力、更有行动力,更加开放更加繁荣,这是作为院长需要重点思量的。”

本报记者正在采访高世名姚震/摄

相遇相知:亦师亦友亦慈颜

7月8日,在中国美术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高世名作为许江在任20年间毕业生的代表之一,向许江送上了一份特殊礼物——一张2000年4月29日的美术报,上面刊载着许江、高世名联合署名的文章《全球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它见证了许江与高世名20年同志同道同心愿”、亦师亦友亦慈颜”真挚情谊的起点和相遇相识的岁月。

中国美术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高世名送给许江的礼物:2000年4月29日的《美术报》版面

高世名跟许江的缘分始于1999年的林风眠诞辰百年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年的林风眠120年诞辰活动,跨越了20年的感情积淀。《林风眠之路》是许江上任副院长后的第一个大型学术活动,那时高世名还在读硕士一年级。高世名跟记者回忆道:在这本书的撰写中,别人挑完了好写的部分,唯独林风眠从小时候在老家的过往,直到他出国这一段没人挑,因为材料太少,我便捡了这段‘空白’来填写,最终获得认可,走进许院长的视野之中。这是缘起,后来才会有今年毕业典礼上美术报的那篇共同署名的文章。我当时只是学生,院长却与我一起署名,这份提携真是让人永生难忘。”同道相知则是由于地之缘”的故事。2002年高世名还在读博士,那年暑假他大胆向院长提出地之缘”亚洲当代文化考察的构想,没想到许江竟放在了心上,并作为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75周年校庆的主打项目推出,这令高世名很感动:这是中国艺术界第一次主动发起亚洲国家之间当代文化的学术考察和知识对话,明确提出了‘西方-非西方’框架中的艺术研究模式,以‘双重时间’的意象批判文化霸权,以‘全球/本土’双轮驱动的策略探究主体文化建构的核心命题。2003年,这个活动形成了跨学科的国际性影响。那时的国美就有这样的气度,75周年校庆我们不是展示自己,不是自我纪念,而是走出去,倡议文化亚洲的现代性建构。这在当时惊到了很多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方案是一个博士生提出来的。”此后,高世名和许江在一起工作了近20年,因为离得太近,高世名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或者形容许江。他说:艺术家吴山专曾用一句话概括,也是毛主席论白求恩的一句话:‘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是吴山专在看了许院长的个展后提出来的。”

许江在中国美术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致辞

高世名总结了许江身上有三个特点:第一,许院长对于学生的爱溢于言表,他对青年人的艺术探索和追求有一颗拳拳之心。他几乎给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写过展览前言和画册前言——他用给老师写文章的方式,用艺术家之间的同道交心,来领导这个学校。第二,许院长永远抱着一颗文学青年的心,始终保持着真诚的理想,这么沉稳有力的一个人还具有书生意气,这真是很了不起。他们这代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理想主义,积极进取,做事务实,一竿子插到底,不教条,不卑琐。许院长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真诚的人。第三,作为艺术家,许院长除了从前辈身上学习,还会从自己身上学习。每次编画册,他都精心地研究自己的作品细部,从自己的局部特写中自我学习,从中酝酿出下一阶段的语言实验。每次办个展,布展结束,灯光调好,他会一个人认真地走几趟,观摩一番。这是艺术家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观照的时光,与画室里的劳作时光一样有生产性。”

相处了20年,如何概括两人的关系?高世名感叹道:用一个词有点难,我曾经用16个词来讲我们之间的关系:知遇之恩、提携之德、师生之情、同道之义。简单说就是同志同道,亦师亦友。”相差21岁的两代人,都是国美之路上的同行者,同道”是一切的根本。

家族荣光:国美人的精神积淀

两年前,在建校九十周年庆典大会上,国美播放了纪念影片《重返孤山》。会后,加州艺术学院校长史蒂芬·比尔 (StephenBeal) 告诉高世名,这段影像中有两种东西让他动容,一是历史的忧郁”,二是家族的荣耀”。

中国美术学院是一个光荣的学术家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取得了很骄人的成绩,重高建”、双一流”、双A+”、双万”……,一个一个新的学术领地和学科方向在中国美院开辟出来。许江担任院长的20年,中国美术学院从南山到象山再到良渚,他和几任领导班子建构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山水家园,学校办学规模和固定资产增长了近20倍。二十年,从新媒体到影视动画,从公共艺术到手工艺术,从本土建筑到创新设计……,学校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专业领地,始终引领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1928年3月16日,国立艺术院在西子湖畔正式开课。之后,第一代美院师生欢聚一堂,于孤山罗苑的校舍拍摄了一张大合影,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经典图像。

1928年4月,初春的西湖,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来参加国立艺术院的开学典礼,发表了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重要讲话: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作为横跨中西界域、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一代教育先驱,蔡先生的讲话,已经将一种庄重的学术使命作为立校之本、创业之基,托付给了一代年轻的创业者们。28岁的林风眠是中国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他为这所学院留下来的精神资源,大于他在艺术工作上的资源。在美院南山校区的草坪上,刻有林风眠的四句教: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四句话通过贯通中西的方式,打开一个新的艺术时代。这是他在1920、1930年代的文化氛围中给出的一个振兴中国新艺术的方案。这个方案在当时的语境之中极有见地,它跟蔡元培先生兼容并蓄”的传统是一致的。这也是林风眠为首的艺术运动社为美院注入的第一个校魂。

1938年,滕固先生担任第二任校长,他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位现代艺术史家。1938年10月,他给国立艺专立下了一个校训——博约弘毅”。滕固先生对这四个字的解释非常深刻,卓有见地。立身行己,贵乎博约;开物成务,期以弘毅”,他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士不可以不弘毅”,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又一种校魂。

林风眠为艺术战

同年,林风眠先生留下为艺术战!”这个掷地有声的口号,离开了国立艺专。为艺术战”,在那个思想突围的年代,被表现为关于艺术本体内涵的论辩,表现为学院内外此起彼伏的思潮涌动。林风眠以他特有的方式,坚持回归东方诗性,用内在的韧性和骨力,寂然独对世界的困窘与磨难。为艺术战”,这也成为了林先生留给美院的一种校魂。

5年前,在美院建校88周年之际,正式颁布了学院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校训和校魂一样,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精神的体现。关于校魂的多种答案,高世名认为:一个学校的校魂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达。在今天一个全球化时代里,这是许院长带着我们两代人给出的答案,我觉得很贴切。讨论这个校训时,我和许院长一致认为——行健在前,居敬在后。国美人应有一种诗性气质和担当精神,有哲人的思索,也要有大丈夫的风骨。”

中国美术学院历届院长

中国美院历史上名师辈出。这支队伍中有强调中西融合的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有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的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有开创中国革命文艺基调的刘开渠、胡一川、罗工柳、王朝闻、江丰、莫朴、黎冰鸿,更有吴大羽、李苦禅、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璧、常书鸿、邓白、倪贻德、颜文樑、周昌谷、方增先、陆俨少、王德威、万曼、肖峰、全山石等一代代名家。他们都曾在这里播撒下艺术的种子,留下耕耘的足迹。对此,高世名深有感触,今天,美院的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学术队伍齐头并进的格局,还有国内外数十位思想界、人文领域的大家名士团聚在国美朋友圈里,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土壤孕育着国美的诗性、文心和思想,这才是学院校魂的根本所在。”

作为这个学术家族的一份子,作为国美之路”上跋涉奋进的一员,在高世名眼里,国美人的奋斗,成就了国美的荣光,所以国美的建设,首先是国美人的建设。我希望传达出一种信念——在未来几年中,‘国美人’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将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在以后若干年,我们建设的主体都将是国美人。那么,谁是国美人?在我看来,国美人不止是在校师生,我们所有毕业生、所有的校友都是国美人;所有参与国美事业的,都是国美人;所有认同国美价值的,都是国美人。因为国美本质上就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对国美最重要的,就是价值共同体的学术生活。”

艺术人文:激活传统育新人

中国美院有一条清晰而明确的学术脉络,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学术理想。从建院初期强调中西会通”和传统出新”两种精神追求,到改革开放之后强调百花齐放”、两端深入”的学术策略,再到今天强调艺术教育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主体意识,始终体现着民族艺术振兴的使命感和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开放心胸,铸造了一个艺术学府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学术责任和形象。每一年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都要给每位新生送上一份礼物:两支毛笔、一叠元书纸、一瓶墨汁、一册智永《真草千字文》字帖。这份凝聚着传统文化精髓与前辈殷殷期许的礼物,将激励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在行健、居敬、会通、履远”校训的见证下书写青春,蓬勃向上。从刚进校开始,学生们就可以感觉到学校所倡导的精神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

如今,中国美术学院在前辈们的锤炼下,不论学科发展还是办学水平,都居于历史高位,如何在高点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接班人高世名来说,自然是有压力的,他有相当多的挑战要面对。对此,高世名表示,学校规模发展壮大,面临的问题也多。今年最重要的问题是十四五规划,在规划中如何触及到学院发展的深层结构,如何在一所万人大学的规模之中重新滋养出精英教育,或者说如何培养有跨界整合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在当前大学体系中复兴中国传统的创造观和教育观,让中国的道艺观和世界观在当代人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如何从艺术教育中建构一种‘艺术人文’,继而发展出一种以艺术创造为驱动的知行合一的新人文教育体系?这是很重要的艺术命题和教育命题,也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

《国美之路大典》由百余位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参与编辑共16卷40册,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梳理

在高世名看来,一所院校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助力于民族的文艺复兴。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激活?如何重塑具有中国文化根性和当代意识的生活美学?如何实现跟当代社会的同频共振,甚至引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国美老师们的命题。”高世名说,这些年虽然都在做,但要进一步深入下去。我们做的事情不能是一把把零钱,而是要一张张整钞,要成为有系统的工作。我们希望推动一种深度介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一种深度参与到社会进程中的艺术,而这需要一种‘公’的创造力,‘公’的创造力要求学生们对于‘人、民、群、众、我’有更深刻的认知,是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一种身心经验。”

如何扮演好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引领者,带领国美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高世名有着自己的规划。他对艺术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艺术和教育是互通的,如果今天要给‘教育’下一个定义,对我来说就是人的保存和人的发展。”他认为,国美的价值共同体,中心任务是育人和学术,其中学院的首要任务在于立人。”

1933 年,蔡元培为《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题词技进乎道”

中国美院的创立者蔡元培先生说过,立人首先要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这也算高世名近几年经常引用的话。学院的使命,是要开创出一种风气,蔡元培一生的工作就是要开创出一种风气,这种风气90多年依旧鼓荡心胸。因为这种风气,这所学院可以开辟出一片容纳创造者之精神的土壤,这才是国美的根本和历史传承。

改革发展的使命有如一支接力棒,不仅要把一代代建设者的责任和意识传承下去,也要将美院的价值理想和使命精神传递下去,高世名将继续背负着这份责任和使命,带领美院师生们将国美的理想、国美的荣光传递下去。新一代国美人”将踏着这一首难忘的创业之歌,笑对历史,唱响未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4